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作者: 袁文武 李志香 韩晓峰

[摘要]数智化为赋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发展协同提供了关键驱动力。数智化所蕴含的五全基因与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所蕴含的“社会化、实用化、跨界化、科学化和个性化”五化特质高度吻合。然而,数智化背景下两类教育协同仍面临社会化程度不够、实用化价值失真、个性化关照不足等问题。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揭示了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要遵循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解决两类教育协同中产生的问题,具体行动策略包括: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增强数智化赋能的社会化程度;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坚持数智化赋能的实用化导向;沿循职业变迁规律,构建数智化赋能的跨界路径;回归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数智化赋能的科学化水平;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实施数智化赋能的个性化策略。

[关键词]数智化;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价值意蕴;现实问题;行动策略

[作者简介]袁文武(1980- ),男,河南周口人,国家开放大学,讲师,硕士。(北京  100039)李志香(1975- ),女,山东烟台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韩晓峰(1977- ),男,陕西渭南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陕西  西安  710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一般课题“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视野下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项目编号:ZJS2024YB204,项目负责人:袁文武)、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理论支撑、实践模式和演进趋势”(项目编号:2023-771Y,项目负责人:袁文武)和2024年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基金项目一般课题“人工智能赋能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421005,项目负责人:李志香)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5-0005-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在此背景下,如何致力于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成为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1]。随着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加速迭代变革,数智化为助力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发展提供了关键驱动力,两者协同的边界、方式、逻辑、技术手段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深入挖掘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的思想精髓,分析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对建立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的理论基础,推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视野下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

随着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的振兴和提质,省级开放大学和市级开放大学通过举办、并入、合并等方式纷纷举办职业教育,国内的开放大学同时举办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2]。截至目前,45所省级开放大学中已有22所举办职业教育,地市级开放大学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在此背景下,开放大学与职业院校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模式进行管理和办学的“两校一体”模式也应运而生[3],这为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现实基础。数智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价值、全场景、全流程和全解析[4]。数智化所蕴含的五全基因与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所蕴含的“社会化、实用化、跨界化、科学化和个性化”五化特质高度吻合,而且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对于统筹不同类型教育协同发展、强化“育人本位”理念引领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社会化:突破协同育人时空限制从“全社会”到“全空域”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统摄全局、贯通整体的核心理念是“社会化”。他指出,职业教育“从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5]。他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包含“办学方针的社会化和实现人发展的社会化”双重内涵。办学方针的社会化强调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强化与社会沟通和联络,即“办职业学校的,必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6];人的社会化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己谋生、造福人群的社会学理念,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7]。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均贯穿人的一生,与人的发展最为密切,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两者共同遵循的终身教育理念,纵向时间上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横向空间上是包括了社会中所有现存教育形态的教育过程。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主张实际上是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这与终身教育理念提出的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不谋而合。

数字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教育所依托的传授方式、空间组织和技术路线,使得非正式或非连续教育从网络空间大举嵌入个体社会化进程成为现实常态[8]。数智化打破了教育服务主体的边界,实现了教育知识去中心化,便于快速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时间上,人类生命个体的成长过程需要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连续性经验的积累,数字技术的教育属性实现了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进程轨迹的无缝衔接;空域上,数字社会中的“社会”空间界定得更加模糊,兼具“实体性”与“虚拟性”双重特征,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实现“实体社会空间”和“虚拟社会空间”的有机统一,即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可以形成从平面到立体、从实体到虚拟、从有形到无形泛在地连成一体的“全空域”概念思维。

(二)实用化:促进协同育人提质增效从“单向值”到“全价值”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他主张小学、中学、大学均应注重实用主义,教育政策制定、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皆应实用,进而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推进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数智化,必须紧扣“实用”的目标,培养更优的人才、服务更多的对象、实现更科学的评价。宏观视野下,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主张职业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体现在职业教育要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否则其价值就大打折扣,而开放教育主要是面向成人的职后教育,恰恰可以对职业教育进行有效补充;系统性体现在将职业教育根植于国内外的社会大环境之中,与社会各界融为一个整体,否则职业教育就不能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美好教育价值;整体性体现在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界应“打成一片”,黄炎培提出应“使得职业界认为我们(教育界)而设的学校,是我们自家的学校”,建构一种“你中有我”“我们自家”的共同体意识[9],最终在个人自立与社会应对两方面实现学以致用。

