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化中平衡: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框架与推进策略
作者: 潘辰鸥 樊炳有
摘 要: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剖析城市群发展战略下极化中平衡的逻辑起点、发展态势、内涵特征、双重目标、机遇挑战,构建“一极两点三驱动”的均等化理论框架,同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要素,阐释极化中平衡的推进障碍及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构建以城市群为增长极、以完善区域协调政策、满足流动人口需求为平衡点,以标准、财政和技术驱动的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一极两点三驱动”理论框架,通过差异化的均等化战略、提升城市群均等化供给水平、完善均等化评估监测机制、强化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以实现各要素的互动共生、良性循环,有利于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长期性、系统性推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 键 词: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极化中平衡;城市群;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2-0067-10
Balance in polariz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omotion strategy for equalization of regional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s
PAN Chenou,FAN Bingyo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development trend,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dual goal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balance in polarization unde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also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one pole, two points and three drives", and combines the practical elements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to explain the obstacle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balance in polarization.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one pole, two points and three drives" for the equalization of regional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s, which takes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growth pole,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policie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need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s the balance point, and is driven by standards, fina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rough differentiated equalization strategies, improving the equalization supply level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mproving the equalization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s for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regional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o achieve interaction and symbiosis and a virtuous cycle of all elem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advancement of the equalization of regional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s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Keywords: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s;equalization;balance in polarization;urban agglomeration;theory of regional unblanced development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均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有明确表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其本质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实践。推进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区域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其重要意义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特征正经历着由传统的“条状”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方式向以“块状”城市群为单位的新模式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并提出对19个城市群的分类指导与规划布局,从“优化提升”到“发展壮大”,再到“培育发展”,每一类城市群都承载着特定区域发展目标。这一规划不仅体现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化与细化,也为实现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以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带动区域平衡,通过实现城市群的内部均等和外部均等,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区域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水平差异较大[1],华东、华南地区的场地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2],大体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高-高集聚到西北地区低-低集聚逐渐过渡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3]。我国西部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4]。针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均等现象,多数学者遵循“内涵—问题—对策”的逻辑主线,从共同富裕[5]、以标准化促均等化[6]等视角,聚焦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价值,剖析均等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并最终提出优化路径,而缺乏适应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均等化模式创新,对于均等化理论的边际贡献也显得较为欠缺。
基于此,本研究将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套与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均等化理论框架与推进策略,问题包括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极化中平衡的框架结构及各要素组成逻辑是什么,在实践中选择极化中平衡模式有何经验可借鉴,推进区域间“极化中平衡”的均等化有何障碍,又该如何推进。
1 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逻辑
1.1 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逻辑起点:以增长极带动均等
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应顺应非均衡发展规律,以局部突破为引领,强化极化效应打造增长极,促进资源有效扩散,加速区域间均衡发展。缪尔达尔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出,经济发展通常呈现不平衡性,发达地区通过积累效应吸引更多资源,导致欠发达地区进一步被边缘化[7]。这种积累会带来极化效应,即增长极的发展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极化效应是区域发展中的内在趋势,如果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或法律措施来消除或抑制这种趋势,反而会抑制发展的内在动力[8],而利用增长极的扩散作用的同时采取政策防止两极分化,便可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
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逻辑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9]所指出的:“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观点为均等化的内涵赋予新视角,即推动有条件的区域极化发展,进而带动区域间的平衡。可见平衡型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目标,而尊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可以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平衡和不平衡并非绝对,不平衡状态并非预示某种长期趋势,更非必然导致固化或恶化的结局,可能正是实现平衡所需要的过程。往往是通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与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的协同作用,最终引导系统趋向平衡。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极化中平衡,旨在通过特定地区的集聚效应构建“增长极”,资源和技术在极化效应下在增长极实现回流和集聚,再扩散至周边不发达地区,使区域内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而为了避免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极化效应下两极分化,一是要利用市场力量充分发展极化效应,让增长极发生强大的扩散效应;二是要增加对落后地区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扶持及转移支付力度。只有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得以实现,才能通过扩散效应和政策倾斜推动整个区域实现平衡。
1.2 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态势:以城市群引领均等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发展”,随着《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推动兰西城市群体育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城市群政策的相继出台,已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体育发展模式。城市群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呈现出三大显著效应:集聚效应、极化效应、边界效应。在以城市群为引领的极化与平衡中,平衡态势和三大效应的作用密不可分:集聚效应强化增长极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为提供适应密集人口的设施布局和服务质量并带动周边地区服务升级打下基础;虽然极化效应推动增长极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加大资源扩散的深度和广度,但需通过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如财政转移支付、资源对口支援等政策,引导资源向落后地区流动,缩小服务差距;而边界效应则要求加强城市群内部及城市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打破制度壁垒[10]。当前,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极化效应正不断扩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比较成熟的城市群集聚全国38.6%的城市常住人口,创造约46%的GDP[11]。城市群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边界效应正被逐渐打破,已经形成一批城市群深度合作的实践成果,如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长三角体育产业博览会、长三角体育节、京津冀大众滑雪公开赛等。城市群在极化与平衡的过程中,通过发挥集聚效应、极化效应与边界效应的积极作用,正逐步构建起以城市群为引领的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新格局。将城市群作为促进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核心单位,不仅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趋势,也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