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

作者: 于素梅 王晓燕

摘      要:“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在操作策略上亟需发挥学校主渠道和家庭助推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层面需要保质保量做到“四个一”并体现贯通性;家庭层面需要尽心尽力做好“三件事”并体现多样性。研究“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中小学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2-0012-07

The value intent and collaborative path on “No Less Than 2 Hours of Comprehensive Physical Activity per Day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YU Sumei,WANG Xiaoy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policy of "No Less Than 2 Hours of Comprehensive Physical Activity per Day" is a new requiremen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new era, reflecting the value of the country's deepening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ports oriented". The "2-hour" policy will be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s underlying meaning, careful analysis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proposal of systematic promotion strategies. In terms of operational strategies, it is urgent to leverage the positive roles of schools as the main channel and families as boosters. And at the school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Four Ones" and reflect their inter-connectivity, and meanwhile, at the family level,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make every effort to do the "three things" well and reflect diversity. The value intent and collaborative path of studying the "2-hour" program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planning outline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and deepen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no less than 2 hours of comprehensive physical activity per day;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planning outline for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1](以下简称“2小时”)。“2小时”作为关键任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无论是媒体、学界还是地方政府和学校,都纷纷对“2小时”进行了报道、解读和制定落实方案,对贯彻落实好《纲要》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具体落实的实践中出现了做法跑偏等现象,如把大课间当作体育课来计算、把少数人参与的运动训练与竞赛活动也纳入“2小时”等。种种现象反映出,部分人对“2小时”政策存在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准确、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贯彻落实“2小时”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坚守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以期为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角,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供新思路。

1  《纲要》提出“2小时”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推动力

《纲要》提出“2小时”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蕴含着对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强烈意愿,更是对当前高质量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将已有的地方改革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的议程推动和理念引导。

1.1  “2小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体育活动时长的调整与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力量弱、耐力差等体质不良问题依然突出。如何加快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相关政策在时间规定上是有所变化的,最初是“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后来是“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当前是“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从“1小时”到“2小时”,从“校内”到“校内外”再到“综合体育活动”变化,体现出国家从“锻炼时长”和“锻炼形式”方面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新要求。

“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阶段。我国首次以法规形式提出“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是2009年10月1日发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在这之前,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2]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3]每天1小时的政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

“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阶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4]这里提出的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相当于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保障是均等的,意味着家庭和学校有着同样的责任。然而,从具体落实情况来看,校内1小时,学校在想尽一切办法力求达到,且部分已经达到,而校外的1小时缺少监管,家长也并非人人都能支持和督促孩子们锻炼,有的学校是寄宿制,这部分孩子在校外每天完成1小时体育活动难以实现,也有很多地方对该项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阶段。2025年1月发布的《纲要》明确提出的“2小时”政策,是对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更加切合实际,更能体现不同条件学校落实“2小时”的可行性。对于那些条件优越的学校而言,文件发布前就已经达到了“2小时”,有的是文件发布后校园内力争完成了“2小时”,还有的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实现了校内“2小时”。条件一般的学校无法或难以在学校完成“2小时”,有的就通过鼓励和支持校外锻炼的方式协同落实“2小时”。

2)时间保障后的学生身心健康促进。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重智轻体”等影响,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被过度挤压,已经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2小时”政策目前在我国各个地方的学校得到积极响应和有力实施。从实施形式看,“2小时”的开展活动多样,涵盖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全国范围内有北京、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份已经实行了课间15分钟,有的还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班级联赛等活动形式。自从新时代的第一个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明确要求后,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随时随处可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景象。这为顺利实施“2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在开足开齐体育课方面,从过去的4、3、2节的课时结构设置,即小学1、2年级每周4节、小学3年级到初中9年级每周3节、高中每周2节,有些地方和学校调整为义务教育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3~5节体育课不等。体育课课时的增加给学生更多的跟着老师学习科学锻炼知识与方法的机会,尤其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5]理念以后,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学、练、赛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时间上有保障的前提下,学生按照要求积极参与并完成,不仅增强体质的方法能够有所掌握,体质本身也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其次,在大课间活动方面,以往开展大课间活动多采取跑步、做操形式,时间上掐头去尾,30分钟大课间有的只留下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动,难以取得实效。“2小时”提出以后,有的地方的大课间从上午1次,增加到了上、下午各1次;有的从原来的25~30分钟,增加到了30~40分钟;个别学校实施上午1次大课间,每次60分钟。此外,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所改观,从过去集体跑步、做操,增加了以班级为单位的专项运动练习或体能练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练习,有些学校还开展比赛活动。总之,大课间活动组织看上去更阳光、更丰富了,也更受孩子们喜爱了。

再次,在课外活动方面,2007年中央七号文件就明确规定“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但当时的政策体育课时结构设置是每周4、3、2节。当下很多地方都增加了课时,甚至增加到了每天一节体育课,课后体育活动应基于体育课时安排不同灵活把握。2025年2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6]课外活动是学生可以自主锻炼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抓住课外活动的锻炼时间,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