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专业课教材使用研究

作者: 麦艳航 陈沛酉

消费者行为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专业课教材使用研究0

[摘要]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设计问卷,对全国8个省份的2991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综合分析了学生在使用专业课教材过程中的预期目标、过程体验和使用收获。结果发现,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升学、就业、备赛和考证;学生对教材配套资源和内容设计的使用体验评分较低,部分专业大类教材的编写规范亟待提高;学生使用教材的总体获得感较高,专业课教材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潜在”教育作用。基于此,建议从关注学生需求、提升教材质量以及拓展教材功能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教材的育人功能,以期促进职业教育教材向“学材”转变,更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专业课教材;预期目标;过程体验;学习收获;消费者行为理论

[作者简介]麦艳航(1987- ),女,广西来宾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1)陈沛酉(1990- ),男,河南潢川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质量监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GZJG2023A058)和2023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选用及质量保障研究”(项目编号:2023M7314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5-0106-07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教材是知识的宝库和教育理念的载体,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抑或是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职业院校要定期进行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和分析,确保教材选用质量。教师和学生作为教材使用的双主体,其对教材质量的评价是衡量教材优劣的核心指标。现有关于职业教育教材的研究,有学者专注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演变[1]、发展趋势[2]、类型特点[3]、数字教材[4]、国际比较[5]以及教材高质量建设[6]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学者围绕职业院校教材开发与编写[7]、出版与发行[8]、选用与评价[9]等具体的教材管理环节开展系列探讨;还有学者以教材使用主体为切入点开展研究,但关注教师主体的教材使用问题[10]较多,而聚焦学生视角的较少。为此,本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设计调查工具,实证分析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的期望、过程体验和使用收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职业教育教材向“学材”转变,更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作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及问题

消费者行为是消费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求或欲望而进行的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比较、决策和消费过程[11]。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首先确定自己的动机或需求,以及希望实现的目标、购买决策、消费产品或体验服务,最后进行消费后满意度评价和收益评估,由此构成消费者行为产生和实现的完整过程[12]。消费者行为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同样适用于教材研究。教材作为实实在在的“有形”产品,职业院校学生是消费该产品的重要主体。尽管学生通常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但依然会经历消费该产品的期望、体验和收获的完整过程,且将这一过程反馈至任课教师,会对教师是否再次选用该本教材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以学生使用教材的完整过程为研究框架,聚焦于回答以下问题:首先,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前的预期目标,即如果使用专业课教材,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其次,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中的过程体验,即是否满意专业课教材的方方面面;最后,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后的学习收获,即是否提升了职业认知、专业技能等。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参考迈克尔·所罗门(Michael R.Solomon)编制的消费者行为量表,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设计4个问题及选项。第二部分是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的预期目标和过程体验调查,围绕内容设计、习作设计、教材配套资源、插图设计、文字规范、编排结构、教材纸张、印刷质量、教材装帧、版式设计、教材定价、订购方式12个方面,设计24个问题及选项。第三部分是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后的学习收获调查,围绕专业视野、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升学、备赛和考证能力、未来就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总体满意度10个方面,设计10个问题及选项。学生针对每个问题打分,采用5点计分方式,1~5表示非常不赞成至非常赞成。在问卷信效度检验方面,预期目标、过程体验、学习收获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84、0.982、0.985,RMSEA=0.078,CFI、TLI、IFI等取值均在0.96以上,说明问卷信效度较好。

此外,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山东、天津、河南、湖南、甘肃、贵州、四川、广西8个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研共发放30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计2991份,问卷有效率为99.7%。

(三)访谈设计

本研究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在校学生中,选取不同层次学校、不同水平学校以及不同专业大类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采用面对面与在线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围绕学生对专业课教材使用情况的整体感知,即教材在内容更新、形式设计和资源配套等方面的改进意见进行系统调研,旨在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期望、想法以及使用教材后的收获。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材使用期望分析

1.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升学、就业、备赛和考证。升学和就业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职业院校学生最关注的两个问题。综合来看,学生期望教材能够为他们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支持。其中,期望值得分最高的是“教材内容对升学的帮助”(3.99±0.678)。有学生表示“期望教材更多地涉及升学考试所需的重点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教材更好地进行针对性复习,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以实现升学愿望”。目前,职业教育领域的升学考试制度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考纲,因此教材与考试内容之间的适配性,以及教材在助力升学考试方面的功能亟须进一步增强。得分次之的是“教材内容对就业的用处”(3.97±0.785)。有学生提出“期望教材能涵盖与行业相关的实用技能,帮助我们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还有“教材内容对备赛和考证的帮助”(3.95±0.768),也是学生最为期待的教材使用目标之一。有学生表示“希望教材中的作业或练习能帮助我们提高备赛和考证的效率”。研究表明,获得职业类证书对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的帮助最大[13]。另外,近年来各类技能大赛获奖对于学生的升学、就业乃至未来职业发展也越发重要。

