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低结构游戏材料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

作者: 朱凤

【摘要】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游戏材料的开发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探讨低结构游戏材料开发与运用,指出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低结构游戏材料的合理开发和运用能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引领幼儿深度学习。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视角;低结构游戏材料;课程游戏化

作者简介:朱凤(1988—),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南麻幼儿园。

儿童视角强调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游戏中,关注幼儿的经验、重视幼儿眼中的生活、尊重和倾听幼儿的想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在课程游戏化改革的驱动下,教师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从低结构材料入手,建立和逐步完善班级低结构材料资源库,从而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并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习得技能。

一、以已有经验为依托,有效整合低结构游戏材料

教师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材料的搜集与整合。游戏是儿童在玩,游戏的低结构材料应来自儿童。

案例:新学期开始了,大班区域游戏的规划也随之开始,教师通过问卷调查“我想玩××游戏”向幼儿征集意见。教师通过统计发现大多数幼儿想玩“开餐厅”游戏。美美说:“我觉得开一家餐厅可以有很多人参与,餐厅里面有厨师、端菜员、清洁工、顾客等。这样很热闹。”乐乐说:“我爸爸是厨师,他会烧很多好吃的菜,我也来烧好吃的菜给你们吃。”……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主题,表明幼儿对此游戏具有一定的认知与经验。基于此,教师组织幼儿围绕“开餐厅需要哪些材料”展开讨论。这一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许多幼儿回忆在餐厅吃饭的情景,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晓丽说:“餐厅里肯定有各种各样的菜。我们可以每人都带一些蔬菜或水果。”明明说:“烧菜肯定要有锅呀。”乐乐说:“要有盘子,烧好的菜要放在盘子里端给客人。”……幼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观点,其他同伴与教师则将“开餐厅”所需的材料记录下来。幼儿与教师共同努力,将“开餐厅”游戏所需的材料详尽列出。由此,教师组织学生搜集这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在家长资源的支持下,幼儿将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带入幼儿园,蔬菜、水果、纸杯、纸盘、筷子、勺子……在幼儿、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下,“开餐厅”得以顺利开展。

由此可见,教师应让幼儿全程参与材料的搜集与整合,这有助于教师判断这些材料的运用是否合理,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材料的选择。

二、以游戏情节为背景,深度开发低结构游戏材料

开展游戏旨在激发幼儿的内在潜力,让他们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1]。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自主开发游戏材料。

案例:随着“开餐厅”游戏的持续开展,幼儿对游戏区的材料都已熟悉。在今天的游戏中,成成扮演一名身穿厨师服、头戴厨师帽的厨师,他和往常一样在厨房准备美食,这时他听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成成十分好奇,跑出厨房询问同伴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在唱生日快乐歌呀,今天宝宝过生日。”琪琪指向抱在身上的玩偶说道。为了庆祝生日,幼儿开始筹备“过生日”活动。然而,幼儿发现餐厅里没有准备蛋糕、面条、气球、礼物等材料。对此,幼儿讨论开展“过生日”活动需要哪些材料。在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根据讨论结果搜集各类低结构材料,如纸盘、叉子、彩泥、礼物盒、礼物袋、气球、彩带。由此,游戏材料变得更加丰富,幼儿得以顺利开展“过生日”游戏,他们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有的在打气球,有的在挂彩带,有的在做面条,有的在装礼物……当《生日快乐歌》响起,游戏气氛变得更加热闹欢快,幼儿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由此可见,在游戏情境中,教师应作为旁观者和支持者,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开发低结构游戏材料,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以延伸活动为契机,多元开发低结构游戏材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全面、有效地传授给幼儿。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延伸活动引导幼儿进行复习、巩固,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在延伸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自主开发低结构游戏材料,通过观察、探索来丰富认知。

案例:在中班语言活动“豌豆蚕豆”中,儿歌《豌豆蚕豆》能够描述豆子的生长过程。为了能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儿歌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教师利用图片展示豆子的生长过程。然而,在活动尾声,有幼儿说:“我好想看看真正的蚕豆和蚕豆花呀。”“我也是,蚕豆花开的时候会不会很香呀?”“蚕豆真的是躲在蚕豆荚里的吗?”“我想自己种蚕豆。”……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幼儿的游戏需求,于是设计延伸活动,引导幼儿在班级的户外种植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提出疑问:“种植蚕豆需要做哪些准备?”围绕这一问题,幼儿展开调查活动。通过搜集资料、询问农民等途径,幼儿初步了解种植蚕豆的要求和条件,开始搜集所需材料,如蚕豆种子、铲子、浇水的瓶子等。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不同的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并对比不同种子生长的情况。由此,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幼儿亲手将种子埋进泥土,无微不至地照顾种子,浇水、拔草、施肥……同时,观察、记录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的过程。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2]。幼儿在延伸游戏活动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主动探究,以自己的视角开发各种低结构游戏材料、亲身参与游戏活动,以此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

