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设情境,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作者: 刘自森【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本各教学板块中,阅读教学无论是从教材所占篇幅,还是从教学所需课时考量,均占据重要地位,它深刻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当前,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较为片面,致使阅读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原则,从学生、文本、外部资源等多个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情境创设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阅读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龙岩市长汀县2023年课题“核心素养下情境阅读方法研究”[课题编号:(汀)2023xj020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自森(1973—),男,福建省长汀县汀江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既是夯实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关键,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塑造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小学生深度阅读、理解文本,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情境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易引发情感共鸣、寓教于乐等特点,它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把抽象知识具象化,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师生互动,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情境教学法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模式和固有局限,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它通过趣味游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途径,推动学生从被动受教转向主动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与课文情感紧密联系的情境,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引导他们感受多样化的情感色彩与人文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艺术、音乐渲染及多媒体资源,引领学生感知文本情感,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促进其情感与认知协同发展。
(三)增加师生互动频率
情境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显著提高课堂上师生双向交流的频率与质量。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巧妙创设情境,并灵活运用讨论、问答、角色扮演等多元互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深化,思想碰撞更为频繁,有利于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1]。
(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通过精准触动学生的情绪、意志及精神需求,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该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获取知识的同时,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2]。
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有机地将知识获取、技能训练、情感教育和人文熏陶相融合。一方面,所创设的情境应服务于语文知识教学,涵盖词汇、语法等知识的传授及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基础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情境需蕴含深厚的情感内涵与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生动且富有深意的情境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促进其情感世界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以此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3]。
(二)趣味性与真实性统一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多在7至13岁,易受新颖事物吸引。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重情境的趣味性与真实性。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教师应精心构思趣味盎然的情境,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呈现形式,以新颖多变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保持专注,提高学习积极性。真实性则是情境产生持久效果的核心因素。无论是选用教材中的神话传说、自然科学实例,还是人物传记、寓言故事等素材,情境都要基于真实背景,使学生能够从现实角度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生活化与想象力统一
鉴于小学生认知经验与知识储备有限,情境创设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日常情境中自然融入学习过程。然而,生活化并非单纯对现实生活的复刻,而是需精准把握生活与想象的平衡点。在强调情境生活化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托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突破固定生活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探索文本之外的多元可能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三、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培养观察能力,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教育阶段,观察能力对学生极为关键。它既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又是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导他们在情境中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进而促使其将观察所得转化为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认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四季更迭、动物生活习性等,积累丰富的感官体验,以此培养动态观察与深度思考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教学为例。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夏日池塘里的荷花,描绘出一幅清新、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荷花的不同形态和生长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感受。首先,教师可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生活,组织开展实地观赏荷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荷花的美妙姿态,观察荷花从花苞到盛开过程中的各类细节,涵盖花瓣的颜色、形状、纹理,荷叶的质地、排列方式,以及荷花池塘的景观风貌。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将实地观察所获经验迁移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身语言描述所见所感,并将所写内容与课文描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这使抽象的文字具象化、生动化,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深度。
(二)研读文本内容,创设古诗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单一、直白的导入方式,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针对不同体裁文本,教师需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策略。在教学记叙文时,无论是写实还是虚构的作品,教师都应抓住故事核心,以关键情节或人物特性作为情境创设的切入点。对于写实事件,教师可设悬念引导学生猜测结局;对于人物描写,教师可通过生活化情境还原或图文展示,缩短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诗歌时,诗歌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其情感基调和艺术特色[4]。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通过揭示汉字起源、分析诗人人生经历和古诗创作背景等来创设文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在教学散文时,教师可利用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的特点来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本中的美好事物与情感。在教学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教师可组织辩论活动,发挥文体逻辑性和科学性的优势,深化学生对论点的认识,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获取知识。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充满想象力和幽默元素的虚构记叙文,讲述了胡萝卜先生因无意间留下的长胡子,给周围人带来诸多便利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紧扣长胡子这一核心要素进行情境创设。在故事导入环节,教师可先展示一幅胡萝卜先生的卡通形象,其下巴处挂着长长的胡须,随后提问:“大家猜一猜,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猜测故事发展和结局。在对胡萝卜先生这一人物进行分析时,教师可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胡子变长的过程,以及胡子在生活中发挥的各种奇妙作用,或者借助实物道具演示相关情节,让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立体,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文本阅读中。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情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多媒体设备在现代课堂广泛普及,为情境创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高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贴合教学内容的生动情境,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境,提升教学质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的教学为例。该古诗描绘古代戍边将士的生活,由于时空跨度较大,小学生理解其历史背景与诗歌意境颇具难度。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边疆风光与古代战争场景的视频片段,同时融入适宜的音效与旁白解说,或者运用动画形式重现诗中情景,直观呈现诗歌蕴含的壮志豪情与家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整合高清图片、音频朗诵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元素,给予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维度感官刺激,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促进其深度学习。
(四)基于好胜心理,创设竞赛情境
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内心渴望展示自身能力以获得认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这一心理特质创设知识竞赛情境,能深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通过团队或个人竞赛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探讨阅读文本时更易挖掘文本内涵。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精心创设知识竞赛情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扁鹊治病》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扁鹊设计“讲历史人物故事”知识竞赛。竞赛设“快速问答”“故事接龙”等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与扁鹊相关的历史资料或故事片段。在“快速问答”环节,教师准备一系列与扁鹊相关的问题,如“扁鹊所处的时代是?”“扁鹊在医学领域有哪些关键贡献?”等。各小组依次作答,回答准确且迅速的小组得分。此环节旨在考查学生对扁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锻炼其快速反应能力。在“故事接龙”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给定的扁鹊故事片段,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情节。“故事接龙”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扁鹊这一人物的理解,还能有效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各环节累计得分,对表现优异的小组或个人予以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知识竞赛情境,不仅契合学生的竞争心理,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五)基于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皆有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的欲望。这一心理诉求在好奇心旺盛的学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这样的问题链如同知识阶梯,学生在思考和解答每个问题时,能够汲取不同层次的新知识,进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思考,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阅读学习的热情[5]。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从文本基础情节入手,提出“诸葛亮为何敢于接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故事背景与人物行为动机。随后,教师围绕“诸葛亮如何凭智谋和胆识完成草船借箭?”这一核心问题,拆解出“他怎样预测天气变化?”“如何揣摩敌军心理?”等紧密相关的子问题。学生在剖析子问题的过程中,能深入挖掘故事蕴含的智慧,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在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后,教师还可设计拓展问题,如“若你是诸葛亮,会如何设计战术?”“草船借箭对现实生活有何启示?”等,鼓励学生跳出文本,将知识与现实相联系,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以其生动形象、感情真切、寓意深远等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展现出极高的教育价值。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其情感体验,又能增强师生互动,显著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趣味性与真实性统一、生活化与想象力统一的原则,结合学生学情与阅读文本内容巧妙创设情境。如此,方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其阅读能力与审美情趣,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牛文博.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开展途径[J].文理导航(下旬),2024(4):13-15.
[2]杨乐怡.情境教学法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为例[J].新教育,2024(增刊):111-112.
[3]杨上标.创设学习情境,优化难课文的教学[J].新教育,2024(8):102-103.
[4]杨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法运用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2):48-50.
[5]李青青.新课标视角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自主阅读活动的实施[J].天津教育,2024(2):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