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教育的空间价值及其实现
作者: 江颖[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必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营造出对老年人友好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数字环境,是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从哲学视角了解老年教育空间存在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老年教育空间价值判断,通过对老年教育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秩序重构最终得出实现其空间价值的具体路径,包括:倡导城乡一体的空间融合、致力资源均衡的空间正义、构建终身学习的空间体系、坚持精神意向的空间关怀以及实现数字引领的空间弥合。
[关键词]老年教育;空间价值;存在;判断;归宿
[作者简介]江颖(1978-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开放大学教育数字化与终身学习研究中心、科研处,研究员,博士。(四川 成都 61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市社会治理与终身教育基地2023—2024年度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样态与发展趋向”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DLJ03)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4-0060-09
一、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践行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重要举措,已成为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有必要营造出对老年人友好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数字环境,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的氛围,深刻把握老年人口的地域分布规律、老年教育事业的地理构建差异以及老年环境的认知差异问题,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代际不重视、地域不平衡、空间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基本矛盾。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老年人文化知识水平的差异,三是社会大众观念水平的差异,四是老年教育空间的割裂,这些差异导致老年教育空间发展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老年教育的空间价值,将其作为一种资源、一种结构、一种组织、一种秩序的空间,通过哲学视角了解老年教育存在的价值,进行价值判断、阐述价值归宿,并对老年教育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秩序重构得出新的认知。
目前,有关教育空间的分析较为鲜见,而有关老年教育空间的分析更为少见。国内的学者倾向于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探析,何声升[1]、赵军[2]等人运用空间理论,发现高等教育区域的非均衡和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与需求的空间差异性现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教育规模、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等与教育空间分异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4]。基于这些发现,学者们进一步提出了空间分异背景下的跨界协同发展策略[5]。由此可见,空间理论带来的价值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视角对我国的老年教育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与指导。
二、空间价值本体论:老年教育的空间价值因何在
本体论从哲学视角研究世界本原,其核心在于解析事物的本质属性,探究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终极解释[6],这里还包括存在状态、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等问题。而价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的认识和实践领域普遍存在,是事物性质、属性、效用的一般规定和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对于自身本质发现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本体性存在,所回应的是关于好坏、利弊等评价性问题,属于“应该”的范畴[7]。马克思指出,价值的概念普遍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德国哲学家赫尔曼·洛采(Hermann Lotze)认为,“充满价值的事物就是现实的存在”,[8]反映出事物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对主体的有用性程度以及满足主体需要的范围大小[9]。空间价值则是指空间认知的本质问题,即空间价值认知究竟指代什么?它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更是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空间价值规定存在具有特定空间需求的主体与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客体。从需求出发,当一定的主体发现能够满足自己教育需要的对象,并通过某种方式掌握、利用、接受和享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教育价值关系。如同空间客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和效用[10]。环境哲学家霍默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把价值划分为工具价值、内在价值以及系统价值,其中,工具价值的实现是以某种手段实现某种目的为代价的;内在价值的确立更多的是在自身中发现价值,无须额外借助外在事物;系统价值则是某种基于创造性的价值,直接决定着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11]。追问其因何存在的本体,彰显空间生存本体价值和意义,当中就包含了它的空间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即老年教育的空间工具价值是以空间为手段实现老年人的精神追求;老年教育的空间内在价值是老年人在学习空间中发现的意义和本真;老年教育的空间系统价值则是通过学习达成人生的圆满。
此外,老年教育的空间价值本真意义,揭示了空间对社会或个人等价值主体的存在或发展的重要性及其效用,因此,它不仅具有现实性、公平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显示出客体及其属性对老年人有用性的存在,还表示老年人主体及其追求并实现目标的主体性存在,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老年教育存在的实体状态、价值意义、方式手段等[12]。存在的原因是作为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场所,既有自然关系,也有利益关系,所开展的教育有具体性和局限性,其教育的价值选择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13]。但是,它能使老年人超越自己现有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发现、发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唤醒老年生命自觉、追求完整健全人格,在空间中深化生命自信与责任感,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与超越。