四、以游戏分享为路径,灵活运用低结构游戏材料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分享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路径,游戏分享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案例:在开展中班区域游戏时,承承在美工区利用颜料和棉签在一幅半成品上作画,这时身边的瑶瑶就问:“承承,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啊?”承承看了看手里的棉签说:“这是棉签啊,它也可以和蜡笔一样用来画画。”瑶瑶没有见过用棉签画画,从而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一直观察正在创作的承承。首先承承用绿色的颜料在画上点了很多下,然后他又用黄色的颜料在纸上点了几下。过了一会儿,瑶瑶说:“承承,你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的颜料呢?”承承指着画解释道:“我在画大树。这里的是绿色的叶子,黄色的是有几片叶子变黄了,将会飘落下来。”正当两个人讨论着用棉签做的画时,彤彤也好奇地加入进来,并向承承请教,说道:“哇,承承,我好喜欢你用棉签画的画呀,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呀?”承承听到同伴的表扬,立刻向彤彤介绍起自己的方法,边示范边说:“你看,其实这和我们用笔画画一样,在棉签的头上沾上颜料,就可以画了。”在承承的指导下,彤彤也带着新鲜感进行了尝试。分享游戏体验时,承承很自豪地将自己今天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听到棉签可以作画后,有幼儿说:“棉签还可以画画呀,那小树枝是不是也可以?”也有幼儿说:“我觉得纸棒也可以的。”还有幼儿说:“我还会用棉花来画画呢,棉花沾上颜料印在纸上,再添画一下,就可以变成自己喜欢的东西了。”亮点的分享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幼儿在同伴的分享中激发灵感,对更多的低结构材料有了设想。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带来树枝、棉花、海绵、纸棒等材料,幼儿的作画的方式及使用的材料变得丰富起来,其创作的作品也更加灵动、富有创意。

由此可见,在以游戏分享为路径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低结构游戏材料的自主开发与运用。

五、以游戏水平为基本,高效运用低结构游戏材料

幼儿的游戏水平主要体现在游戏内容、游戏形式和游戏环境等方面。在选择游戏材料时,教师应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同时,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通过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提供适时的指导与支持,促进低结构游戏材料的开发与运用,进而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案例:我园最大限度地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中,让幼儿从各类游戏活动中真切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教师通过调查和家园互动等方法,了解幼儿对于身边环境的喜好,并根据调查结果重新设计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将原本不起眼的乡土材料改造成幼儿感兴趣的茅草屋、水井、晾衣架、餐桌等,使园所变得生机盎然并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现实。在这些乡土气息的熏陶下,各班幼儿受到启发,班级游戏材料逐渐发生了变化,棉花、苇秆、各类果实等低结构材料都成为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材料,并且在不断操作及游戏过程中,发现这些材料还能“一物多玩”。例如,某一班级最近投放了新材料:废旧布料。一开始,对于废布的利用是将废布投放于美工区,让幼儿在废布上随心所欲地作画;将废布投放于人偶娃娃游戏,作为床单、被子、窗帘;将废布投放于角色游戏饭店,作为饭桌上的桌布:等等。然而,一段时间过后,教师再次提出:“我们投放于各区域游戏中的废布还可以怎么玩呢?”这时,有的幼儿说:“我想请我的奶奶帮忙,制作成茄子、黄瓜、南瓜、苹果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蔬菜水果放入娃娃家中,这样我可以在客人来的时候拿出来请他们吃。”有的幼儿说:“那我请妈妈帮忙,帮我用布做几个沙包,我可以在早晨锻炼的时候和我的好朋友们一起用沙包玩游戏,锻炼身体。”有的幼儿说:“我想自己动手,我觉得可以在表演区里面放一些大一点的布,我可以用一块布把我自己包裹起来,这样我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件漂亮的衣服,我想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在表演区展示给大家看看。”原来,经过一段时间对于废布的投放与使用之后,幼儿对于废旧布料有了那么多奇思妙想。

由此可见,在丰富的环境和适时的引导的启发下,幼儿以自己的视角践行“一物多玩”,其游戏水平获得显著提升,有效推动低结构游戏材料的开发与运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童视角下,为了有效开发与运用低结构游戏材料,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从已有经验、游戏情节、延伸活动、游戏分享、游戏水平等方面出发,自主探究、亲身实践。此外,教师应秉承尊重幼儿、支持幼儿、追随幼儿的理念,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陈鹤琴.家庭教育[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