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分析
作者: 李丽兰【摘要】高中生物是一门强调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而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学科是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价值。文章分析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
作者简介:李丽兰(1995—),女,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要培养学生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运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不足、思政教育融入方式单一且缺乏创新等问题,难以在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使生物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1]。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容忽视。思政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它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为教学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提升生物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2]。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让他们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批判性思考,关注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融汇点,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课程中,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积极响应和深入实践,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充分利用好这些融汇点,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高中生物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探索生命起源奥秘,理解物质客观规律
生命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个体的延续与发展正是生命价值的体现[3]。生命的起源是科学界最神秘和最引人入胜的话题之一,也是高中生物探究学习的重点内容。学习生命的起源、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物种的进化等知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和规律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理解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涵盖了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以及细胞死亡等一系列细胞成长的全过程,这些内容是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展开对于“生命起源”这一话题的讨论,谈一谈自己所了解到的人类早期文明中的相关传说。学生可能会提及在中国《风俗通义》等古籍中记载,生命是由女娲创造的;而在古埃及传说中,人是由大神哈奴姆在陶器作坊里用泥塑造的;希腊人又认为人是由先知先觉者普罗米修斯知道泥土里有“天神的种子”,才用黏土捏造了人类。教师对这些说法进行总结,表示这些说法都蕴含着古代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但是这些理解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并逐渐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由此引出章节课程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动画演示细胞分裂、分化的全过程,探讨细胞分裂的规律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除了课本上的基础概念,教师还可以介绍现代科学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包括米勒实验、RNA世界的假说以及地球上最早生命的化石证据等,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严谨性。通过回顾生命起源的传说与现代科学的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科学探索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追求永无止境,由此鼓励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观念。
可见,探索生命起源奥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具有重要价值,能够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教师应强化思政教育引领,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规律、尊重科学。
(二)分析生态稳定要素,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生物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研究生命现象、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体的生存、繁衍和进化有直接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环境。生态系统维系着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是每个人都义不容辞的义务。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视频导入课程内容,视频中原始森林遭到砍伐,海洋里漂浮着数不尽的塑料垃圾,极地冰川融化,土地因污染而变得贫瘠。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展开,教师提出问题:“看着这些地球生态危机,我们该如何行动?”学生思考并认识到保护地球生态刻不容缓。接着,教师开启章节主要知识点的教学,系统地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需要特别强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但是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过多的人为干涉会导致不可逆的生态破坏。课前学生已经意识到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成功的生态保护案例,如“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教师还可以组织“模拟生态系统”实验,借助身边常见的材料,构建小型的生态系统模型,带领学生近距离感受其稳定性与复杂性。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提出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具、做好垃圾分类、参与植树造林等,将环保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可见,生态系统稳定要素的分析,为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良好契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把生物学教学与环境保护问题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
(三)解读遗传信息密码,探讨基因伦理边界
遗传信息密码是生物体内用于传递遗传信息的法则,决定着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和生命活动,是生命的基础。而基因伦理法则是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能借助科技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这一发展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需要人们思考如何平衡个人权利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第4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的教学为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的具体应用,这节课主要是让他们意识到科技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和进步,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基因编辑婴儿、转基因作物等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利弊。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抛出“基因编辑是否应该被允许?”“在哪些情况下基因编辑是合理的?”“在什么情况下基因编辑又是违背伦理的?”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消除某些遗传性疾病,使人们远离病痛,提高健康水平。还有的学生提出担忧,认为这也许会导致基因泄露,带来安全隐患;还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破坏社会的公平公正。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要及时表示肯定并予以总结:“基因编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教师还需要强调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即“科学技术在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同时不能触碰到伦理边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开阔自己的视野。
可见,解读遗传信息密码能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规律,为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挑战,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认识生物多样价值,弘扬中华自然观念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概念,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我国广袤无垠的自然地域中,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悠久传统,秉持着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为地球的生命体系贡献力量。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的教学为例。在导入阶段,教师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生物群落的图片,如亚马逊热带雨林、撒哈拉沙漠、马里亚纳海沟等,让学生感受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魅力。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章节知识点,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演替等,并结合具体实例,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谈一谈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由此引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天地、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强调人应当回归自然、顺应宇宙规律,从而达到和谐、全面发展的状态。“道法自然”意指“道”的本性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认为人类应当效法道,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违背。课堂最后,教师还需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自然观念的价值,鼓励学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见,教师在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教学中渗透中华自然观念,让学生了解到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祖先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念和生态伦理,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融入传统文化精华,强化民族自信力量
文化自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代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4]。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高中生物教学,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生物学问题,把传统文化与生动有趣的生物学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在领略科学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智慧的博大精深。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第1章“发酵工程”的教学为例。这一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发酵技术的原理与实例。在系统地讲解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发酵技术。北魏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详细记录了早期中国酿酒的技术和方法,包括酒曲的使用、浸曲水的选择以及酸浆的使用等,这些对现代酿酒工艺仍有指导意义。发酵过程包括选育菌种、扩大培养、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分离提纯等流程。在讲述选育菌种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古代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强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重要性;还可以将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与分离提纯的步骤相对比,前者虽然与现代科学有所不同,但其中体现的同样是古人对物质转化和提纯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传统文化与发酵工程的联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自信的力量。课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搜索了解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和中国的相关成就,思考发酵工程如何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尝试列举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发酵工程产品。
可见,高中生物教学需要秉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原则。教师应在顺利传授生物知识的基础上,挖掘生物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助力其建立深厚的人文素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积极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的教学不应局限于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还应以其为媒介,搭建起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要实施者,应积极转变思想意识与教学理念,力争将思政教育于无形中渗透入生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实现生物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史珊珊,焦德志.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4):21-24.
[2]赖小燕.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4(16):136-138.
[3]李艳.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求知导刊,2020(26):30-31.
[4]王珅.基于课程思政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探究[J].高考,2024(19):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