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 严沈岚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为了有效开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工作,教师需要明确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基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提炼关键词、营造良好氛围、转换表达形式等策略,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小学数学;创新策略;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严沈岚(1993—),女,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并强调“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掌握应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用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特征,积极探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
通过数学语言,人们可以简洁、准确地描述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在小学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考虑到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当趁此阶段科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推动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
(一)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将数学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系统,可以让学生更顺利地理解数学知识,达成知识掌握与思维发展两重目标。
(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表达机会,教师的知识讲授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时,教师需要提供多种学习支架驱动学生思考,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示机会,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1]。
(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深入分析数学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发现数学语言的魅力,感受数学语言之美,还可以推动学生顺利形成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二、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时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方法,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展开教学
小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对数学概念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展开教学。然而,一部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内容开始试着表达,导致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出现大量错误,无法顺利地描述数学问题,难以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教师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挫、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质量[2]。
(二)没有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一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不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不关注学生语言叙述的简洁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没有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没有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只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表达上,使得学生对于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三)没有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学生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学习差异,形式与内容单一的机械化教学策略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部分教师在开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活动时,没有设计有层次的学习任务,忽视了对学生潜力的挖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还会造成班级内学生的差距愈来愈大,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
三、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是促进小学数学课程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保障这类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根据学科特色以及学生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一)提炼关键词,了解表达技巧
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起到示范作用,并通过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数学语言,激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现象。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语言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描述和分析,帮助他们顺利掌握表达要领,明白如何简洁、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4]。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并学会利用周长公式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展示一系列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鼓励学生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并尝试分析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图形特点,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有学生总结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和四个角。”这样的描述虽然正确,但是没有展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听了学生的描述,教师提出“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四条边的关系是否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重新进行总结:“长方形有四条边,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也都是直角。”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们使用测量、折一折等实际动手操作的方式,验证自己总结得到的结论,从而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两种图形特点的认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开始逐步解决自己在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时随意性较强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氛围,驱动学生进行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表达氛围激发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欲望,同时确保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顺利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教师可以采取组织辩论活动、组织讲题活动两种措施。
1.组织辩论活动
在趣味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较强烈。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手段,将传统的知识讲授环节转化为辩论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讨论的机会。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先围绕教学主题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此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提高思维品质[5]。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掌握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了解转化思想,形成模型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和顶角的度数之比为1∶8,你能否找到方法快速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顶角与底角度数?”此后,教师鼓励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在班级中分享自己想到的便捷解题方法。在良好学习氛围影响下,学生的表达欲望较强,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针对学生在利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出反馈,比如提示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我们也需要思考三角形有几个角、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表达时出现的问题,逐渐学会有逻辑、清楚地表达观点,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2.组织讲题活动
小学生具有乐于展示自我的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时,可以组织讲题活动,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后,走到讲台上介绍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讲台下的同学讨论自己没有说清楚、想清楚的地方。这样的讲题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驱使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秀方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为例。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王奶奶去超市购买了一袋3.8元的苹果和一箱15.7元的牛奶。请问,王奶奶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她给售货员2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她多少钱?”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密切关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带到教学情境中。在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走到讲台上,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在描述时,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单价+单价=总价”“总金额-总价=剩余金额”的关系式进行描述。在学生清晰、准确地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后,教师及时表扬上台讲题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三)转换表达形式,理解不同形式数学语言之间的联系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时,鼓励学生采用图形、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数据,帮助学生由此理解不同形式数学语言之间的联系,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提升思维品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分享了这样一道题:“小红家里有一盒牛奶。小红在上午喝掉了这份牛奶的1/4,小红爸爸、妈妈又在中午分别喝掉了这份牛奶的1/4。如果小红家的这盒牛奶原本有1升,现在还剩多少?”在学生分析这道题时,教师鼓励学生先用画图的方式梳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用文字总结解决这道题的思路。学生画出如图1所示的线段图后,总结得到了以下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牛奶总量看作单位‘1’,先减去小红喝的数量,再减去爸爸、妈妈喝的数量,最后求出剩余牛奶的数量。”由此,学生不仅顺利找到了解题方法,还对不同形式数学语言之间的联系及其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据此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示机会,并适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帮助学生逐步改进、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闯.基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6):72-76.
[2]林招娣.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3(35):25-27.
[3]袁予湘.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36-38.
[4]尹静.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J].江西教育,2023(27):62-63.
[5]黄艺芳.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