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周元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一能力不仅体现学生当下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更影响其未来应对生活挑战的思维与行动。文章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为例,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和原则,并围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出五点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周元虹(1978—),女,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宁江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关注这几方面:增强课堂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强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按步骤思考问题;营造平等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这些教学策略,既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数学魅力,又能为学生终身学习筑牢基础。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为例,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原则和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程度不足。然而,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运用探究式或项目式学习策略,让学生深度参与到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中。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问题解决路径。长此以往,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体品质,即便在脱离学校教育环境后,学生依然能够保持对新事物的探索热情和持续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1]。
(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中,学生需积极探索多种解题策略、验证答案的准确性,并深入反思解题全过程。在此期间,学生逐步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数学问题,并依据逻辑推理给出合理判断。这一过程不仅能助力学生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当今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具备良好批判性思维的个体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挑战。
(三)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与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原理与方法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这一举措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体系中各学科相互孤立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系统性与逻辑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原则
该原则强调给予学生学习主导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身学习进程,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本质上是个体借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构建知识意义的动态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学习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索、实验机会,并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与工具,允许他们在尝试中犯错并吸取经验教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当学生真切感到自身想法得到尊重时,他们将更有信心面对学习挑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个人能力的成长。
(二)循序渐进与分层指导原则
根据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依赖于与经验更为丰富者的社会交往。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准考量每个学生当下的发展水平及其最近发展区。具体而言,教师需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同时尽量保证这些任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既具备适度挑战性,又不会因难度过高而令学生望而却步。针对不同能力层次与知识基础的学生,教师应灵活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身能力的范围内取得进步。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学习动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驱动力。当学生对数学问题或概念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便会主动投入精力探究其本质。这种由兴趣激发的内在动机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保持积极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创设具有挑战性且契合学生能力的问题情境,或运用故事讲述等趣味化手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趣味性。尤为关键的是,所选教学材料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此增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吸引力[2-3]。
首先,教师可展示班级同学喜爱运动项目的条形统计图,故意隐藏部分数据或标签,引导学生根据现有信息推测缺失内容,激发其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引入家庭垃圾量变化、食堂受欢迎食物种类等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应用范围的理解。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同桌交流观点,培养沟通能力与发展批判性思维。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有效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引入证明性习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提升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设置需逻辑推理的任务十分必要,引入证明题型练习题便是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未知结果。
例如,在讲解完条形统计图基本构造方法后,教师可引入论证类习题:“已知某月份班级同学参加不同课外活动的人数分布,且下个月每位同学将参与新活动,能否依据当前统计数据预测下个月最受欢迎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该问题时,先让其仔细观察现有条形统计图信息,如当前受欢迎活动及参与人数情况;后鼓励学生思考影响同学选择活动的因素,如季节变化、个人兴趣偏好等;最后基于分析做出合理推测。这一过程促使学生精准解读图表,综合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考虑多方面因素。
此外,教师还可引入类似的论证类习题,如“假设班级有30名学生,从给定条形统计图知喜欢阅读的学生比喜欢绘画的多5人,求两者具体人数”,让学生学会依据已知条件设方程求解未知数,提升学生的代数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解答此类问题,学生既能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又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数学素养。
(三)开展针对性教学,兼顾个体差异
有效的教学应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契合其能力的任务,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教师要精准评估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与认知特点,据此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学习需求相近的小组,并为他们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活动安排,同时定期依据学生个体成长变化调整分组及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小测验、分析作业表现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掌握程度及数据分析能力。首先,教师应依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划分为学习需求与能力水平相近的小组。对于基础薄弱小组,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学校午餐食物选择情况,引导他们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准确解读图表信息,以此帮助他们理解条形统计图概念。对于已掌握基本知识且兴趣浓厚的小组,教师可布置收集班级同学课外兴趣爱好数据的任务,并引导学生从性别、年级等多维度制作复杂的条形统计图。其次,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学习进展,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若某小组多数成员已熟练掌握当前阶段目标,教师应适当提高后续练习的难度;若某小组学习存在困难,教师则需降低要求并加强个别辅导。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营造包容性环境,促进智慧共享
集体智慧在解决问题时,通常比个体独立思考更具效率与优势。教师应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并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性的探讨与交流。例如,教师可通过定期组织团体研讨活动,让学生轮流担任领导角色,引领团队共同攻克难题。此外,教师还可借助网络平台搭建在线讨论区,以此拓展学生交流空间,便于其随时随地分享资源、交流学习心得[4-5]。
例如,在完成基本概念讲解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若要了解全班同学最喜爱的课外活动,并以条形统计图展示结果,应如何收集与整理信息?”学生自主组建团队进行讨论。又如,在团体研讨活动中,教师可安排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负责把控讨论节奏、总结要点,以此锻炼学生的全局把控能力,促使其多视角理解问题。再如,教师可引导某小组围绕本校学生午餐偏好情况开展调查,以条形统计图呈现结果并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则基于该图表进行分析,提出见解与改进建议,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在线讨论区,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可在课后围绕条形统计图相关话题持续探讨,上传自制图表供他人评议。这一举措拓宽了交流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有助于其在真实情景中深化对数学技能的掌握。
(五)倡导即时性反思,培育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个涵盖知识获取、应用实践与回顾反思的循环过程。及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反馈,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改进。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监控习惯,显著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学生完成每项学习任务后,教师应专门预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个体反思,并提供结构化模板或指南辅助。以“制作班级同学课外活动偏好条形统计图”任务为例,教师可安排学生回顾任务过程与成果并借助如下简单反思模板引导思考。
1.知识技能收获:思考任务中掌握的新知识与技能,如正确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合理确定横纵轴标签的技巧等。
2.遭遇挑战及应对:梳理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反思是否成功解决,以及采用的解决策略。
3.自我改进方向:审视自身表现,发现数据收集不全面、图表美观度欠佳等不足,思考优化举措。
4.后续学习规划:鼓励学生设定具体目标,如探索更多类型统计图表,或尝试分析大规模数据集。
这样系统的反思练习既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思和反馈,灵活调整后续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指导。定期开展此类活动有助于营造持续学习的文化氛围,推动学生长远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采取一系列关键举措。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合理引入证明性习题,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筑牢知识根基;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定期回顾知识、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升其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深入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阳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2022(48):71-75.
[2]熊晓艳.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2):57-58.
[3]吕剑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J].家长,2022(32):141-143.
[4]黄海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促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小学生(上旬刊),2022(11):97-99.
[5]柴海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及对策探索[J].教师,2022(2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