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实践与策略

作者: 陈素珠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实践与策略0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业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设计与实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系统规划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及资源,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载体。教师需要把握系统设计的关键,统整单元内容,帮助学生搭建认知体系;优化作业运行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基于学生自我建构的生长点,紧扣行为表现问题、自我行为监控及人的未来发展,鼓励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持续进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大单元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情境化作业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23062)的成果。

作者简介:陈素珠(1976—),女,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完成道德与法治作业是学生一项具有系统性、目的性的学习活动,其设计与实施的质量和学生习惯与方法、责任与自律、意志力与时间管理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密切相关。学生通过作业,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诊断、改进教学,促进家校联系;通过作业这个窗口,家庭和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发展动态进行反思。教师应整合单元主题,围绕具体话题整体设计作业,依据作业目标,选定作业内容,安排作业类型、时间、难度,重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实践与体验,关注作业成果,促进学生情感升华与能力提升,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借助作业巩固练习的功能,统整单元作业内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为了达成课程目标,教师需要将五项核心素养转化为教材教学内容,提炼单元学习大概念,分解大概念组织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习评价。单元作业设计,旨在围绕单元主题,统整单元学习内容,创设富有思维进阶的学习任务,通过课前使用、课中学用、课后延用,建构单元作业运行系统,优化实践体验学习过程,发挥单元作业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展开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巩固、练习并迁移运用新学知识与技能,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要创设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具体而言,单元作业的设计需经历“解读素养理念,凝练单元大概念”“梳理单元内容,创设主题情景目标”“整合学习资源,规划作业任务”“选择作业形式,构建评价体系”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紧密相扣,旨在让学生逐步认知与理解大概念,联结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有意义学习的知识结构,迁移知识技能。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本课的内容围绕工农业生产及其他行业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展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感受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关心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亲身感受并发自内心感激他们的辛勤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借力单元作业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节约资源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及美好生活的来源。基于此,“美好生活哪里来”单元作业的设计要指向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深刻理解工农业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实际言行表现自己对各行各业劳动者及他们的劳动成果的尊重、珍惜。由此,教师创设“小小摄影师拍摄生活镜头”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小小摄影师”的这一角色,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具体而言,在课前,教师可以开设“捕·生活之影”作业栏目,鼓励学生寻找并拍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任务“探·生活之妙”与“颂·生活之美”,寻找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贡献并表达感激与赞美之情;教师关注学生在“探”与“颂”环节中的表现,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将学生的活动表现填入“养·生活之习”评价栏目中。在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完成“创·生活之彩”的学习任务,用自己的实践行动感受“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在单元总结环节中,教师开展“融·生活之和”展示及分享活动,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发挥作业反馈诊断的功能,优化单元作业运行系统

从整体教学角度看,单元作业是广义的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贯穿于单元教学各个阶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单元作业的诊断功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信息,从中了解学生目前的掌握程度和近期发展水平,有助于教师在适当的时间段及时发现学生遇上的学习困难,并采取积极的、科学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再以“美好生活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在统整单元作业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作业反馈诊断的功能,优化单元作业运行系统。

在“美好生活哪里来”的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作业环节前置,将视频资源《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制作成二维码,让学生在课前扫码观看,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美好的东西从哪里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小小摄影师拍摄生活镜头”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品,并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让学生反思这些东西哪里来,增强其对“美好生活哪里来”这一话题的道德理解和判断力。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结合“探·生活之妙”

“颂·生活之美”两个栏目分解部分作业,联结新旧知识、重构概念、发展能力,形成深度学习。在“探·生活之妙”栏目中,教师整合单元内容,将美好生活分为衣、食、住、行四大部分,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好生活从何而来。在“颂·生活之美”栏目中,教师带领学生解析情境材料,对比传统的生活用品与当代的生活用品,以此让学生认识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写下现代创新产品帮助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

在课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创·生活之彩”作业中的两项任务。第一,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学校举办的“把奖状颁给最美的您—致敬劳动者”活动中,为身边“最美劳动者”写颁奖词。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细心观察,寻找身边用双手改变生活的辛勤劳动者,真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如有学生把校园保洁员称为“勤劳的小蜜蜂”:“他们每天在校园里忙忙碌碌,为同学们酿最香甜的校园生活蜂蜜。”第二,在校园科技节参与“争当小创客”活动,要求学生改造生活中的一件物品,并画出设计图。如有的学生发现,在劳动结束后,要打开垃圾桶的盖子后才能倒垃圾,常常手忙脚乱,导致垃圾桶周边脏乱,于是学生齐心协力,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改造垃圾桶,为垃圾桶增加红外感应器,实现垃圾盖自动开启,方便使用。在学生独立完成“创·生活之彩”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度体验,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在探究与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情况,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

三、利用作业总结的功能,变革单元作业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作业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如学习作品,包括内容品质、呈现形式等,也要关注过程,如完成方案策划、素材搜集、创意构思等参与状况。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并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角度来看,作业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还是促进学生加深自我认识,提升自我建构与自我生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单元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道德观念,理解法治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紧扣行为表现问题,引导反思成长

相对于传统的认知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是学生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与技能,获得直接经验。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的评价,要体现课程这种实践性、体验性特点,以学生的具体实践行为作为表现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与作用,思考行为的价值,促进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在“美好生活哪里来”单元作业的评价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融·生活之和”展示及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反思自身践行“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的感受与收获,并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

(二)紧扣自我行为监控,促进知行合一

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是新课标提出的五项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在学生的学科实践中才能获得学习和转化。因此,教师应细化价值观念,以课程目标体系为基础,设计各种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构建包含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维度的评价体系。此外,教师应利用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监控、审视自身的实践表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深化对学科的认知与理解,提升核心素养。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第1课“我们班四岁了”的“班徽设计”合作活动的开展为例。教师设计“班徽设计”合作评价单(如表1所示),以此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进行自我行为监控,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推动合作学习更加切实有效地进行,教师需要注重分组的合理性,并向学生传授合作技巧,让学生把握合作学习的顺序。

(三)紧扣人的未来发展,激励持续进步

增值评价将学生进步和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1]。新课标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增值评价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基于此,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应形成纵向比较分析,记录和评价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认知、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状况,使单元作业成为个性化、内容丰富的成长手册,引导学生持续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应着眼于单元内容或同一学习主题整体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通过类型丰富的单元作业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一帆.增值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