2.不同学生群体使用专业课教材前的预期存在显著差异。以“不同层次学校”“不同水平学校”“不同专业大类”为自变量,以“教材使用的预期目标”评价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e方法进行多重比较(见表1),发现在0.05的显著水平上,不同层次学校、不同水平学校、不同专业大类的学生对专业课教材的总体期望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F=0.000)。

从学校层次差异来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生对专业课教材的总体期望高于高职(专科)学校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生对“教材助力自学能力提升”“教材文字规范”的期望较高;同时,还有学生表示“希望教材能配备更多的数字资源,以帮助我们自觉进行预习和复习”。由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生通常具备更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更深入的理解能力,因此期待教材能够为自主学习提供支撑。

从学校水平差异来看,“双高计划”学校学生对专业课教材的期望显著高于非“双高计划”学校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双高计划”学校学生对“习作设计”方面的期望最高,希望“教材中的习作设计对备赛和考证有帮助”,如“作业设计类型适当多样”“作业数量结构配置合理”。

从专业大类差异来看,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的学生对专业课教材的期望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大类的学生。这些专业大类所服务的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且产业知识更新、技术迭代迅速,对从业者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希望通过高质量的教材能够紧跟行业前沿,掌握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材使用体验评价

1.学生对专业课教材配套资源、内容设计的使用体验评价较低。第一,“教材配套资源”(得分3.39±0.757)。受访学生认为教材配套资源不足。进一步跟踪访谈发现,许多学生表示“教材配备的数字资源供给不足或使用不够便捷”。当前的数字教材或配备数字资源的教材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但也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不同科目需安装不同的APP或小程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二,“内容设计”(得分3.41±0.896)。受访学生认为教材容量大、难度高。有学生指出“教材内容容量过大,难度超标”“一学期下来老师没有把教材内容讲完”“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内容很少”。还有不少学生提到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内容设计与实际脱节,这不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可见,专业课教材在反映行业标准、实习实训标准、技能等级证书等相关要求以及岗位实际需求方面还存在不足。

2.不同学生群体对专业课教材的使用体验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水平上,不同层次学校、不同水平学校、不同专业大类学生对教材使用体验评价得分在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层次:P>F=0.011;学校水平、专业大类:P>F=0.000)。

从学校层次差异来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生对专业课教材使用体验评价显著高于高职(专科)学校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最低,有学生反馈“教材容量和难度太大”“中职教材与高职专科教材混用,其内容容量和难度不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理论知识过多,实训操作不足,这对中职生来说难度过大”,这表明中职教材在内容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

从学校水平差异来看,“双高计划”学校学生对专业课教材使用体验评价要显著高于非“双高计划”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发现,非“双高计划”学校学生对亟须降低教材的难度和容量的呼声最大。

从专业大类差异来看,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及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的学生对专业课教材使用体验评价显著低于其他专业大类。其中,学生对教材文字规范出现错误容忍度最低,特别是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的学生(得分仅为2.812±0.563)。不少学生反映,部分专业课教材中存在低级错误,如错别字、病句或错误的标点符号,甚至个别教材出现严重的刊印错误。

(三)教材使用收获分析

1.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后的学习收获总体较高。职业院校学生对专业课教材的获得感评价较高(得分为3.876±0.749),但教材在提升“升学机会”“就业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的收获仍有待提高。在学习收获方面,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教材有助于提升“专业视野”“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备赛和考证效率”,这表明专业课教材的教育潜在作用显著。前文分析显示,职业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课教材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升学、就业及备赛和考证。然而,学习收获中评价得分排序后三位依次为“提高了我的升学机会(3.715±0.887)”“提高了我的就业能力(3.723±0.965)”“提升了我的自学能力(3.761±0.735)”。这再次表明,教材在提升“升学机会”“就业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改善。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优质的就业能力和灵活的泛自在学习能力已成为新时期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也是他们主动求变、应变的关键能力,亟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