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作者: 马文友 荆纪东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现代化转型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中”变武的概念、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近代以来武术依照西方体育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在以“西”变武中不断迷失自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武术现代化转型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武术发展现状为依据,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理论引导,即实现武术现代化转型“以‘中’变武”的根本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中”变武需要相关参与部门的深度融合,保障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系统性;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实现武者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武术产业,为武术现代化转型奠定物质基础;同时,需要树立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改编武术技艺,升级传承方式;坚定武术文化自信,树立平等的武术文化交流观。

关  键  词:体育文化;武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变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2-0019-06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Wushu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MA Wenyou1,JING Jido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2.School of Arts and Sports,Quanzhou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Quanzhou 362700,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wush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changing Wushu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since modern times, Wushu has been modernized in accordance with western sports culture, and has lost itself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Wushu with western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Wushu needs to be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ushu development, and followed by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at is, the fundamental logic of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Wushu. In the new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Wushu needs a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relevant participating sectors to guarantee a systematic modernization of Wushu; upholding the pursuit of people-centred values to achie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Wushu;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Wushu industry and laying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Wushu; and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dapting Wushu techniques and upgrading inheritance methods, and firm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also establishing an equal view of Wushu cultural exchanges.

Keywords: sports culture;Wushu modernization;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transforming Wushu with Chinese culture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武术也历经漫长的现代化过程。现代化理论率先由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提出,带有强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西方发达国家极力地以自己的‘成功’作为推行其文化价值观的‘绝好佐证’”[1]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化逐步陷入西方精心炮制的现代化意识形态陷阱,导致中国武术在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竞技武术套路体操化”“学校武术教育边缘化”“武术精神内核弱化”等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凸显我国基本国情与时代特色,它的本质、内涵和要求对于武术突破当前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语境,提出“以‘中’变武”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1  从以“西”变武到以“中”变武: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1.1  以“西”变武,武术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体育不断传入,西方体育文化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持续升级,爆发“中西体育论战”“土洋体育之争”[3]。这是中国武术探索现代化转型的开端。有学者认为,中国武术现代化分为“以西变中”“以体变武”“以奥变武”3个阶段[4]。从3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来看,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主要依据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变革中国武术,可归结为“以‘西’变武”。

首先,在技艺编排上,自马良改编“中华新武术”伊始,武术创编一直在模仿西方体育“标准化”特点。1959年第1版《武术竞赛规则》诞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又参照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原则制定“高、难、美、新”发展策略[5]。1973年竞赛规则中首次出现难度动作评判,2003年试行的新规则中“难度系数等级”进一步提升,借此推动武术“入奥”。竞技武术套路在国家的支持与资助下,竞赛规则、训练体系更加科学化,助推了武术的现代化[6]。但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竞技武术套路)在“文化交汇”中迷失自我,出现文化断裂、价值体系丢失、技击本质与技术特色流失等现象。其次,在传承方式上,师徒传承逐渐式微,学校成为武术传承的主阵地。1961年武术被列入《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成为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学校武术的具体任务。学校武术的积极开展扩大了武术的传播范围,增加了武术人口,普及了长拳等项目。然而,现代学校教育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更倾向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技术教学成为武术教育的核心,武德教育日趋边缘化,武术文化内涵不断式微。最后,有意识的武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行为缺席,导致中国武术的文化精髓不断流失,如武礼、武德、尚武精神等逐渐淡化[7]。另外,武术“阴阳”“五行”“气血”等中医的理论阐释也被生理学、解剖学等西方理论代替[8]。总之,以“西”变武是武术逐步陷入西方现代化陷阱的过程,是仿效西方体育的现代化过程。

1.2  以“中”变武,武术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理应顺应时代发展,加强对武术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推动“以‘中’变武”。“以‘中’变武”是指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根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改革、创新和发展武术,构建中国武术叙事体系的过程,推进武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实现现代化转型。它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原则,立足现实,通过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与精神的时代价值,打破西方体育文化模式的固有模式,展现中华武术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也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最优选择。

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出开启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库,收录源流有序的传统武术技法,旨在引领武术技术发展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启用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库,突出武术技击本质与拳种特色,有助于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突破西方体育文化的框定。另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0]。在此背景下,《中国武术教育倡议》强调,构建武术教育体系,发挥武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价值支撑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武术力量[11]。学校武术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打破单一的技术教学模式,传授武术文化与精神,并推动学生践行武术价值。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武术文化与精神的重要性日渐显现。近年来,《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与《“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的“弘扬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开展武术文化特质研究”等要旨,亦为武术现代化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与精神的时代价值,是摆脱西方体育文化模式,推动以“中”变武的动力源泉。

2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内涵

2.1  中华传统文化是武术现代化转型的文化根脉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是在既定的、直接碰到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习近平[1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蕴含深厚的思想底蕴和民族精神。武术现代化转型的以“中”变武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文化根脉,凸显武术文化的底色。

武术现代化转型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才能披荆斩棘,重塑武学精神。从20世纪初至今,武术现代化已历经百年。进入历史新阶段,武术现代化转型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对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出新内涵和新要求,如建构中国武术特色文化体系等,亟待有序推进、开拓创新;另一方面,武术现代化还存在阶段性遗留问题,诸如传承主体断层与流失、学校武术课程改革面临挑战、竞技武术入奥受阻等,尚需不断探索和实践。首先,武术现代化转型需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百折不挠”的弘毅精神,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其次,武术现代化转型需要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重塑武学精神,彰显武术文化魅力。传统武术深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熏陶,浸透传统文化的养料与血液。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义轻利、尊师重道”等人文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为武术技术与理论、武学精神、武术伦理提供思想源泉与哲学基础,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精神食粮。但在西方体育话语占主导的被动格局下,中国武术的道德追求错位、价值取向断裂,同时随着享乐主义盛行与物质主义泛滥,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出现精神“异化”。因此,以“中”变武需要“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重塑武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