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文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演进困境与突破策略

作者: 郭达 张莹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系统主要由职业文化、技术文化、工业文化三种文化要素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系统。然而,当前职业教育文化系统面临职业文化传承路径狭窄、技术文化创新滞后、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缺乏系统性的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等,构建多元职业文化传承路径;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激发技术文化创新活力;通过设立工业文化教育中心,将工业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教学过程,构建系统性的工业文化教育体系,最终促进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工业文化

[作者简介]郭达(1986- ),男,辽宁锦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莹(1997-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4年度职业教育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4B1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5-0015-08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技术传承、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其文化系统的构建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文化系统是一个由职业文化、技术文化与工业文化三大文化形态共同构筑的生态系统,不仅映射出人类职业活动的多样性,更深刻地体现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文化变迁的交织共生。职业文化作为社会分工与生产力进步的文化镜像,蕴含着职业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身份认同,是职业教育文化的基础与灵魂。技术文化则见证了人类对技术的认知深化、态度转变及实践方式的革新,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与驱动力。而工业文化作为创新动力与现代进程完美交融的产物,为工业升级与经济腾飞提供了文化滋养与不竭的精神动力,是职业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这三大文化形态在职业教育领域相互渗透,共同塑造出职业教育文化的鲜明特征。然而,当前职业教育文化系统却显露出诸多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构建多元、开放、创新的职业教育文化系统,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教育文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互动关系

职业文化、技术文化、工业文化,犹如三根坚不可摧的支柱,共同撑起了职业教育文化系统的宏伟殿堂。这三大文化形态共同编织出职业教育文化系统的独特内涵。

(一)职业文化:社会分工与生产力进步的文化镜像

职业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分工的形成。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为理解职业文化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人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环节中,形成了专业化的职业角色。这一过程不仅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促进了职业群体的形成与分化,为职业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职业群体。这些群体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更在相互交往与合作中,形成了共同的职业认知与价值观念。这种职业共识是职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它超越了个体差异,将职业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基于社会分工理论,职业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分工与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总和[1]。它不仅体现了职业群体的共同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更是职业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职业文化具有的鲜明特征,使得它能够在职业教育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2]。一是情境依附性。职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具体职业情境的影响,不同职业间的实践情境差异会导致职业群体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这使得职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行业特点。二是内部排他性。职业文化内部会形成职业文化壁垒。这种壁垒是区分不同职业的标志,也是职业群体内部成员相互识别的信号,有助于维护职业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多元融合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深入推进,职业文化正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随着人们跨领域、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还体现在职业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际文化等的多元深度融合。四是动态性。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职业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一方面,随着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和旧职业的逐渐消失,职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与创新。新兴职业群体的涌现,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从业者,正在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职业文化。这些职业文化元素,如创新、开放、协作等,正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传统职业群体也在积极适应时代变化,通过文化创新保持其生命力与竞争力。这种创新性的演变,不仅丰富了职业文化的内涵,更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职业认知的不断深入和职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文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这种创新与变革不仅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还有助于提高职业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尤其是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文化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创新精神和区域文化特色。多元要素的融合使得职业文化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为职业教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资源。

职业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基础。从理论维度看,职业文化奠定了职业教育文化的价值基础。职业文化所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石。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塑造了职业人的职业形象,更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确保教育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从实践维度看,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将职业文化融入教育过程,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职业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技术文化:技术进步与文化变迁的交织共生

技术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独特组成部分,其起源与演变过程深嵌于人类对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以及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之中[3]。技术文化是人类在长期技术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是技术进步与文化变迁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结果[4]。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满足生存需求的重要工具,其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人类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技术本身的认知上,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技术文化是由技术观念文化和技术实践文化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技术观念文化体现了人类对技术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它包括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对技术发展的预期、对技术应用的伦理考量等,不仅塑造了人类对技术的认知框架,而且引导着人类在技术实践中的行为选择。技术实践文化则反映了人类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操作技能和经验积累,是技术观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技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技术实践文化不仅涵盖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技能的熟练性,更包含了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行为模式和经验智慧。

技术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特征[5]。一是实践性。技术文化的首要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这不仅是技术文化的基本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键所在。技术文化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技术实践活动之中。从原始社会的工具制造到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应用,每一项技术进步都是人类实践智慧的结晶。实践不仅是技术文化形成的土壤,更是其不断演进与完善的动力源泉。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探索、试错、优化技术,进而塑造出丰富多样的技术文化景观。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技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核心特性。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的更新换代上,更体现在技术对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上。技术文化的创新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断打破旧有的技术框架与思维定式,为人类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三是人文性。人文性是技术文化实现其价值导向的重要基础。在技术日益渗透人类生活的今天,技术文化不仅关注技术的实用性与效率性,更强调技术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这意味着技术文化的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精神需求与道德伦理。技术文化的人文性要求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四是多元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文化呈现出跨文化、跨领域的多元性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技术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融合与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技术文化景观。这种多元性不仅丰富了技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促进了全球技术创新的合作与共享。技术文化的多元性要求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全球视野,积极吸收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技术智慧与创新成果。

技术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职业教育作为技术传承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技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职业教育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文化素养,包括技术观念、技术伦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引入现代企业文化元素,如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职业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技术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加符合劳动市场需求和时代特征。职业教育文化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与技术文化的实践性、创新性特征相契合。职业教育文化受到技术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不断吸收和融合技术文化的精髓和理念。同时,技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进步。

(三)工业文化:创新动力与现代化进程的深度交融

工业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是人类工业活动的产物,包括工业精神、工业伦理、工业管理等工业要素[6]。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孕育工业文化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手工业发展史。进入近代,工业革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道极为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文化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

工业文化为工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工业文化具有如下鲜明特征[7]:一是系统性。工业文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不仅包括器物层面的物质文化,如工业产品、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等,还涵盖了制度层面的组织文化,如企业管理制度、生产流程、行业标准等,以及观念层面的精神文化,如工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理念等。二是地域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文化受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德国的工业文化强调严谨、精细与高质量,这与德国历史上的手工业传统和制造业优势密切相关;美国的工业文化则更加注重创新、冒险与效率,这与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有关。三是时代性。工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工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与深化,反映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未来,工业文化将呈现出更加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的趋势,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工业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载体。工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如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对职业教育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成为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还为他们提供了评判职业行为优劣的标准。通过工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业文化中的工业精神,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职业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神不仅塑造了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还为他们提供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动力源泉。而职业教育文化通过传授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创新,通过实践探索和技术研发,推动工业技术的升级和进步。这种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为工业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