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 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作者: 周伟 邓小华

[摘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本体逻辑是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价值逻辑是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方法逻辑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在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治理理念、制度以及发展路径上面临现实困境。从实践路径看,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它们分别培育了人力资源赋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筑牢了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的新基石、夯实了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基点。

[关键词]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周伟(1993- ),男,湖北孝感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邓小华(1983- ),男,湖南衡阳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产教融合共同体知识模式及落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A230031,项目主持人:邓小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4-0021-08

一、引言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职业本科教育开辟了崭新格局,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1]。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象化,其发展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其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2]。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驱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也确定了职业本科教育的目标任务和策略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3]。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概念提出以来,由于产业技术变革引发职业本科教育的目标任务发生根本性变化,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目标任务有清晰的认识并付诸实践是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开展服务,以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为牵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服务过程中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助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本研究阐述了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了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拓展了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希望能助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以及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三个关键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本体逻辑、价值逻辑和方法逻辑。

(一)本体逻辑: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

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本体逻辑是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人力资本是现代化社会的第一资源,它既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要素,更是适应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推动制度创新的主导性力量。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强调人口教育和健康的人口质量红利已逐步超越甚至替代人口数量红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起到更大的作用[4]。面对我国新的人口发展形势,党中央作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5],强调必须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驱动转向依靠人力资本提升和创新驱动”[6]。对职业本科教育来说,更要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前沿和市场需求,提升人力资源供给质量。

目前,关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看法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学界已有的看法和表述,认为职业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工程师”[7],或“专业性技能人才”[8],或“技术工程师”[9],抑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0]。结合我国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职业本科教育要培养面向重点专业群(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与职业、岗位、产业的对接,重在解决企业、行业、产业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要重塑人力资源结构,不仅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更要充分发挥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资源聚集优势,共同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只有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才能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技术、科技和人才支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二)价值逻辑: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

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是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加速演进形成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职业本科院校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加强有组织科研,支撑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职业本科院校贴近行业、贴近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权。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必须回应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回应时代关切。

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是职业本科院校有组织科研的价值旨归。职业本科院校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不仅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也在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技术难题过程中推动科技进步。它是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结合、深化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的核心环节。具体而言,职业本科院校要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聚焦区域重点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民生需求,建立科研创新平台、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面向企业一线的技术难题,加强技术的研发、推广与服务,有序推进有组织科研,提高学校的科研整体水平及对社会的贡献度。

(三)方法逻辑: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是一项跨界多主体深度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治理现代化作为方法和路径。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即多元治理主体要运用好职业教育治理工具,如法律法规、标准规定、财政投入、补贴、奖励等[11],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变革。职业教育治理工具是职业教育多元治理主体在政治、法律、制度、利益分配、权力分配、价值理念等方面的立场、诉求和行为准则,其作用是为了解决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选择、配置、运用好职业教育治理工具,为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提供强劲动力。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我国经济正着力实现回升向好,迫切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供给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已成为解放生产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和科技产业双向赋能的逻辑理路是:建立多主体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首先,职业本科院校要严格遵守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部署,不断强化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定位,突出“职业型”“本科性”。其次,有效的职业教育治理制度供给,助力职业本科院校形成以“专业性权威”为主导的“多元共治”治理结构。加强规制性制度设计,优化规范性制度设计,突出情境性制度设计[12],以高质量的制度设计为有效手段,完善民主参与、权责明确的职业本科院校内外部治理体系,引导多主体尤其是行业、头部企业协同、平等参与职业教育治理以及制度、章程、合同、契约等的设计,主动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综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是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生成逻辑和行动指南: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共同形成了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职业本科院校应以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为方法逻辑,扩大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规模、加强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从而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夯实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和引领。

三、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性的连续演变过程[13]。办学实践中,职业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

(一)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能力不足

人才是教育、科技的根本,是促进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的实践主体。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能力,直接决定了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 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不够紧密。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涵盖职业本科专业、职业专科专业、普通本科专业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专业结构复杂、各专业衔接不佳、融通不畅、规格结构不合理[14]是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根据行业发展前景、民生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一批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紧缺专业的能动性、前瞻性不足。

第二, 课程、教材、教法制约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课程建设不以体现职业岗位能力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性要素[15]。职业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未能在坚守职业性的同时突出本科性,包括滞后的课程建设理念、失调的课程结构体系、狭隘的课程实施路径、同质化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些是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其次,教材建设不以行业发展态势为基本内容。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编教材却又偏向普通本科高校或高职院校教材编写范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与趋势不能及时呈现在教材中。最后,教学方法亟待改进。一方面,教师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尚未建立行业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高。

第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协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挥职业本科院校人才优势、推动行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也是增值职业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的关键变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本科院校发展的成败。由于职业本科院校教师基本来自研究型高校,其知识能力、教育教学理念与职业本科教育“双师型”教师结构并不对应:一方面,研究型高校的博士、硕士大部分缺乏行业企业经历,其学习过程以知识生产、进行基础性研究以及推动重大原始创新为主,长期形成的知识结构难以快速迁移并转化到职业本科教育中。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旨在胜任职业岗位和满足市场需求,这也与研究型大学追求精英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文化观念产生了价值冲突。

(二)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驱动力不足

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本科院校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表征,也是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的自觉性、主动性、协同性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度不足。

第一,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首先,政府主体主导的政策执行力度仍需加强。地方政府对职业本科院校办学治校的主导能力、重视程度欠缺,缺乏激励保障职业本科院校、行业、企业、学生、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措施。例如,地方政府对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财政专项的投入不足,包括向企业补助育人经费、减免企业税收、企业税收冲抵等。政策制度的缺失导致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校企合作的能动性不足,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成效也就不能大力发挥。其次,学校主体的创新性不足。职业本科院校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大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升本后的职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办学条件不足、办学文化还未形成,短期内围绕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的新技艺、新工艺、新产品、新标准、新规范等实际问题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最后,企业主体的主动性不够。企业作为经济与逐利性特征兼具的经济主体,“社会责任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润水平的高低”[16],因此,若企业以逐利为导向,必然会和职业教育培育“整全的人”[17]的价值理念产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