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开学季”

作者: 孙金燕 张雨珂 孟明月

古人“上学记”

中国的教育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夏朝,就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到了商朝,称为“序”;到了周朝,又称为“庠”。可是,夏商周时期的孩子们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学校读书,官方所办的学校是针对贵族家的孩子而设立的,这类学校叫“官学”。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位大教育家,他就是孔子。《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一句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是肉脯,“束脩”就是10条干肉。孔子的学费就是10根腊肉,上交腊肉之后就可以接受教育。因为孔子的这个做法,很多平民百姓的孩子也能上学了,由孔子创立的这种学校就是“私学”。

古画里的“开学季”0
刘权之《亿春书瑞册》(局部)

清代刘权之笔下的《亿春书瑞册》中,有一部分便描绘了一幅乡村私塾的场景。画中的茅屋内端坐着一位留着长胡须的老者,他当是这个学堂的老师;孩童们则围桌而坐,拿着书本,好像在激情地演说些什么,也有可能是在与老师讨论学问呢。视线转移到茅屋前,可以看到有一名身穿紫衫的学生匆匆赶来,手里还抱着一个绿色的包裹。大家猜这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呢?有人可能已经联想到了上文中提到的“束脩”,看来这个孩子是来拜师的,包裹里装的就是给老师的学费。画面左侧也有3名同样怀抱包裹的孩童交头接耳地谈论着什么,看来是到了“开学季”,他们带着学费一同来拜师。往远方望去,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孩童正神情专注地抚琴,美妙的琴音仿佛已经穿过画纸,钻入了我们的耳朵。琴艺也是古代孩童的必学科目之一。古代学校的科目和如今有很大不同,孔子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学习“六艺”,指的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会读书,要懂音乐与舞蹈,还要会驾车和射箭,可谓要求能文能武。大家觉得古代孩童要学习的科目与你们现在所学的相比,哪个更难呢?

古画里的“开学季”1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局部)

古人“文具大揭秘”

新学期,新征程,自然少不得新文具。那么,古时候的学生在开学时又需要准备哪些文具呢?

古画里的“开学季”2
水中丞

在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村童闹学图》中,可以看见画面正中心的桌子上,就摆着许多的文具。最左侧书卷下面,有一个书匣子。在书包还没有发明之前,书匣子多用来收纳字画、笔墨纸砚等贵重文具,一般是选用香樟木、杉木等具有特殊香味的木材制作,为的是防止虫蛀。随着时代的变迁,学子们不需要再背负着沉重的书盒,而是替换成简单的布包,到了后期,慢慢演变为如今大家手里的书包。画面中还可以看到书匣子旁边的一个笔筒,这个笔筒形状扭曲,里面竟然还插了一株绿植。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因为使用方便、造型简单,很快便风靡起来。

古画里的“开学季”3
笔格

在这笔筒旁边,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类文具。从左至右分别为笔洗(洗涮毛笔之用)、笔格(搁置毛笔之用)、水中丞(指水盂,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笔掭(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的工具)。除了图中展示的这些,古代学生还备有砚滴,是专门用来在磨墨时向砚池里滴水的器物。砚滴的造型多样,多采取动物的原型制作,憨态可掬。至于画中夫子手里的戒尺,则是古代私塾老师用以责罚学生的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戒尺所象征的惩戒逐渐与私塾一同淡出我们的记忆。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心中要常存一把属于自己的“戒尺”,辨识可行之道与不可逾越之界。

古画里的“开学季”4
仇英《村童闹学图》(局部)
古画里的“开学季”5
文房用品

古人“考试大冒险”

考试,对我们来说是学习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古代的学子们也是一样。

仇英还创作了一幅生动描绘古代考试放榜场景的《观榜图》。画中有很多人,他们都在看一张大榜,它被贴在显眼的地方,像是官府的外墙。这张大榜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是他们考试的成绩!画面里有急忙赶来的学子,有的学子已簇拥在榜单前,或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名字,或欣喜若狂地庆祝自己的成功,或黯然神伤地接受落榜的现实。

古画里的“开学季”6

古代的科举考试对那时候的读书人来说非常重要,是学子成为国家官员的必经之路。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让那些并非出身贵族家庭的读书人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每个朝代科举考试的内容都会有些变化,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里最重要的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些书里包含了很多关于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是古代学子必须精通的。“五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书涵盖了诗歌、历史、礼仪、哲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是古代学子深入学习的重点。

在层层的选拔中,院试是科举考试的起点,通过这个考试的人就获得了“秀才”的称号。秀才可以参加每3年一次的乡试,乡试考中的人被称为“举人”。考得最好的那位,还会得到一个特别的称号——“解元”。之后,举人可以参加每3年一次的会试,考中的人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则会被称为“会元”,这就像是在一次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最后,贡士将参加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这个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巅峰。考中的人被称为“进士”,这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进士中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是所有考生中最耀眼的明星。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他们同样享有极高的荣誉。古人考中进士以后,他们的仕途便开始了。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