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 赵国莉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不仅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依据规则约束自身行为。

【关键词】低年级;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赵国莉(1991—),女,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规则意识,即个体将规则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意识,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遵守规则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而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行为意识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集体生活。这能有效防止社会不良行为的滋生,为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一)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规则意识紧密相连。个体一旦形成规则意识,便会自觉以规则约束自身言行,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低年级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常出现扰乱纪律、破坏秩序等行为。因此,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有效推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规则意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至关重要。“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石,蕴含丰富的道德观念。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尊重、理解、诚信等优良品质。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规则背后的道德内涵,从而促进其良好品格的塑造。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校园是一个微型社会,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校园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适应校园生活,与同伴、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基于规则意识积累的经验能够为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创作儿歌,熟记规则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关键在于让他们初步了解规则内容。儿歌凭借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易于记忆的特点,能够高效助力学生牢记生活中常见的规则。因此,教师可将规则巧妙融入儿歌创作,促使学生在儿歌学习过程中轻松实现规则记忆。只有先熟记规则,才能自觉遵守规则。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排队”这一关键主题,将日常生活中的排队规则,如依次排队、不插队、不吵闹拥挤等,创作为一首儿歌。学生在学习儿歌时,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排队规则的记忆。例如,教师依据排队需井然有序的要求,编写出“小朋友,来排队,你排前,我排后,按次序,不插队,一个跟着一个排,一个跟着一个走,不吵闹,不拥挤,我们一起向前走……”这样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儿歌。该儿歌巧妙地将排队规则与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在欢快歌唱中轻松习得知识。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出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聚焦日常出行的“交通规则”主题,提炼关键交通规则并将其融入儿歌创作。举例而言,“小朋友啊,过马路,守规则,别乱跑,红灯停,绿灯行,看见黄灯等一等,文明礼貌好孩子”这首儿歌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交通信号灯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儿歌,不仅能理解并掌握交通规则知识,还能在过马路时留意信号灯的变化,按照指示安全通行,进而深刻体会到遵守规则对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

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编写规则主题儿歌,能帮助学生精准掌握日常规则要点,加深知识的记忆。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唱儿歌记规则,趣味性十足,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这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规则意识,促使他们在生活里能牢记规则并践行规则。

(二)设置抢答,内化规则

低年级学生思维尚处发展初期,对教条化知识理解困难。为帮助学生高效内化规则,教师可采用知识抢答教学法,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激发其主动思考,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规则要点。同时,抢答活动的趣味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求知。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班级生活中的规则”这一核心主题,在课堂组织抢答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内化规则,增强规则意识。在题目设计方面,教师可设计一系列与班级规则相关的问题,如“上课时学生该怎么做”“路上遇见老师应如何”等。针对“上课时学生该怎么做”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丰富多样,如“老师讲话时需认真听讲,保持安静,不能干扰老师与其他同学”“回答问题要积极主动举手,这样能让所有人听清发言内容,避免课堂嘈杂”等。此外,为了解学生对班级规则的理解程度,教师可在提问中设置干扰因素,如设计题目:“小华在自习课做题目时遇到困难,想和同桌小明讨论,此时小华该怎么做?”面对这一问题,不少学生给出“小华可以与同桌轻声讨论”的答案,其理由是认为轻声交流不会干扰他人自习,且小华并非进行无关学习的行为。这些学生虽意识到课堂不能打扰他人,但未认识到自习课交流本身违反规则。针对这一认知误区,教师可先肯定学生意识到课上不能打扰他人这一正确观念,赞扬其积极思考的态度,随后详细讲解该题。教师可指出,自习课上说话会干扰到小明,因为小明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可能影响周围同学。若要讨论题目,小华应选择课后与同学交流。通过这道抢答题,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习课应遵守的规则,即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进而深化对班级规则内涵的理解。

在设计抢答题时,教师需综合考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一方面,教师应创新抢答活动的形式,丰富抢答活动的内容,以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规则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在抢答时,会围绕题目深入探究,思考问题内涵,从而有效增强规则意识[1]。

