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案例研究

作者: 苏进春

【摘要】为了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教师需要明确教学设计的定位,以整合的思想实施大单元教学,让学生成为课程参与和评价的主体。学习文言文,领悟其含义、汲取其精华、感受其精神,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大概念视域下,通过小古文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收获知识和乐趣,欣赏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大概念;小古文;大单元教学;教学案例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概念视域下‘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案例研究”(批准号:2022/LX/02/147/02)的阶段成果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大概念视域下‘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案例研究”(批准号:22B05QTSZ11)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苏进春(1987—),男,常熟市谷里中心小学。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髓蕴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小古文数量的增加、学习年段的提前。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古文大单元教学,并非某一个小古文单元的教学,而是立足于小学阶段小古文的统整,形成相对独立、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单位[1]。

一、大概念视域下小古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一)学习语言精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需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小古文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古文,接触更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把握小古文的韵律和节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增强其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使他们更好地感受汉语言之美,从而为其今后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承道德智慧

小古文通过其精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传达古代先贤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这些智慧不仅体现在对个人品德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探讨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古文,汲取其中的道德观念,深化对人性的理解,认识社会现实,从中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三)提升人文素养

小古文作为语文知识的载体,能够体现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情况。通过小古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还能从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中,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

二、大概念视域下小古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

(一)探索人文底蕴

在小古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整合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文,同时注重学科交叉,实现语文与历史、艺术等领域的有机整合。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理解和探究传统文化的平台。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教学为例。该小古文所在的第八单元主题为“美好的品质”。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名人也有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代的革命家。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找出单元中的这些人物,并且概括他们的品质;再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的共同品质—关爱他人;然后在《司马光》中寻找与“关爱他人”相关的句段,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冷静机智的司马光与呵护儿童的列宁、救死扶伤的白求恩、关爱战士的赵一曼一样,都具有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教师也可以结合美术课程,指导学生创作与故事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或雕塑,以此表现故事中的关键场景或人物。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司马光》开展主题项目研究,探讨美好品质的作用与意义,如讨论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勇气和智慧。

由此可见,带领学生围绕单元主题挖掘人物品质、探索人文底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感知情境体验

大单元教学中的情境式学习体验旨在通过模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小古文的世界,从而更全面、更清晰地理解文本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教学为例。围绕《司马光》的故事情节,教师可开展以下活动。活动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并规划一套“破缸救友”救援方案。讨论内容包括如何评估情况、确定救援策略、实施救援行动等。此环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提出既安全又有效的救援计划。活动2:各组轮流上台,展示他们的救援方案。其他学生和教师充当评委,对每个方案的创意、可行性和团队协作进行评价。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情境,还能学习到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知识。活动3:全班共同讨论每个方案的优点和可改进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用美好的品质帮助自己和他人。通过“现场救援”情境模拟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刻领会司马光破缸救友的美好品质,还能掌握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技能,增强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了上述活动,教师还可提前查阅资料,了解司马光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庭院场景及儿童的穿着习惯,以更好地创建模拟情境。教师可以按照北宋时期庭院的样式布置教室环境,让学生身着北宋儿童的服饰,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故事情节。这样的模拟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还能增强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此外,教师可以引入更多互动元素,如设置难题让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解决,或者通过AR、VR等现代技术手段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古文的精髓和价值。

(三)增强科学精神

在大单元教学的框架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小古文教学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带领学生深挖故事背后的生活智慧、道德观念和哲理。这样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主动质疑、探索,并从多元角度审视故事内容。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该小古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创设场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围绕“是否应该依靠机遇”等问题进行辩论;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故事的主要内容、道德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串联起来,引发学生的系统性思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活动1:教师介绍现代社会中类似“守株待兔”现象的例子,如购买彩票期望一夜致富、通过社交媒体迅速成名等,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依然存在着侥幸心理的现象。活动2:围绕正反观点,全班分为两方辩论阵营,一方支持“努力重要”,另一方认为“抓住机遇重要”;每个阵营细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搜集论据、准备辩论材料等环节。活动3:在辩论会上,每个小组代表各自的观点发言,提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辩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具体例子、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学习如何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活动4: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每个观点的优缺点,并指导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努力与抓住机遇。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互评和自评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提升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辩论,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能过度依赖偶然因素,也不能忽视机遇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学生能通过对故事内容的深入讨论和辩论,逐渐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促进实践创新

在大单元教学中引入创新性学习项目,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创意写作、艺术创作等形式,探索并表达对故事的个性化理解。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精卫填海》的主题,以绘画、诗歌、短剧等形式进行创作,鼓励个性化表达。在完成创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校内展览或演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悟。在展览或演示会结束后,教师可开展反馈与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分享观感、互动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精卫填海》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化对小古文的理解,还能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性项目,学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理解和解读小古文,促进了多元化思维和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五)强化责任担当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将小古文中的人物经历转化为学生可学习、可模仿的范例,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情感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为例。课文中王戎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尤其是王戎断定道旁苦李的思维过程充分彰显了他的智慧。纵观小学阶段的小古文,不难发现:司马光也聪颖过人;《世说新语》中记录了多名才思敏捷的青年;五年级的《杨氏之子》也介绍了一名聪明儿童……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了解古代少年的智慧,讲述古代少年的故事”的大单元主题,通过创设“探秘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历史人物的智慧,学会讲好历史人物故事”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可结合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第一,借助资源,开展主题式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第二,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了解人物品质,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围绕教学主题和目标,教师可设计以下活动。活动1:读准字音,把控朗读节奏。让学生在初读中读通课文、读顺课文,并且熟练掌握本篇小古文的生字词,并且能自主学习了解多音字“折”的意思。活动2:读懂历史人物故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概括本篇小古文的内容,并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在班内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文字,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体会古文中人物的心情、感情。活动3: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创设学习情境“诸儿回家之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你能帮助诸儿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吗?”,以此引导学生和同桌练习简要复述故事,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时,根据评价标准,同桌之间进行互评。活动4:思辨历史人物形象。在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辨主人公王戎“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思维,学习“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小古文历史人物故事的拓展与简要复述。

在情境中,学生能够开展明确而具体的学习活动,会主动思考表达内容和形式,将零碎的知识变成整体学习的内容,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条理地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准确判断人物的情感态度[2]。

基于如上教学实践,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小古文后,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敬佩之情。教师可以将小古文中的道德理念与地方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笔者结合当地历史悠久的晚清藏书楼—铁琴铜剑楼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采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瞿氏子孙五代藏书、护书、献书的事迹,使学生产生对家乡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引导他们践行小古文中的道德观念,增强其责任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小古文不仅能够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小古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理解人生的真谛,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将小古文中蕴含的文化智慧和道德观念融入学生的心灵,实现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度、由知识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1]汤瑾.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2(8):36-39.

[2]韩国权.学习任务群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转型思考: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3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