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视域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作者: 殷伟莉【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构成了幼儿全部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三者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缺一不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构成了“共生”关系。在“共生”视域下,可将三者整合为一个有机体,以幼儿为核心,以活动为着力点,促进各个要素互融共生,促进幼儿全面、立体发展。
【关键词】“共生”视域;家园社协同;幼儿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重点课题“探究循环:幼儿园共生型自然体验课程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B/2022/04/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殷伟莉(1988—),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
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学前教育迎来了家园携手共育的新时代。2023年,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幼儿园、家庭、社会(以下简称“家园社”)在共生关系中发挥各自优势,紧密联系、互相托举,可以最大化地形成育人合力,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关于家园社共生关系的阐述
共生的概念源于生态学理论,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本文中的“共生”是指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家庭、社会主动合作与交流,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指导实践,共同发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第一责任人。作为幼儿的第一课堂,家庭可以为幼儿提供情感支持和道德指引。可以说,家庭教育是起点,能关注到幼儿的个性发展特征和需求;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拥有专业教育的优势,承担着早期教育的重任。它通过提供系统的活动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培训与学习,提升家长育儿能力。社会是幼儿生活的大环境,可以为幼儿成长提供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社会可以发挥资源优势,为幼儿拓宽视野、锻炼能力提供物质和环境的保障。
家园社三者拥有不同的知识、实践经验、认知视角和思维模式,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共生”思维促进三者协同共育,能够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集体智慧,从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二、家园社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一)角色定位模糊,责任边界不清
在当前的学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幼儿园承担了育人的主要责任,家庭参与不足,社会被动卷入等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家长的育儿理念和理论水平有限,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家长缺乏主体责任感,认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负全责,导致家庭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参与的边缘化和片面化,难以完整承担协同角色;第二,社会层面整体协同意识不强,与幼儿园联系不紧密,资源利用率不高,无法提供稳定的支持。
(二)共育活动停留表面,方式传统、单一
幼儿园在制订家园社共育方案时基本以教师为主,家长参与感较弱,对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以被动参与为主,很少去探究其中真正的教育价值所在,容易“看个热闹”而不能理解家园共育的实质意义。社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配合幼儿园提供活动场地,对活动背后蕴藏的教育契机和影响理解不透彻,配合不到位。
家园活动仍然以传统的家长会、节日活动和汇报演出等形式为主,较为传统、单一,家长难以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只是流于形式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很少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久而久之导致家园关系疏离,这不利于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次数有限、目的不明确,尚未形成体系,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挂钩不足,导致活动浅显化,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总之,缺乏系统有效的家园社共育方案的指导,极大阻碍了三者协同共育的进度。
(三)沟通不畅,管理较松散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沟通方式的革新,人们也因此更依赖于互联网交流方式而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相比于传统的家访活动,现在的教师更习惯于利用QQ、微信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发展情况,这种沟通方式虽然具有省时省力、反馈及时等优势,但缺点也同样明显。一些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抽空与教师进行详细沟通,对幼儿在园情况仅以照片、视频等方式进行了解,一些怕麻烦的家长甚至想着“老师不找我就万事大吉”,把“家”和“园”理解为两个互不相融的独立个体。此外,社会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多数社会组织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了解不足,不知道如何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断裂的情况。
(四)共育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情况下,部分幼儿园仍只把教育教学作为主要工作、中心工作,家园社协同共育意识不强。一些教师专业技能和经验不足,导致家园社共育效果欠佳。由于部分幼儿园没有设立专门的家园社共育部门,没有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园社协同共育计划,也没有专人负责组织和实施相关活动,一些家园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就草草收尾,没有形成对活动价值、幼儿发展的科学评估,无法对资源的利用和活动的开展做出总结性反思。幼儿园以单向度沟通的方式与家长和社会部门互动,难以收集反馈意见,也很难有效提高协同共育的效果。
三、“共生”视域下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
基于“共生”理论,家园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三者共同构成了幼儿发展的基本环境。
(一)同频共振:健全家园社互动机制
1.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积极互动
幼儿教育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而不仅仅只有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将家长和社会资源都作为重要参与者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来,构建平等、协同的伙伴关系,形成育人新格局,开展富有建设意义的对话、沟通[1]。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协商,三者形成对各主体角色与职责的清晰认知,尊重各主体的意见、建议和需求,明确共育的具体流程、规则和方法。
