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多元教学策略,展现特教体育魅力
作者: 杨惠【摘要】对于特殊需要学生来说,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体能发展和功能康复,还能促进运动技能的提升与协调能力的改善,让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文章聚焦小学特教体育教学,系统分析相关教学策略,旨在构建更为完善的特教体育课程体系,进而促进特殊需要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特教体育;策略;个性化教学
作者简介:杨惠(1980—),男,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仁泽学校。
体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2024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要求2024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实施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教师可借此契机,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策略,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丰富其体育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和持续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有效提升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这一举措有助于培养特殊需要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
一、聚焦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促进公平,探索适应特需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是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质量、系统构建适应各类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
(一)个性化教学:聚焦发展每一个学生
个性化教学是适应特殊需要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选择。特殊需要学生在身体机能、运动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制订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系统评估每个特殊需要学生的运动感知、肌肉控制、平衡能力等多维度的发展状况,从而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为每个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支持[1]。
例如,通过系统评估,教师发现班级部分学生在肢体协调方面较弱,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在力量控制上存在问题,同时有的学生患有自闭症,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且肢体协调性差,有的学生存在智力障碍,理解和执行动作指令较为困难。针对这些不同情况,教师制订了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计划。
针对肢体协调性欠佳的学生,教师设计了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如爬行练习、基础舞蹈动作模仿等。针对力量控制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提供不同重量的训练器材,从轻量级哑铃入手,指导学生完成基本的手臂屈伸练习,并依据个体能力差异,循序渐进地调整训练强度。针对自闭症伴随肢体协调性障碍的学生,教师选择在安静的小型训练场地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如指导学生扶着扶手慢慢走平衡木,同时轻声鼓励,待学生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教师采用简单、重复性强的动作指令,指导学生使用大尺寸软质球进行抛接练习。
教师先对班级内的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能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再制订个性化的体育训练计划,能够确保每个特殊需要学生都参与到训练活动中,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其运动能力。
(二)分层教学:有效锻炼每一课
特殊需要学生的运动能力存在显著个体差异,教师可基于这种差异性,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能力层级,并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侧重于巩固和强化其基础运动技能,确保其掌握规范的身体运动方式,为后续学习复杂运动技能奠定坚实基础。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高体育训练的难度和挑战性,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促进其体育技能和竞技水平持续提升。这种差异化教学策略能够确保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基础上获得发展,同时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需求[2]。
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一组,为他们设计基础的体育训练课程。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过道挂上彩色的绳子,让学生沿着绳子的轨迹进行行走训练,以规范其步态姿势,同时培养其平衡感。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如迷你足球比赛。活动中,教师要先向学生讲解足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再重点传授传球、射门等基本技术要领以及基础防守策略。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应在场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动作并调整战术配合方案。
通过参与分层化的体育训练活动,全班学生能够在各自能力水平上获得显著进步,逐步建立运动自信心。
二、实施灵动教学,丰富学生体验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化实践教学模式更能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要。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沉浸式地实践操作与探索学习,有助于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教学:让教学更有意义
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具象化,帮助特殊需要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在这种情境化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完成体育动作训练,而是将运动技能学习与情境任务目标有机结合,从而能够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运动积极性,促进其实现情感发展、认知构建和运动能力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展[3]。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级英雄训练营”的情境。具体来说,教师要将操场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特定的超级英雄能力训练场景。例如:“蜘蛛侠训练区”设置攀爬架和悬垂绳索等设施,重点发展学生的攀爬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美国队长区”则配备盾牌形状的飞盘,让学生用以练习投掷,以提高手臂力量和动作精准度。在“蜘蛛侠训练区”,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蜘蛛侠的攀爬技能,然后示范正确的攀爬动作,重点传授手脚的着力点、身体的平衡控制等要领。学生在攀爬时,教师要在旁边鼓励并给予指导,如“像蜘蛛侠一样,双手紧紧抓住架子,脚用力蹬”等等。在这种情境化教学模式中,全班学生都能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增强运动自信心。
趣味情境的创设让特教体育课堂充满活力与乐趣,从而能够促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和运动自信。
(二)游戏教学:让教学更有意思
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规则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特教体育教学目标高度契合。教师可通过开展游戏教学,将体育技能训练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让特殊需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运动技能。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遵守游戏规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而游戏互动则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在特教体育课堂上,教师便设计了一个“团结大冒险”的游戏。教师将操场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不同的任务点。全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从起点出发,按照规定的路线依次到达任务点完成任务。任务包括跳绳、运球过障碍物、两人三足等体育项目。例如,在跳绳任务点,学生需要完成指定次数的连续跳绳;在运球过障碍物任务点,学生需使用小铲子将球运过预设的障碍物;在两人三足任务点,同组的两名学生需将相邻的脚绑在一起,协同行进至指定位置。游戏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当小组中的某个成员遇到困难时,其他成员要为其加油鼓励并提供帮助。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特殊需要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跳绳、运球、合作行走等多种体育技能,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采取灵活策略,促进学生成长
在特殊教育领域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取得进步,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和采取灵活多元的教学策略,为特殊需要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一)巧借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特殊需要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时,通常会面临理解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运用视频、动画、图像等多媒体资源,将复杂的体育知识、动作技巧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突破特殊需要学生的认知边界,降低学习难度。例如,通过慢动作回放和多角度展示体育动作,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和感知动作的分解过程和整体连贯性,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此外,多媒体资源具有可反复观看的特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反复观看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4]。
例如,在教授体操动作时,教师在教室里的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儿童体操表演视频。视频通过慢动作回放、局部特写,以及简单的文字注释等方式呈现并讲解体操动作。例如,在展示前滚翻动作时,视频先以正常速度播放前滚翻的连贯动作,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通过慢动作回放头部、颈部、背部、腿部依次着地和用力的过程,用特写镜头展示手部的支撑动作,并在旁边配上文字解释:“双手撑地,手指向前,用力推地。”视频讲解让学生对该动作形成整体认识。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视频内容进行简单的动作讲解和示范。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教师充分借助手势和字幕,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对于视觉障碍学生,教师则将视频中的动作描述转化为简单的声音指令,配合节奏明显的音乐,引导学生练习动作技巧。
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慢动作回放、特写展示和文字注释等方式展示体操动作要领,再结合视频进行讲解示范,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体操动作要领,提高学习效果。
(二)师生合作助力,构建有效课堂
特殊需要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应为其提供教学和资源支持。合作教学强调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够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体育教师的运动教学技能相结合,可以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体育教学服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培养特殊需要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体育学习效果。
例如,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教师合作开展了一个“携手穿越障碍”的活动。具体来说,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障碍物,如设置高低不同、宽窄不一的通道,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穿越这些通道。特殊教育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活动中,特殊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体育教师则教授学生穿越障碍物的技巧。
在“携手穿越障碍”活动中,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挑战。这一过程有效促进了特殊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自闭症学生逐渐形成关注同伴的意识,唐氏综合征学生的社交互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学生的运动能力获得显著提升。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不仅满足了特殊需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更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特教体育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采取多元教育策略,展现特教体育教学的独特魅力,使特教体育教学成为充满关爱、尊重和希望的教育之旅,让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都能在体育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绽放独特的光芒,更健康、自信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祎南.以趣为基:实现特殊学生的快乐体育课堂[J].体育视野,2022(17):63-65.
[2]杜祎南.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现状与对策探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3(9):55-57.
[3]周晴雯.以“自主尝试”为导向构建快乐的特教体育课堂[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6):90-92.
[4]方义松.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J].家长,2021(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