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附属幼儿园:基于《清明上河图》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游戏实践探微

作者: 黄博彦

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附属幼儿园:基于《清明上河图》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游戏实践探微0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共生已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幼儿教育领域愈发受到重视,幼儿园承载着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关键使命。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石厦附幼”)积极响应这一教育趋势,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清明上河图》为灵感,创建沉浸式角色体验游戏房间,探索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小朗中”认真把脉

依据一个文化历史的教育理论:重视历史文化背景

儿童的学习发生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认知发展。幼儿在开展北宋时期的商业交易、社交礼仪等游戏活动时,通过协商角色、制定规则和表达想法等策略,理解和内化北宋文化中的社会秩序、职业分工等概念,从而实现经验的扩展和认知的提升。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注重文化和游戏环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角色体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语言交流机会,促进幼儿拓展经验和提升认知,帮助幼儿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石厦附幼园长刘院英说:“在文化方面,我们通过挖掘北宋文化、风俗、技艺等元素,激发幼儿的文化兴趣与认同感,从而拓展幼儿的知识视野,提升思维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社交技能,激发审美情趣,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一间文化属性的游戏房间:重塑北宋市井生活

走进游戏房间,仿佛踏入北宋的市井生活场景。房间墙面采用高清喷绘的《清明上河图》窗帘,顶部用成排的宋式灯笼营造古典氛围。房间布局依照《清明上河图》里的城市架构,政务区、商业区、交通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分区清晰且相互关联,设有药铺、钱庄、当铺等14个游戏店铺,以及牙侩、官员、伙计等40余个游戏角色。

通过打造全景式文化体验游戏房间,幼儿园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引领幼儿开启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化探索旅程。

“小郎中”坐在柜台后,通过望、闻、问、切的经典手法为“病人”诊断病情:“你近日可是睡眠不佳,且经常口干舌燥?”随后,“小郎中”在纸上“画”下药方,还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药材的功效与服用方法。一旁的“药童”则忙碌地穿梭于药柜之间,依照药方对应抓取“药材”,用小秤称重后仔细包好。若遇到腰背不适的“病人”,“小郎中”还会进行中医推拿,小手有模有样地在相应穴位上按压、揉捏。甚至还会用模拟的针灸工具,在特定穴位轻轻比划,讲解针灸的原理……幼儿在这充满趣味的游戏中,不仅萌发了对古代医药知识的兴趣,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投放一批历史情境的游戏材料:重现店铺经营工具

幼儿园教师分组研究北宋时期的文化历史,如园长专题研究北宋基础设施和日常生活,其他行政人员则分工研究《清明上河图》细节、北宋服饰特点、北宋饮食宴会、北宋职业种类等,力求尊重历史,给予幼儿真实的游戏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投放多样化的游戏道具与材料:从商人的算盘、账本与琳琅满目的货物模型,到手工艺人手中的剪刀、针线及精美的手工艺品模型,再到官员的官帽、官服和一应俱全的办公用品,每一样都紧密贴合历史文化情境,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食客”在樊楼享用食物

教师罗星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游戏规则的多元开放,促进幼儿在不同区域间的游戏大互动。例如,幼儿在文化美工室内制作的青铜鼎、藻井琵琶、仰韶文化陶罐可以与当铺联动,班级美工区制作的刺绣扇子、雕花花瓶可流通成为书画店的商品,班级生活区制作的各色点心可以与樊楼联动等等,金融系统、人才市场、物流市场、商品市场的深度联动可以全面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发展。”

构建一套深度游戏的支架策略:沉浸式推进游戏情节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支架策略从多个关键维度为幼儿提供助力,确保他们充分汲取知识养分、提升综合能力、加深文化理解。

导入支架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铺垫前期游戏经验,使他们主动投入游戏情境之中。例如,播放北宋市井生活的视频,让幼儿直观感受北宋的生活场景,为角色扮演积累素材;综合采用故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北宋历史,构建认知框架。

钱庄里,幼儿正玩得不亦乐乎。“小顾客”手里紧紧攥着一张“交子”,走到聚宝源钱庄,小声说道:“我想换铜钱。”“小掌柜”翻开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换算图谱,说:“一张交子能换一百枚铜钱。”然后认真数好铜钱。这时,老师拿着一个账本走了过来,笑着对“伙计们”说:“钱庄每天都有这么多交易,怎么记账才能更清楚呢?”“伙计们”听了,一下子来了精神,围到老师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老师则引导幼儿理解钱币兑换的数学思维。

据刘院英介绍,游戏中,情境支架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强力“催化剂”。当樊楼的“店小二”面对“食客”对菜品的诸多要求而手忙脚乱时,教师以“老板”的身份适时介入,拿起菜单,结合菜单上的北宋特色菜品介绍,引导幼儿根据“食客”的需求推荐合适的菜品,讲解菜品的特色。这一互动过程中,情境支架提升了教师引导的针对性,同时为幼儿思考提供线索,促使幼儿主动提问、积极交流,从而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北宋饮食文化的理解。

此外,游戏过程中,角色支架与反思支架相辅相成。角色支架中,教师先讲北宋故事使幼儿了解背景,再以“文人墨客”“贩夫走卒”等角色介入引导幼儿理解。反思支架在经验提升上不可或缺。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分享,幼儿分享书画店经历,教师提问书画构图、线条、色彩等审美相关问题,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评价游戏过程时,教师引导幼儿从文化知识、角色任务、交往技巧等方面思考,问幼儿扮演“工匠”时如何与他人合作,教师则从专业角度予以反馈,促进幼儿在文化、能力等方面提升,推动其全面成长。

石厦附幼的《清明上河图》沉浸式文化体验游戏,以独特的构思和实践创新了学前教育的文化传承路径,为学前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文化融合,引入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游戏体验层次。同时,加强教师在传统文化深度解读与跨学科教学方法运用上的研训,提升引导的专业性与创新性,助力幼儿在文化传承与综合素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刘院英说道。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