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系统视域下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治理研究

作者: 苌虹 吴南中

[摘要]联盟被视为推动学分银行制度“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下,需要增强学分银行联盟的适应性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环境和需求。学分银行联盟是多主体聚集、多资源流动和多规则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应用复杂适应理论的七个基本属性和四个机制作为分析框架,考察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复杂适应系统属性及其适应性不足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省级学分银行联盟要通过重塑联盟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主体激励机制以提升主体适应性,通过加强联盟顶层设计、实行扁平化管理以提升联盟内部结构适应性,通过构建多向互动的信息传导机制、灵活开放的质量保障机制和可靠长效的外部条件保障机制提升联盟运行机制适应性。

[关键词]学分银行联盟;复杂适应系统;治理路径

[作者简介]苌虹(1987- ),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宁夏  银川  950021)吴南中(1984- ),男,湖南新化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宁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点项目“宁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联盟运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XXYTJ202309)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4-0069-08

一、问题的提出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国有关教育事业全局性规划或改革的重大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建立或健全学分银行制度[1]。学分银行是实现各类非学历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成果公平、等价转换的制度基础,其核心理念贯穿学习型社会的整体构建,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当前学分银行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学术研究和地方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学分银行建设模式和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化,其中以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的学分银行建设效果最为显著,现已成立18家省级学分银行[3],成为推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横向沟通与纵向衔接”的主力军。

从已有研究来看,联盟被视为推动学分银行制度“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为促进省级学分银行联盟建设与发展,学术界进行了相关研究。一是省级学分银行联盟价值及功能研究,主要对省级学分银行联盟建设理念与职能等进行研究。二是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组织模式研究,主要对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组织框架、运行原则及流程等进行研究。由于学分银行尚在探索和建设阶段,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应然层面出发,并未对当前联盟实然治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实践层面看,全国各省级学分银行依托职业教育、开放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分银行联盟,并以联盟为抓手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治模式,如宁夏开放大学整合136家政企行校资源组建了宁夏职业教育学分银行“3+N”共同体[4],陕西开放大学以继续教育高校及机构为依托组建了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联盟等。各省级学分银行联盟围绕学习成果转换标准研发、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治理仍面临“沟通不畅”“合作不深”“学习成果转换需求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学分银行的有效推进。

明确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治理困境,并构建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对于提升联盟的治理水平和推动学分银行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是多主体聚集、多资源流动和多规则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其治理问题可以引入复杂适应系统思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强调整体性,认为主体的适应性影响系统的复杂性,适应性不足会导致系统失序[5]。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治理涉及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等主体的共同参与,体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将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治理中的主体特性、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二、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

复杂适应性系统由美国人约翰·H.霍兰(John Henry Holland)在其著作《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一书中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认为系统中个体之间互为环境,个体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和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即“适应”,体现为能与其他主体和环境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为实现自身目标而调整和改变行为模式,从而适应环境变化,是系统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动因[6]。霍兰认为,“适应性主体”应具备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四个基本属性,以及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块三个机制。

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治理是在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等多元“适应性主体”的参与下,根据学分银行建设需求、教育政策及环境等的变化,结合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中的物质流、信息流、政策流的相互关联作用(非线性、流)合理配置资源(积木、标识),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协作与竞争(内部模型)推动学分银行联盟治理系统的发展演化,从而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需求。如此看来,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治理系统无疑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一)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复杂适应系统特性

1.聚集。高校、行业企业及培训机构等主体因契约而结成联盟,从而聚集合作并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复合体,即学分银行联盟。随着学分银行建设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联盟内主体会基于自身需求和教育环境进行行为选择,进而调整发展策略以适应联盟整体目标,同时主体间通过课程互认和学分转移等方式进行局部密切的、良性的互动,因此产生的正反馈会促进联盟内主体聚集,从而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子联盟,子联盟在大联盟的框架下,既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又通过信息流动与资源共享实现协同效应。

2.非线性。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非线性特征集中体现在主体之间的互动和适应机制上。联盟中主体通过信息共享与资源互换,形成了一种自适应网络,不仅促进了学分的流通,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协同增值,还增强了主体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韧性。例如,当某一成员高校通过新的学分兑换政策吸引更多学生时,其他高校可能会迅速调整其策略以应对竞争。

3.流。学分银行制度是新型教育管理制度,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联盟内部充斥的物质流、信息流、资源流、人才流、科技流等在主体间进行转移与共享。流动中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对资源的有效转移程度直接影响联盟的治理成效和系统演化速度。具体而言,联盟主体围绕学习成果认证转换标准开展的研发活动,将有效调动整合彼此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和技术平台,加速系统内资源流转效率。

4.多样性。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多样性属性不仅体现在主体的类型和功能上,还更深层次地反映在其治理结构与动态适应能力上。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主体为联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形成多样化的主体间关系,从而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展现出更加敏锐的响应能力。另一方面,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治理系统在决策层次与管理模式的差异,造就了治理规则的多样性和服务供给的多样性,从而使决策过程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促进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

