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参与对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
作者: 邓卫权 岑聪 詹新寰
摘 要:整合2017年、2018年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基于第二次人口转型理论和休闲理论,借助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体育参与对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体育参与显著正向影响已婚青年的生育意愿,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外部检验后仍成立;(2)体育参与通过提升已婚青年的婚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提升生育意愿;(3)体育参与显著提升男性、低龄和接受高等教育已婚青年的生育意愿。研究认为,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应充分考虑已婚青年的个体需求,加快完善民生保障,从体育服务建设和生活质量视角创建生育友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休闲与家庭生活互益互补。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体育参与;生育意愿;婚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2-0077-10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fertility intention for the married youth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CGSS data
DENG Weiquan1,CEN Cong1,ZHAN Xinhuan2
(1.College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ntegrates data from the 2017, 2018, and 2021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and applies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 and leisure theory. Using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the study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mechanism, and heterogeneity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fertility intentions among married youth.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1) sports participation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s fertility intentions among married youth, and this effect holds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and external checks; (2) sports participation enhances fertility intentions by improving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married youth; (3) sports particip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fertility intentions among male, younger individuals, and those with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holds that futur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married youth, accelerating improvements in social security, and fostering a fertility-friendly environment by enhancing sports services and life quality, so as to promote mutual benefits between leisure and family life.
Keywords: sports sociology;sports participation;fertility intention;marital satisfaction;subjective well-being;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持续下降,而生育意愿作为预测生育行为的重要指标[1],备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尽管政府已经实施“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和“全面三孩”政策,但未能引发人口出生率的持续增长。宏观经济增长使得个人更加关注社会流动的机会,而忽视生育愿望[2]。然而,即便在超低生育率的国家,某些“非经济因素”仍对个体生育意愿起到支撑作用[3]。因此,探索影响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非经济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
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民生育意愿的关键在于改善个体和家庭的生活体验[4]。在当前社会中,青年人通过体育活动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已成为趋势[5]。根据《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体育活动已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徒步、骑行、慢跑和打羽毛球等活动深受青年人的喜爱。该报告展示体育活动嵌入青年人生活的程度之深,反映体育活动对提升青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在调整生育政策时,倘若能考虑体育参与对人们生育意愿的潜在影响,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将有助于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实现人口结构的长期均衡发展。
已婚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其生育状况对国家生育率有着决定性影响[1]。因此,本研究基于第二次人口转型理论和休闲理论,利用2017年、2018年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从实证角度探讨体育参与对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体育参与是否能提高已婚青年生育意愿;(2)体育参与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这种影响;(3)不同性别、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已婚青年在生育意愿上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提升已婚青年生育意愿,促进社会整体生育率的提高。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体育参与和生育意愿
青年人的生育意愿受到复杂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影响。经济因素涵盖人口流动、社会经济、社会保障、数字化水平等[6-7],而非经济因素则包括个人和家庭层面的多个维度,如较高的教育水平、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较高的幸福感和良好的婚姻关系等,这些因素均能显著提升青年人的生育意愿[8-9]。人口学研究通常不会明确区分体育参与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并将其视为外部客观条件和内部心理需求的共同作用结果。尽管体育参与的金钱和时间投入与日益增加的育儿投资相竞争[10],但从体育功能的角度看,体育活动作为缓解工作压力、增进身体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非经济手段,对个人心理和家庭和谐具有积极作用[11],可能直接或间接提高青年人的生育意愿。从这些角度看,体育参与和生育意愿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涉及到已婚青年如何看待个体和生育消费在人生中的地位问题。
第二次人口转型理论(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SDT)由Lesthaeghe和Van于1986年提出,旨在解释欧洲国家出现的低生育率和新兴家庭行为模式。该理论认为,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在于社会文化变革所致,包括个人主义的兴起、对自我追求的加强及性别角色的变化[12]。家庭关系从“亲亲为大”转变为“以己为先”,并成为第二次人口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家庭规模缩小、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权力关系的扁平化,打破当代青年的传统亲子观和家庭观,加速第二次人口转型的进程,这种变化促使青年更加关注个人与婚姻体验[13],他们越来越关注体育参与等休闲活动对个体的重要性和价值。依据Cary的孩子需求理论,育儿被视为一种能够为传统家庭关系带来积极心理效用的需求[14]。因此,体育活动作为个体需求优先于传统家庭关系维护的需求。从马克思主义的休闲理论来看,人类发展促进休闲活动的实现,而休闲活动的目的则是追求幸福,这种幸福感又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体育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能够满足青年人的个体需求,增强身体健康并提升心理福祉,进而促进其生育意愿的提升。与传统“越苦越生”的观点截然相反,Lupppi等[16]发现不同休闲方式(包括体育参与)的满意度下降与生育意愿下降有关。
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随着生产力发展,体育活动成为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Coall等基于人类发展理论,假定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更关注自身需求,并追求在繁殖和保持身心健康之间取得平衡。如果在不利于繁殖的情况下,例如体育参与等休闲活动的得不到保障时人们会降低生育意愿[17]。Okun等[18]研究发现,已婚男性更加在育儿责任和体育活动之间需要做出生育权衡。Iwasaki[19]认为,体育参与是青年应对疲劳和压力的重要手段,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在压力较高的情况下。Jarosz等[20]研究也表明,体育参与有助于减轻工作疲劳并缓解现有健康症状,同时带来享受并满足个人目标或生活方式需求,进而提升青年人的生育意愿。综上,本研究认为当代已婚青年更关注自我需求的满足,体育参与作为重要的休闲活动在提升生育意愿方面具有巨大的心理价值,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已婚青年更能获得个体需求的满足,从而判断出当前环境适宜生育,因此他们的生育意愿也更强。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已婚青年的体育参与水平越高,其生育意愿也越强。
1.2 体育参与影响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
首先,体育参与影响已婚青年生育意愿形成过程中的婚姻体验。一般而言,青年夫妇共同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从而对夫妻感情和生育意愿均具有促进效应。欧平等[21]根据休闲理论构建体育活动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认为体育参与能够增进夫妻及其他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情感。此外,Orthner[22]进一步将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模式分为一方、共享和平行3种,指出仅有一方参与体育活动会对婚姻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定期(每周、每月还是每年)参与体育或娱乐活动显著增强婚姻满意度[23],这也与我国学者肖妮的发现相符。她指出,无论是夫妻一方还是双方参与体育活动,都能够提高婚姻满意度。角色理论认为,体育参与有助于青年人更好地适应已婚身份和承担婚姻责任,从而提高婚姻满意度[24]。Karkare等[25]研究也显示,参与体育的已婚青年在婚姻调整方面表现更佳,体育活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婚姻生活。在情绪价值方面,无论是单方还是双方参与体育活动都有助于缓解个人压力和解决家庭矛盾,从而提高婚姻满意度[26]。另一方面,婚姻满意度作为评估已婚人士家庭和谐感受的关键指标,已经在理论上证实对于促进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Thornton[27]的研究指出,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会显著降低夫妻之间的交流频次,从而影响到双方的生育决策。Cook等[28]提出的行动者-对象效应理论进一步阐释婚姻不满可能引发夫妻间的相互指责和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的积极反馈则能够加强彼此的幸福感,从而影响生育意愿。Waite等[29]指出,对于婚姻满意度较低的夫妻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离婚后单独抚养子女的风险而选择推迟或放弃生育。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2:体育参与通过促进已婚青年的婚姻满意度提升,提高其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