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沟通水平,提高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从而科学指导家长开展工作,创新性地进行家园社活动规划与开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将科学的育儿理念传达给家长,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构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使得家长与幼儿园之间能产生更多的交流机会和话题,以全新的视角共同探索家园共育新内涵。同时,幼儿园还需要邀请社区代表走进幼儿教育现场,了解幼儿发展的需求,不遗余力地做好支撑工作,为幼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营造宽松、包容的沟通氛围
宽松、包容的沟通氛围有助于提升沟通效果,让多元主体能够在家园社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每个主体都有机会表达真实的想法、观点,形成互信、互助、共进的理念。在这样的氛围中,家长有更多了解幼儿园教育情况的意愿,有动力参与幼儿教育,更容易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师能够将家长看做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合作者,打破育儿的时空壁垒,传达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需求,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家园的各项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社区也能够借此机会多了解幼儿成长规律,将自己的优势与家园活动需要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3.多渠道、高效率、高质量沟通
家园社要积极探索与实践高质量沟通的途径,保持持续性沟通与交流,建立家园社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全覆盖家访、一对一约谈等面对面的方式向家长反馈幼儿发展情况,了解幼儿家庭教育背景,从而给予家长合理的建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建立三方交流与沟通的专属群,以线上沟通、开展定期的座谈会和设置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征集家长、社会群体的活动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常态化的互动反馈渠道,收集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策略、改进教育方案。
(二)同轴共转:优化家园社资源配置
1.建立家园社资源库并定期更新
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如果能系统、合理地进行规划和使用,将对幼儿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例如,幼儿园拥有专业的教职人员、教学设施设备和空间场地等资源,家庭的独特资源体现为家庭成员的职业背景、兴趣爱好和技能特长等,社会则具备完善的实践活动场地资源、文化活动资源等。幼儿园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不同幼儿家庭所具有的相关教育资源以及可以提供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时间等。例如,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人”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邀请从事警察、医生、消防员等职业的家长进校园,通过面对面的互动活动增进幼儿对不同职业的了解,深化主题内涵。另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统计、绘制幼儿园周边3公里资源地图的形式,对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开展各种特色体验活动提供可能性。
鉴于资源的特殊性,资源库要定期更新,保证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满足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2.优化家园社活动形式
幼儿园在策划和开展家园社活动时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活动形式,而是要积极探索新策略,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需要创新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针对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调整家长会的频次和侧重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介绍几大板块的内容。小班可以在开学前召开一次集体性的入园适应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刚入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应对策略,开学后一个月可以视情况再召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反馈幼儿入园适应情况及之后的家园配合活动;中大班则可以在学期过半再召开家长会,侧重针对幼儿本学期的具体情况给家长支招。又如,针对家长开放日活动,教师可以打破原先的固定模式,开展个性化、预约制家长半日活动,在满足家长时间安排的情况下,更有针对性地开放幼儿活动,提升家长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3.提高家庭和社会资源利用率
为了达成幼儿园、家庭、社会资源共享,三方可以共同协商资源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例如,幼儿园可以邀请有特长的家长作为助教参与教学,传授幼儿美食烹饪、手工制作等技巧,让幼儿习得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技能;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将文化、艺术、科普等活动引入校园,开展季节主题活动或亲子活动,丰富幼儿体验。
(三)同心共绘:完善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
1.建立家园社协同共育机制
幼儿园可以设立专门的家园社协同育人部门,由专人负责此部门的活动策划与实施,引导家园社秉持“专业、合作、共享”的工作理念,建立家园社共育长效机制[2]。例如,组建家长委员会、膳食委员会、关心下一代成长委员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作为主导者、帮助者,积极主导共育工作;家庭作为参与者、承担者,主动尽责;社会作为宣传者、支持者,提供有效支持。
2.打造家园社协同育人生态圈
幼儿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家庭教育、聚合幼儿园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打造家园社协同育人生态圈;同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搭建平台,多层次、精准化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具有实践性、可行性的家园社工作新路径,有效提升协同育人的工作质量。三方共同深化共育理念,达成育人共识。
结语
综上所述,以“共生”视域指导家园社协同共育工作,可以一步强化幼儿园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高效利用社会育人资源,形成1+1+1>3的效果,为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张瑜.以儿童为中心: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方法[J].家长,2024(26):61-63.
[2]乔影.家园社协同育人 为生命成长护航[J].教育家,2024(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