对老年教育本身来说,它是反映空间活动的意义所在:一是具有实现学习机会的公平化与最大化、促进和反观老年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内在自我价值;二是以空间活动本身为手段,反映空间对其他事物的效益的社会价值,从而为每一位老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机会,让每一位老年人与世界建立新的联系,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时间、惯习等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路径,并使其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将主体能动性发挥到最大,拓展自身的时间范围和空间场域,实现教育自由和获得教育红利,从而达成人生的价值和个体生命的整全性。
三、空间价值认识论:老年教育的空间价值是什么
认识论是从哲学视角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关系的哲学学说[14]。从满足老年教育空间价值主体需要的角度来看,其着重追求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规律性把握,从而形成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基于认识论,空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是老年教育空间价值的四个方面,满足老年学习者在空间中获得正确处理人与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能力,从而发展出递进关系。
(一)老年教育空间政治价值
教育本身具有政治功能或政治价值[15],而老龄化又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基本国情,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老年教育的空间政治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响应有关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不断推动老龄事业和老年教育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老年教育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将老年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提供老年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中应承担的责任,促进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民主性、均等化与可及性,契合当前老年教育追求公平的整体价值取向[16],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是老年教育空间的政治性育人价值。通过空间的参与,培育爱党爱国、风清气正的老年人群,将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社区学院及各类培训活动等空间机构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的最新政策方针的重要平台,促使老年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及公益事业中发挥自我管理、服务、教育与监督的作用,构建稳定的治理基层堡垒,服务社区治理和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使老年教育空间成为老年人维护与行使公民权利的有效途径,包括获取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以及提升理解公共文化、参与公共教育制度的能力,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政治表达提供坚实的平台,最大程度地推进社会政治的“善治”目标。
(二)老年教育空间经济价值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该文件提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老年教育成为银发经济链中重要的环节。
老年教育空间的经济价值在于依托空间将自身融入养老产业链,孕育出诸多教育市场热点,不断培养老年人群的教育消费习惯,以满足积极老龄化和银发经济背景下的供给需求。当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基数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因此,要通过老年教育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和老年教育机构的空间区域设置,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下积极构建老年教育大网络,把握城镇化和经济集聚的趋势。
一是助推老年教育开辟新的空间经济增长点。在银发经济的推动下,老年教育的市场服务供给可以涵盖上至课程超市的课程选购,中至课程学分的兑换,下至教育周边的康养、购物、游学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供给主体则包括了家庭、社会组织、企业和政府等。
二是以“老有所学”助力“老有所为”。由于当前我国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5.83%[17],且身体较为健康,因此,应推动老年人适度参与创业就业,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教育空间为老年人开展就业、创业以及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动力”,挖掘人力新资源,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激活社会增长新动能,协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老年教育空间社会价值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越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环境挑战。从国家宏观发展和调控来看,只有不断缩小区域间老年教育的差距,才能为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一是该社会支持网络应包括来自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帮扶和协助,以及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因此,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通过建立老年教育的空间保障机制、营造老年教育氛围、搭建空间社会网络、优化老年教育课程等措施,充分赋予老年人,特别是弱势老年人接受再教育的权利,引导他们了解资源获取的方式,提升其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生活掌控能力[18],增进友谊、培育情感、丰富晚年生活,与其他人一起积极快乐地学习与社会交往,参与新的社会实践,从而推进老年群体的进步和发展。
二是依托社会支持网络为老年人“赋权增能”。如此不仅彰显了他们生命的内在价值和终极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达到自然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融合,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让老年人个体再社会化,确保他们在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中体现人际关系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和谐观,利用远近空间关系,提升他们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生存技能与持续发展能力,为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四)老年教育空间文化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的基因,具有化人、育人的功能,老年教育既是教育活动也是文化活动,更是通过共享价值观和精神信仰,聚合人心、凝聚力量,引导老年人进行现代文明创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