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美术项目式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中举 李丽霞【摘要】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程教学中,致力于让更多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不仅可以使美术课程资源变得更为丰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文章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项目式学习中的运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美术项目式学习中的实践原则和实践路径,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中小学美术课程;项目式学习
作者简介:刘中举(1982—),男,江苏省涟水县淮浦学校。
李丽霞(1980—),女,江苏省涟水县朱码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文化竞争的软实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有必要的。项目式学习是中小学阶段常见的一种学习模式,该模式强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依托美术课程设计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项目式学习中的运用价值
(一)有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可以深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使学生树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2]。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如剪纸、扎染、泥塑(面塑)、皮影戏等,这些同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教师可以将课堂作为主要阵地,依托项目式学习活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学生培养成宣传、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者。在欣赏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可以使课程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学习需求。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丰富的传统工艺技术,教师可以据此开发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非遗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美学价值。
(三)有助于发挥美术学科的德育价值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能够深入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蕴,在艺术熏陶中体会先民的智慧结晶,理解劳动人民的情感表达,从而培养谦逊善良、勤俭节约、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培育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将转化为深厚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能够保持理性认知,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与艺术审美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美术项目式学习中的实践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中,真实性原则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非遗项目情境,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4]。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搭建非遗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从而深化知识理解,提升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以“纸遗绵绵”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例,该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纸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竹简和龟甲上书写,体验不同书写工具的特点。通过参与这一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造纸工艺的原理与流程,还能深刻体会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智慧结晶。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项目式学习活动的重要特点。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为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开展有目的性、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参与“与‘泥’同行,匠心传承”这一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湛技艺,还能提升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应用这一技艺点缀生活。
(三)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初始阶段,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参考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要目标,创设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对项目任务展开思考与探究。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与看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5]。在评价阶段,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反馈,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美术项目式学习中的实践方法
(一)选定项目学习主题,创设文化传承情境
在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学习主题的选定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项目的开展效果。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合理选定项目式学习活动主题。教师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择相关内容确定主题,并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关联。教学情境的创设则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实践性。
雕塑艺术作为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设置专门的课程。然而,当课程内容延伸到灰塑艺术时,学生们可能就不太熟悉了。灰塑作为雕塑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样式,拥有悠久的历史。灰塑技艺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形象,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苏少版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并未直接涉及灰塑的相关内容,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特色技艺了解有限。为了提高灰塑技艺的知名度,促进灰塑技艺的传承,同时引导学生将灰塑造型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如日用品设计和生活点缀,教师可以设计以“薪火相传—灰塑艺术”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在确定项目学习主题之后,教师可以搜集与灰塑艺术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全面了解和认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深入思考该如何保护和传承灰塑技艺。
(二)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制订项目学习计划
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由于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往往缺乏时间观念和集体意识,在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应提前为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探究,同时确保项目式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扎染课程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与‘非遗’对话—草木扎染”为主题的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为学生划分小组,并制订明确的小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围绕项目学习主体构建清晰的任务框架。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什么是草木染?”“草木染的具体制作流程是?”“如何将草木染技术应用于生活?”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小组长负责合理分配任务并协调组内分工,确保组员之间能够高效协作,达成学习目标。
(三)开展学习成果展览活动,提升项目学习效果
为了优化美术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效果,教师可以开展学习成果展览活动,引导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树立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提升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并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灵感源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展览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展览形式与评价方式,也可以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大会,让学生设计、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拥有展示的平台。在评价反思环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协调,对学生展开全方位评价。
比如,在“与‘非遗’对话—草木扎染”这一美术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又要从学生对扎染制作工艺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以及作品呈现等角度出发,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总结自己在美术项目式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结语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组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围绕学习主题创设情境、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并进行评价反思。通过参与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实践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提升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张梦雪.传统引领时尚,传承成就未来:谈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8):121-123.
[2]李冰冰,金弘大.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探究:以沁阳黑陶制造技艺教学实践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4(15):43-45.
[3]张晓蓉,刘宗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依据、意义和实践路径:以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4(7/8):104-108.
[4]顾瑾.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作:以“中国民间美术剪纸纹样的再创作”一课为例[J].亚太教育,2023(10):189-192.
[5]叶沛祺,唐利.基于KDU模式的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初中美术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丝路“惠”裳》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6):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