(三)创设情境,体验规则

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文字的传授。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维度,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图片、影像等多元素材。例如,教师可借助幻灯片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对情境中人物的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判断与深入剖析,从而助力学生深刻领悟规则的重要价值[2]。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不乱扔垃圾”这一关键主题创设情境:在天气晴朗的一天,学校组织了秋游活动,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准备了许多零食。在享用完毕后,他们在秋游场地未能找到垃圾桶。此时,小华提议将垃圾带回学校处理,小军却认为零食包装袋沾满油渍,放在书包里会弄脏书包,他主张直接将垃圾丢弃在原地。随即,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明该如何抉择?”,并给出选项:A.直接将垃圾留在原地;B.把垃圾带走。每个选项背后都对应着不同的结果,教师可借助图片形式直观呈现,以增强视觉冲击与学生的体验感。若学生选择A选项,展示的图片将是充满生机、鸟语花香的公园,环境依旧宜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若学生选择B选项,呈现的则是与A选项截然不同的场景:一堆垃圾上苍蝇蚊虫环绕,随着时间推移,垃圾散发恶臭,公园美景不再。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乱扔垃圾、违反公共规则的严重后果,进而领悟规则存在的意义。在此情境下,多数学生遵守公共场所不乱扔垃圾的规则,选择把垃圾带走这一选项。此外,教师可顺势提出新问题“回到学校的小明发现垃圾桶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此时小明会……”,并给出选项:A.对垃圾进行分类;B.随意扔进垃圾桶。学生们普遍会给出正确的选择。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赞扬,同时向学生指出,不乱扔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这类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是公共规则的一部分,它们有效保护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若违反规则,不仅会破坏环境,还会增加保洁人员的工作负担。

创设情境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辨别情境中主人公的行为选择,了解不同行为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深刻领悟规则对社会和谐、环境良好的重要性,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并践行规则。

(四)回归生活,践行规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完成理论知识传授后,不能忽视对学生规则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关键引导者,应高度重视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规则。事实上,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成效的衡量,核心在于学生能否在生活中践行规则。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至现实生活场景。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我们讲文明”的教学为例。讲文明是公民的责任,生活中的很多文明习惯都包含规则。教师完成理论知识传授后,应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实践规则。首先,教师讲解具体的日常文明规范,并安排学生轮流扮演“小小监督员”的角色,让他们观察其他同学的言行,找出不文明行为并及时制止和纠正,对遵守规则的同学做好记录并给予鼓励,每月据此评选“文明之星”。若看到学生上下楼梯没有靠右走,“小小监督员”及时对其进行劝阻,这既规范了个人行为,又维护了上下楼梯秩序;学生吃饭时聊天吵闹,“小小监督员”适时制止,能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遵守餐桌礼仪。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考查了“小小监督员”对规则的理解,又检验了被监督学生践行规则的情况,让学生明白规则能让各项事务更高效,从而增强规则意识。其次,教师通过分析“小小监督员”每周的反馈内容,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不遵守规则的学生进行及时教育,对遵守规则的学生给予鼓励,促使学生把规则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真正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规则。最后,教师可以录制学生日常上下楼梯排队、吃饭、上课等视频,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自己的言行,依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估遵守规则的情况,指出问题并给出改进办法,以此建立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规则内涵的理解,进而实现自我约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3]。

回归生活、践行规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在于让他们将来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秩序、遵纪守法,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知识教学,应注重学生对行为规范的深入理解,并考查他们是否能够践行规则。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设立不仅是为了教授课本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规则的价值,又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规则,将规则牢记于心。这样一来,学生的道德品格变得更加健全,社会适应能力也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寒冰.指向规则意识培养的小学思政课活动设计与实施[J].文科爱好者,2024(3):204-206.

[2]韩新宇.提升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4(9):24-26.

[3]杨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