(二)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复杂适应系统机制

1.标识机制。标识是主体为了相互识别和选择,实现聚集和生成边界的机制[7]。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核心标识可以被视为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作方式的体现,不仅包括联盟内主体的基本信息、认证标准和信用体系,还涵盖联盟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其适应性的影响。这些标识是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治理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识别并发生作用,从而实现信息交流的基础。

2.内部模型机制。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多元主体被视为具有自主性和适应性的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内部模型来预测和调节自身及彼此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各主体利用内部模型对联盟目标、规则及外部环境进行认知和理解,通过不断更新和调整内部模型,既识别潜在的合作机会,还能形成对未来可能情境的预测,从而在决策时更加灵活和有效。

3.积木块机制。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治理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积木块”构成。这些积木块不仅包括各主体的学分管理和转换机制,还涵盖了信息共享、组织协调和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积木块的组合与重组,使学分银行联盟能够在动态环境中保持灵活性与适应性。主体的学分标准和转换规则作为基本积木块,构成了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核心结构。

三、复杂适应理论下的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治理困境

(一)学分银行联盟主体适应性不足

省级学分银行联盟是为了达成学分灵活流动与互认转移的目标,由省域内建设主体按照一定规则形成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在学分银行联盟体系中,主体的适应性对于联盟整体的适应性至关重要。当前,学分银行联盟主体适应性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

1. 价值认识不清,削弱主体聚集效应。学分银行制度不仅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推进教育公平和资源共享,而且对于提升教育机构教育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分银行联盟多元建设主体并未深入认识学分银行的功能与价值,导致主体聚集效应不足,具体表现在主体聚集性不足和因聚集而形成的协同效应不足。一方面,部分建设主体对于学分银行的价值认知停留在表层,主动加入学分银行联盟的意愿不强。例如,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政府部门对加入学分银行联盟持被动应对状态,参与性和指导性不足;行业企业的吸纳主要依托联盟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积累的有限资源,产业覆盖面较小且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尽管各主体通过签订入盟协议、接受联盟授牌等方式,结成形式上的联盟,但多数主体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合作。这种情况导致了主体基于联盟的自适应行为与联盟建设目标之间存在偏差,且自组织行为处于无序状态。

2.参与意愿不强,减少主体非线性互动。当前省级学分银行联盟各主体的合作意识相对淡薄。一方面,联盟高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建设主体在标准共建方面缺乏基础和共识,使各建设主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难以达成一致,进而导致信息、资源等无法在主体间有效流动,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各建设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往往更关注自身的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的合作利益。例如,一些高校可能会担心学分互认带来生源流失,进而在合作过程中采取保守态度。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削弱了联盟的凝聚力,也阻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参与意愿不足极易导致主体间的非线性互动减少,并产生负向反馈,增加系统网络的不稳定性风险,使联盟整体建设成效难以预测。

3.合作深度不够,限制主体间“流”的有效转移。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合作主要通过政策协同、标准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项目合作形式,统筹推进区域学分互认和转移。然而,当前联盟主体间的项目合作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协作。首先,主体在学分认定与转换等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在课程设计和学分互认上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接。其次,尽管联盟以共享资源为目标,但机构间的竞争和信任缺失等问题阻碍了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此外,部分联盟内的合作项目设计和实施仅仅基于表面需求,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的考虑。这种浅层次的合作不仅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成果,也削弱了主体间的信任感和依赖性,进一步弱化了合作关系。最后,尽管部分省级联盟已有一些初步探索,但由于对学分标准的制定、资源共享的具体路径、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缺乏深入探讨,且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引领和有效的实践案例指导,许多主体在实际操作中感到迷茫,这严重限制了联盟主体间信息、资源等的流动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联盟主体及整体的决策与创新能力,导致联盟的适应性降低。

(二)学分银行联盟内部结构适应性不足

省级学分银行联盟的内部结构需要具备更高的适应性,以应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环境。联盟内部结构主要涉及联盟涵盖哪些主体以及如何构建这些主体之间的组织关系。联盟主体的多样性是影响其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省级学分银行联盟内部组织结构的适应性不足,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具体表现为:

1.组织结构较为单一,抑制主体多样性优势。联盟的组织结构影响着联盟功能的发挥。主体多样性被视为系统韧性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来源。单一的组织结构往往导致思维的局限,抑制不同观点和创意的碰撞,加剧系统内资源竞争和反馈机制的单一性。当前大部分省级学分银行联盟主要实行轮值主席制,联盟设秘书处,秘书长大多由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管理层同志担任,主要负责处理、协调联盟日常事务。联盟整体架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结构,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管理时间和管理成本,但在联盟实际运行中,这种单一的组织结构也制约了联盟的长期稳定发展。首先,联盟权力过于集中,组织灵活程度低,事务主要由理事单位处理,与轮值机构间的任务交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在沟通协调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其次,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渠道。省级学分银行联盟主体领导间的沟通和交流相对较多,但上下级部门的双向互动效果不明显,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也有待加强[8],联盟主体间的快速响应和双向互动难以顺畅实现。最后,在多数省级学分银行联盟中,来自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的参与者相对较少。当系统中的主体高度同质化时,面对环境变化时的适应能力会降低,同时也限制了多元化的学分银行业务拓展和创新模式的产生,使得联盟在应对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时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