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

作者: 王琼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需要教师紧跟时代变化进行调整,打造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特征及应用价值,提出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开展游戏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评价等措施,以期充分发挥“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价值,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

作者简介:王琼(1978—),女,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柳塘镇打坝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及工具,注重鼓励学生,使其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语文教师应全面梳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教学内容,全面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设置要求。这不仅可以达成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还能增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学评价的育人功能得到体现。这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对评价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后续教学方案的改进提供支持,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1]。“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特征如下。第一,目标一致性。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时,应提前确定教学目标,围绕该目标组织教、学及评价等活动,促进各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融合性。“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要求教师将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分析教学效果,明确其中的不足,进而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第三,自主性。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及反思,采用适宜的方式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后续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会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如学习能力、特征、方式及兴趣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调整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让学生主动开展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及成长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还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2]。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通过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这不仅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关系,还能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3]。具体来说,教师可在评价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学生则可以通过评价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实现以评促学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无论是“教”还是“学”,均需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指导“教”与“学”的有序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合理规划目标,保障教学目标的科学性。第一,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随着新课标的全面落实,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核心素养的提升已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4]。对此,在目标设计中,教师应注重核心素养的融入,通过合理的目标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第二,注重教材内容的引入,落实单元教学理念。现阶段,由于单篇课文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可将目标设计与单元教学联系起来,设计整体性的目标,给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第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设计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通过介绍曹冲称象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合理规划教学目标,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具体目标设计如下。

文化自信目标:感受课文的独特文化价值及蕴含的道理。

语言运用目标:认识课文生字词,会写、读“称、柱”等生字,以及“别人、一同”等生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思维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称象方法,并能联系实际情况,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形成完善的学习思路。

审美创造目标:理解曹冲选择这种称象方法的原因,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敢于主动表达想法的品质。

在教学目标设计结束后,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问题:“曹冲是怎样称量大象重量的?”“曹冲称象取得了怎样的结果?”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找出问题答案对应的课文自然段,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5]。此外,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曹冲称象对你有何启示”“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方法”,将学生的回答情况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据此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案,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通过合理规划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序学习,教师能够创设高质量的课堂学习环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游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游戏化教学是以游戏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推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既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等活动,又可以借助课堂电子设备开展游戏活动,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沙滩上的童话》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以“快乐”“想象”为主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为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借助电子软件播放沙滩游戏视频,让学生感受游戏的快乐;或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体验沙滩游戏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创意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编童话。教师应当明确写作要求与任务,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开阔思路,从故事开头、主角及叙述方式等方面出发,设计独特的写作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可开展指名交流与评价等活动,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点评,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建设性的反馈。

通过开展游戏化教学,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落实,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游戏,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境,深化知识理解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对应的情境,将单一的文字转换为生动有趣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教师应基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全面落实。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介绍了作者在上学路上观察到法国梧桐及水泥道在一夜秋雨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真挚的感情表达,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为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紧跟自身的教学节奏,加深对“秋”的认识。具体来说,教师可先借助电子设备,给学生展示梧桐叶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梧桐叶的结构特点,再让学生阅读作者对梧桐叶的描写片段,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随后,教师可提出“‘金色的小巴掌’指的是什么?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度阅读。有的学生回答:“‘金色的小巴掌’指的是梧桐叶,因为它们形状像小手,颜色金黄,像秋天的阳光一样温暖。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到了满地的梧桐叶,欣赏了秋天的美丽。”这种方式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丰富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综合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也可以采用结果性评价,确定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还可以采用星级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予以奖励。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教师掌握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便于对后续教学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促进后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优化课堂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的优化设计,合理规划评价内容,为后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努力,又可以将教学目标转换为表现性的学习任务,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设计评价表,便于学生及时获得学习反馈,了解自己的不足。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为例。本篇课文以巨人的心境变化为核心,意在使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对比花园景象的前后变化,并联系故事背景分析文章主旨。具体来说,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是什么,随后让学生探讨巨人态度的变化给花园景色带来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道理。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认识到友爱、分享能够给他人带来喜悦,而自私、漠视会导致孤独和不幸。在课堂讨论和交流分析等环节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借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检验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内化并表达出来,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要求。

由此,教、学、评三个环节得到有机结合,这不仅能够给学生创设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充分发挥“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优势,推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后续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爱珍.表现性任务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3(24):49-50.

[2]吴裕林.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学苑教育,2023(36):13-15.

[3]郑晓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一体化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J].天津教育,2023(36):174-176.

[4]汪海燕.“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J].江西教育,2023(47):51-52.

[5]贾俊英.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J].基础教育论坛,2023(2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