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措施探究
作者: 陈露【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其强调通过精简作业内容和减少校外培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课程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刻板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从精简教学内容、设计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等角度,概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教学优化
作者简介:陈露(1996—),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理性思维与分析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影响。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受教育观念的限制,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利用大量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的目标。如此,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学生没有课余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减负增效的理念贯彻课程教学的始终,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措施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驱动学生开展学习实践的重要动力。在学科教学中,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小学生生理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重,难以将注意力持久集中于同一事物上,尤其在面对数学这类抽象性较强的课程时,容易产生厌倦和逆反情绪,导致学习注意力的转移。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措施,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绪,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此外,教师还应及时提醒,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数学知识,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促进师生互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合理开展师生互动是优化课堂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与学生听,师生、生生之间缺乏自由交流的机会,容易使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如此,既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又容易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教师应着重调整教学方式,坚持主体性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确保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所收获。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其有效掌握知识与习得技能。
(三)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理解和应用数学定理是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用重复记忆的方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如此,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的空间,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无法发散数学思维,学习压力逐步增加[1]。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从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入手,改变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实践机会,引领学生在课堂中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进阶。
(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的本质是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引导其跟随教师的节奏高效完成课程学习,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以“双减”为指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措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占比,引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通过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能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从而有效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精简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需要明确“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确定教学理念的转变方向,激发优化教学方式的动力[2]。为此,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贯彻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根本教学目标,提炼不同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围绕核心技能的培养精简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调整。此外,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能力水平,兼顾教学要求与学习需求,合理筛选与组织教学内容,助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本课需要认识时针、分针与秒针,学会正确读写时间,知道钟表上每个大格与小格分别代表多长时间,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与转化。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判断其对时间知识的掌握程度,立足学情筛选与整合本课的知识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忽略一些次要的知识点和过多的记忆性知识内容,如减少钟面认读的时间,将教学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会时、分、秒之间的转换计算方面,突出对时间应用能力这一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此模式下,学生无须花费过多精力关注其他辅助性知识内容,有更多的机会发展核心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创设直观情境和组织趣味活动的教学方式,模拟生活中的不同场景,给予学生更多运用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重点知识。
(二)设计游戏活动,增强学习体验
小学生生理年龄小,思维认知发展不成熟,天性活泼爱玩,喜欢参与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一特性,在课堂中增设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新奇的学习体验。在游戏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需要保证游戏与数学课程内容相契合,将数学知识渗透于游戏活动的不同环节中,还需要合理把控游戏在数学课堂中的占比,推动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3]。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本课需要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与性质,概括多边形的边长特征,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总结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强化学生的图形认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以设计“图形制作”的游戏活动,将班内学生分成五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保证每组之间的能力水平相接近,并向各小组提供纸板、A4纸、剪刀、胶带与直尺等工具,要求其以合作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图形拼接平行四边形,哪组拼接的方法最多即为游戏的获胜方。在游戏中,有的小组会将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会利用直角三角形进行拼接,还有的小组会利用梯形尝试拼接。教师组织趣味化游戏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感,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思维
提问是师生课堂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启发学生有效思考、充分思考的主要手段,能为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提供助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围绕数学知识设计教学问题,提示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发散数学思维,达到“增效”的教育要求[4]。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保证学生能紧跟教学进度。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本课需要了解图形运动的不同方式,辨识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特征,总结它们在生活中的体现,尝试利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设计图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班级要组织“庆中秋”的主题活动,需要设计一张具有轴对称图案的邀请函向家长发放。基于此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递进式数学问题:“你对轴对称的理解是什么?班级中有哪些轴对称的物品?将一个图形进行轴对称变换后,原图和变换后的图形大小与位置关系有什么变化?如何利用轴对称原理设计图案,提升邀请函的美观性?”依托递进式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高效学习。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率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辅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参考。教师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能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探索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探知情境,让学生在自然且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进一步提高认知效率与探索兴趣[5]。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本课需要了解“千克”和“克”这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建立对1千克和1克的具体感知,学会估量物体重量,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创设生活探知情境,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理解质量单位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袋大米、一桶油、一瓶黄豆、一个苹果、一筐鸡蛋和一盒饼干等常见的生活物品,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对上述物品进行重量排序,再要求学生两两合作测量上述物品的重量,比较不同物品的轻重。如此,学生能学习用正确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重量,形成对“千克”和“克”的准确认知。可见,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筑牢数学基础,实现“增效”的教育目的。
(五)总结实际学情,控制作业数量
作业是衔接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桥梁,教师做好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要环节,也是推动学科教育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步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调整作业设计思路,改变以计算和解题为主的作业内容,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控制作业数量,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长。此外,教师还应综合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更具系统性与综合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有更多收获。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本课需要了解小数乘除的正确方法,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明确小数点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理解整数乘除计算方法对小数同样适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计算知识迁移至小数乘除计算中。对此,教师需要回顾学生在整数乘除中的学习表现,利用整数乘除测试题判断其计算水平。综合实际学情,教师可以调整本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几道小数乘除的计算题,对比整数与小数乘除计算的过程,从而理解计算原理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小数乘除计算题作为作业,驱动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实践。利用精简的作业,可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自主解题能力,达到“减负”的教育效果。
(六)完善课后服务,减轻课业负担
“双减”政策针对课后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应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服务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探究机会,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开辟更多课后服务渠道,完善课后服务方式,重点关注学生课后的实践探索,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与成长需要。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作业,并为学生提供答疑与拓展指导的服务,提高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本课需要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和布置作业后,教师应将班内学生划分为几个课后学习小组,引导各小组在课后服务阶段相互检查作业,除判断每道题的正误外,还需要尝试针对对方的错误之处进行讲解,从而在互帮互助中高效完成课后作业。在此项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解答,并针对不同小组的表现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措施,能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深入理解“双减”政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主体性、趣味性、多样化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注重作业设计的转型升级,有效提高学生探知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常立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12):89-91.
[2]种丽伟.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探究[J].华夏教师,2023(36):22-24.
[3]高三保.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活动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23(36):70-72.
[4]谢梅芳.让自主学习真实发生:构建小学数学自主课堂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3(36):73-75.
[5]孟子冉,肖菊梅.“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异化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3(3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