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鹭“画水求鱼”、苍鹭“信天随缘”,哪个吃得更饱
作者: 陈染 戚译引如今,我们用“守株待兔”讽刺不劳而获,用“埋头苦干”形容专心勤劳。而在鸟类中,这两种方式都是常见的捕食策略,都有各自的适用意义。北宋时期,学者晁说之在瀛州和莫州(今河北河间到任丘)的湿地中,就见到了采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捕食策略的水鸟。
“守株待兔”的鸟叫“信天缘”,它“貌比天鹅”,终日凝立,不移分寸。“埋头苦干”的鸟叫“漫画”,它“颜如野鸭”,整日奔走,不舍昼夜。同样过一天,看上去没什么能耐的“信天缘”非但面无饥色,反而比“漫画”更加肥大。晁说之感叹道,这是由它们不同的天赋秉性决定的。
今天,“漫画”是我们熟悉、喜爱的一个画种,“信天缘”是大型海鸟信天翁的别称。而在古代,它们是指什么鸟?古人对它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和认识呢?

画水求鱼 谋拙力费
晁说之认为,“漫画”这类鸟觅食时习惯于用嘴“画水求鱼”,就像在漫无目的地画画,故此得名。笔者在公园观鸟时,也曾观察到两种“画水求鱼”的鸟。
冬日黄昏,潮水渐退。稍远处,数只黑白相间的鹬降落到水面上。它们的喙向上翘起,这是反嘴鹬。反嘴鹬一边行走,一边低头用长喙扫掠着河滩,寻觅水里的蠕虫和小型甲壳类,在滩涂上留下了半月形的痕迹。
远处的几只大鸟飞落到河滩上,它们羽色洁白,黑色的长喙前端膨大,像饭勺一样。这是黑脸琵鹭。它们走进没胫深的水中,用饭勺般的长喙在水中左右搅动,画出一个个弧形。每搅动一小会儿,它们就会把喙抬出水面,吧嗒吧嗒嘴,将淘出来的小鱼、小虾咽下去。一顿饱餐后,黑脸琵鹭站在水中,舒服地用长喙梳理着毛发,然后在越来越昏暗的光线中渐渐睡去,优雅的剪影融入夜色里。
仅从“画水求鱼”的动作,确实无法判断“漫画”是哪一种水鸟。但在晁说之为它创作的一首诗中,我们发现了关键的信息。
“漫画复漫画,河尾沙软喙一尺。天生刚喙不解秃,倦鱼薄浅幸有得。谋拙力百费,何处有金翅。饥肠倚暮烟,惭愧信天缘。”
晁说之形容这种鸟“喙一尺”,宋代的1尺相当于30.9~32.9厘米。反嘴鹬的嘴峰长仅8.2厘米,不到宋尺的1/3,因此可以排除。黑脸琵鹭、白琵鹭都会“画水求鱼”,且它们的嘴峰长度为21.5~22.8厘米,虽不及1尺,但考虑到远距离观察时不容易精准判断长度,误差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推断出晁说之所说的“漫画”即是琵鹭。在中国,黑脸琵鹭主要生活在东部沿海区域,而白琵鹭在华北地区有广泛分布,从而进一步推断,晁说之所见的琵鹭大概率是白琵鹭。
千载岁月悄然已逝,瀛州、莫州之间的广袤湿地早已消失,只留下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湿地——白洋淀,这里栖息着白琵鹭等多种鸟类。尽管“漫画”觅食“谋拙力百费”,只能抓到愚蠢的鱼,但这个物种仍然顽强地延续着,成为湿地中的一道风景。
鱼过饱食 信天随缘
“信天缘”,又叫“信天翁”,字面意思是听凭上天的机缘。《本草纲目》还记载着它的别名——“青翰”和“青庄”。这种鸟就是今天的苍鹭,如今四川一些方言仍将苍鹭叫作“青庄”。苍鹭是一种大型鹭科鸟类,身高近1米,在国内分布广泛,在许多湿地公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 信天缘”得名于苍鹭的捕食策略。作为猎手,苍鹭常常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开阔的水边,等待猎物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再对猎物发动突然袭击。古人误以为苍鹭没有能耐,只能等着老天赏饭吃。晁说之详细观察了苍鹭的捕鱼行为,也为它写了一首诗:
“信天缘,何为者,非达亦非贤。终朝开咮不敢仰,待鱼落咮急下咽。大鱼变化小鱼黠,谁肯效命于尔前。皇天日月高,无心怜尔曹。几欲强求索,岂不鉴漫画。”
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我曾观察到苍鹭捕鱼的场景。周末早上,一只苍鹭独自站在水湾中间,栈道上的游客常常停下脚步,好奇地盯着这只大鸟,等待着好戏开场。可是,苍鹭一直低头观察着水面,并没有任何动作。

突然间,苍鹭扑向不远处的水面,激起一阵水花。水花初定后,人们发现它用喙戳着一条青灰色的罗非鱼。苍鹭飞到岸边,将罗非鱼放到地面上,用喙快速地戳了几次,罗非鱼就不再挣扎了。然后,苍鹭衔起罗非鱼的头,仰头吞下,整个脖子都膨胀起来。苍鹭等鱼的时间很长,捕鱼的时间却不过1分钟,难怪晁说之形容它“终朝开咮不敢仰,待鱼落咮急下咽”。
宋代之后,“信天缘”的名字传到了日本,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了大型海鸟信天翁身上。18世纪后,日本的动物学知识传入中国,“苍鹭”取代了“信天缘”,“信天翁 ”也仅指代信天翁科的动物。民国时期的《清稗类钞》对信天翁的描述,杂糅了苍鹭和信天翁的特点,反映出那个时代科学知识的激荡融合。
鹢首饰舟 以惧水神
在古代,渡河的风险极高,乘客稍有不慎就会落水身亡,以至于古人用“涉川”来形容艰难险阻的事。而苍鹭擅于高飞,也擅于在水中活动。于是,古人将苍鹭的形象画在船上,突出苍鹭的眼睛,以保佑平安行舟。这种造型的船被称为“鹢首舟”。
“鹢”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一种水鸟,古人描述它长得像白鹭,却比白鹭大,身体修长,颜色苍白,善于高飞,因此也称它为“白鹢”或“苍鹢”。据学者考证,“鹢”就是苍鹭的古称。
随着船只驾驭技术的成熟,原本承载着震慑江神重任的鹢首舟,渐渐转型为竞渡的载体。鹢舟竞渡这一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尤为流行。自中唐开始,鹢首舟逐渐被更加华丽的龙舟取代,发展出今天端午赛龙舟的习俗。而苍鹭的名字也从“鹢”转变为“信天缘”,再到今天的“苍鹭”。人们慢慢忘记了苍鹭曾经的身影,就连大型辞典对“鹢”和“信天翁”的解释也含糊其词。但是,苍鹭的形象深深地刻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今天的龙舟健儿们也仍然和当年鹢舟竞渡的祖先一样,在河道中挥洒着青春和激情。

(责任编辑:汪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