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作者: 杨莉【摘要】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文章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为例,从通过生活资源导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引入名师资源、实施分层教学、推动多学科融合六个方面探讨构建小学科学效课堂的策略,旨在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实践路径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杨莉(1975—),女,新疆沙湾市第一小学。
在小学生的认知体系中,科学是打开自然界大门的关键钥匙;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则是支撑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实基石[1]。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探究实践是科学课程致力于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2]。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塑造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聚焦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着力构建高效课堂。“地球的运动”单元属于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的内容,该单元涵盖地球自转与公转两大核心概念,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系统认知,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现象。
一、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部分学校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例如,教学资源更新存在明显问题。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为例,像专业三球仪、手电筒、橡皮泥、乒乓球这类实验器材,因申报流程烦琐,学校又缺乏足够重视,致使部分教师只能放弃实物实验的教学方法,转而采用播放实验视频或传统口述方式授课。这一状况导致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验,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趣,学生难以集中精力,课堂效率大幅降低。长此以往,不仅阻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二)师资力量薄弱
小学科学专任教师中,理科专业出身者较少,兼任教师占比较大,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在一些县镇级学校,科学专业教师匮乏,部分县级学校仅有2到3名,小型镇级学校甚至只有1名。这容易造成教师队伍缺乏交流,难以深入研讨教材,阻碍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追求高效课堂,深入钻研教学,切莫因课程不受重视而消极对待。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亟待通过构建高效有趣的课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意识,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
二、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资源,优化课程导入
小学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巧妙运用生活资源优化课程导入。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自制圭表,持续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日出日落的时间变化,进而引导他们将影长变化与四季更迭相联系。此外,在讲解影长变化时,教师可引入小学生熟悉的“踩影子”游戏。这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促使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构建对知识点的个性化理解,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与思维水平。
以“谁先迎来黎明”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拉手游戏”,并借助转椅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上下学乘车时路边建筑物呈现“倒退运动”这一生活场景,并结合相对运动理论理解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导致的,通过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先后顺序,反向推导地球自转方向。如此一来,学生能够系统且深入地理解该章节中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要点。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科学态度
小学阶段不仅应注重知识传授,还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学科部分知识点抽象晦涩,仅依靠教师单向讲授,难以确保学生充分掌握。因此,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会合作学习,既能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又能激发其科学兴趣。
以“我们的地球模型”的教学为例。此节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地球结构、海陆分布与自转模型的制作,内容丰富。若教师安排不当,学生则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分组,引导小组成员探讨如何分工,高效完成三个模型制作的任务。在巡视每个小组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适度引导,如提示小组成员分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不同层次,再组装为完整的地球结构模型;并启发学生基于地球结构模型,进一步制作海陆分布与自转模型,将三个模型制作流程优化为递进式,进行综合地球模型的制作。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有助于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探索。待各小组完成模型制作后,教师可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制作地球模型?”等,促使学生在团队协作与讨论中积极思考,提升团队参与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还能有效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新课标在“课程开发与利用”部分明确指出,应致力于促进课程资源与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整合[3]。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运用在线学习平台、微课资源和智能检索工具,或借助科学教学网站、资源库及各类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网络研修与科学教学信息交流活动。同时,教师可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化实验等信息技术手段,并整合数字化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软件等资源,将科学问题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探究科学知识。这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觉与听觉冲击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以“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教学为例。鉴于地球公转现象难以被学生直接观察,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图片或视频展示那些无法在课堂现场重现的实验与现象,助力学生直观理解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先播放一段地球公转的三维动态图,让学生形成初步直观认识;随后依次展示太阳系的三维动图、课件图片,并配合口头讲解,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宇宙空间之中,清晰感知地球公转过程;最后利用电脑绘图软件制作动画课件,生动呈现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大小对比与距离远近关系。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资源开展科学探究,如运用虚拟实验室软件、参与在线科学游戏、通过模拟月球表面环境和月相变化等月球相关情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还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四)引入名师资源,拓展学生认知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受多种因素限制,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和认识部分自然科学现象。小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缺乏具体事物支撑的情况下,其思维发展容易受到阻碍。因此,教师可引入名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搭建起具体事物与抽象思维间的桥梁,以有效提升其科学认知。
以“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为例。此节课程针对昼夜形成的原因提出四种假设,学生难以理解为何存在多种假设且均能成立。即便开展模拟实验,许多学生仍困惑不解,却回答教师表示“明白”。在此情况下,教师展示名师课堂中的实验视频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看更规范、高效的四种假设模拟实验视频,能突破固有思维,直观理解四种假设均可引发昼夜交替的原理。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如“为何四种假设都成立?”“昼夜交替究竟如何形成?”等疑问,其求知欲被充分调动。教师可顺势引出下一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与科学家一样具备探索精神,领悟科学家正是怀揣疑问逐步探究地球运动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历程的认知。
(五)实施分层教学,提升学习成效
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兴趣偏好及能力素养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为保障全体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均能有所收获,在科学课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十分必要。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运用分层次、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最大化提升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影长的四季变化”的教学为例。针对基础层次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课堂模拟实验并观看四季影长变化的记录视频,使其了解借助生活物体便能观察影长四季变化规律。而对于进阶层次学生,教师在课堂模拟实验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提出合理科学假设,引导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制作圭表的实验,并完成详细记录观察过程的任务,从而深入探究不同季节影长的变化规律。分层教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成为构建小学高效科学课堂的内在动力。
(六)开展跨学科教学,提升综合素养
科学课程内容广泛,与多学科关联紧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助力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维度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举例而言,在“地球的运动”教学板块,教师可巧妙引入语文学科知识。学生通过研习地球公转导致四季更迭、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原理,以及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内容,能深入了解地球公转与农业生产、民俗活动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如,在教学“影长的四季变化”一课时,教师可充分融合数学学科知识,借助数学工具精确绘制刻度线条,以精准展示影子长度的变化。这不仅能从直观层面助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切实提升教学效能。再如,在“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美术学科绘画手段,细致描绘地球海陆分布状况,并通过色彩标注南北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探索科学奥秘,又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此外,在组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可融入音乐学科知识。学生在轻柔舒缓的音乐氛围中开展实验,能有效缓解精神上的紧张与压力,激发创新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路径多元且意义重大。科学课程因其具有探索未知的特性,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保持浓厚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既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又要因材施教、优化教学策略、规范教学流程、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展望未来,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互动式趣味课堂。同时,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助力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全方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能力,为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夯实基础,推动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冯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如何规范化和科学化[J].读写算,2024(7):23-25.
[2]田嘉莹.依托“三个助手”培育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的策略[J].上海教育,2024(22/23):167.
[3]吴韦春.技术助力小学科学可视化实验的支架式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6):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