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一封闭的教育价值体系,跨界整合教育界价值体系与产业界价值体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视野下的“大协同观”,宏观上主要是丰富终身教育理念,以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技能型社会的战略导向价值;中观上主要是改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社会认知,以助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良好氛围的文化传播价值;微观上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教育界、产业界等社会各界封闭的单个价值体系,穿透不同教育类型的价值链,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打造全面、科学、巨大的育人价值链。

(三)跨界化:统合协同育人利益主体从“单场景”到“全场景”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具有“包容性”和“跨界性”双重价值意蕴。其一,阐明职业教育的包容性,提出“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明晰了职业教育姓“职”而又拓展渗透到一切教育之中的特质[10],这也是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跨界协同的基础;其二,打破职业教育的界限,他指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11],明确办职业教育需要协同教育界、职业界等社会各界的多元利益主体。

数智化呈现出来的无边界教育新样态,有效打破了影响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利益藩篱,促进教育跨越行业界别,把影响教与学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实现教育的“全场景”模式。数智化协同打破了职业教育传统的空间、地域概念,实现教育“全场景”的破壁与重构,课堂空间从“封闭的物理空间”走向“开放的混合空间”,教学环境从“封闭孤立”走向“泛在智能”,教学活动从课堂向课前、课后扩展,学习活动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自主学习”走向闭环的“智能助学”“智能助教”“智能助研”,评价模式从单一型评价走向跨学科多元综合评价。在此背景下,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终身化理念的“大教育观”得以真正确立。

(四)科学化:打破协同育人信息孤岛从“碎片化”到“全流程”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把科学化定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对物质(各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原则确定、实习设施配置等)和人事(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的建设等)维度的思考上具有明显的科学化特质[12]。他指出,“职业教育,直接求百业的进步,间接关系民生国计大问题,并不会在科学以外,别有解决的新方法”[13]。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在国外考察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凸显办学流程的科学化。

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分为“有轨道可循和无规可循”两种不同的状态。无规可循时须先将无轨道职业加以组织、分析、研究,造成有原理、原则的科学化轨道,而后才能施以教育。而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恰恰是一种无规可循的创新探索,数字技术可以为其协同创新探索提供两方面的经验。其一,实现课程、专业、师资等办学核心要素的全流程优化;其二,突破体制机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难以逾越的瓶颈,融合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环节,贯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等人才培养的全流程。而数智化可以将教育教学“招、教、管、评、服”等办学信息实现全流程积累,为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提供有轨道可循的组织、分析、研究基础。

(五)个性化:实现协同育人治理模式从“粗放型”到“全解析”

黄炎培极力推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谋个性之发展”,然后才能“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4],这是他作为一名伟大职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其一,他认为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主张杜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以“人”为本位,不是把课本或学校做本位,亦不是把地方或国家做本位[15]。其二,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针对以往教育内容同质化、教学方式僵化、教学模式固化的弊病[16],在创设中华职业学校过程中,增加职业指导课,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以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把自己天赋的才能和性格,与环境的需要和可能配合”。正如他所言:“技术教育范围内,最易发现天才,对天才生必须施以特殊教育,万不可以寻常绳墨去限制他发展。”[17]其三,他提出职业教育要为人的一生服务,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再补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系统,融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为一体。其四,他提出职业教育要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办职业教育要精切研究人情、物理,努力与民众合作。正如他所言:“办职业教育且须知道得真切,丝毫不许含胡。”[18]

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普及之后,已迈进高质量转型阶段,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词,而教育与数字技术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即促成人的个性化发展[19]。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人工智能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预测学生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可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四重精准化。其一,可以精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为精准的教学支持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二,通过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可以为教师设计出线上线下更优的精准化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案。其三,发挥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线上场景和线下场景的优势,可以精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线上利用开放大学在线学习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技能,线下结合自主探索和学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反复实操演练与模拟创业。其四,教育数智化转型所体现的是“教育学的意义”,是“人的终身发展意义”,有助于将因材施教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