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课活动带来的思考

作者: 王维审

最近,我到一个地方参加活动,听县教研室领导介绍他们的巡课活动,其中的“四不两直”制度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我看来,上级对下级开展调研活动最需要预防的就是“劳民伤财”。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四不两直”,那么他们的巡课活动就很值得借鉴。所以,到了学校以后,我专门和学校领导聊起了巡课,想详细了解具体的做法。学校领导的回答相当一致,巡课的大致流程是:巡课当天提前三个小时下发通知——学校派车接巡课领导(实指教研员和抽调的骨干教师)——全体教师不准外出——随机抽取被巡课堂——检查相关教学业务——送领导回教研室。我不禁有些失望,这种做法与真正的“四不两直”相差甚远,整个行动中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期待真正的“四不两直”

“四不两直”是源自于安全生产领域的一种暗查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是当下的一种颇受欢迎的调研和督导方式。“四不两直”的核心点有两个:一是不发通知,这就意味着基层学校不用集“全天候”之力焦灼应对,可以用常态工作应对常态检查,减轻对学校教学秩序的打扰;二是直插现场,这就意味着调研者可以看到真实的教育现场,“巡”到真实的课堂教学,从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有助于给出具体而有效的专业指导,确保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很明显,这个县教研室的“四不两直”式巡课活动并未落实到位,仍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其一,发通知与不发通知的区别不在于预留时间的长短。县教研室领导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做法符合“四不两直”,可能是觉得自己仅仅提前三个小时通知学校,只留出了较短的时间,也就近似于“不发通知”。其实,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认知,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在接到通知后的三个小时里,一定会产生高压聚集效应,巡课带来的压力会迅速传递给每一位教师,会扰乱全校所有教师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秩序,并且时间越短压力越集中、焦灼情绪越聚集。按照学校通常的做法,教师可能会被要求提前到校,课程表可能会被重新安排,全校师生可能要进行一场卫生大扫除,等等。这种高压聚集带来的副作用,不会局限于巡课当天,甚至有可能导致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人心不稳”。另外,如果有一所学校被“巡课”了,那就意味着新一轮巡课活动启动了,县域内其他学校肯定也会闻风而动。这一连锁效应带来的焦虑,要远比有具体时间通知带来的焦虑多得多。

其二,“动态随机”与“立定站好”的区别点不只在于形式。“四不两直”强调要直插现场,意思是说巡课的人要一步到位地赶到要巡查的课堂,这个现场是指真实的、自然的、不受任何外力干涉的课堂。比如说,巡课老师在大家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赶到了某所学校,随机选取了某一教师的课堂,听了一节常态课,这就是直插现场,属于动态随机行为。如果说,因为巡课老师要随机抽查课堂,便让学校教师都“立定站好”进入静待状态,然后再进行随机抽课,这明显就有虚张声势之嫌——已经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生态,怎么还可能抽取到原生态的课堂呢?所以,让大家都等着你来抽课就算不上是“直插现场”,这与真正的动态随机抽课并非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是具有内在的差异。后来也证实,很多学校为了迎合巡课,会提前把学校的好课都安排在巡课的那个时间段,甚至出现了抽课之后偷换讲课教师的现象,这些都是不正常的、有悖巡课初心的做法。

能不能从“巡视”变成“巡示”

巡课是一种管理行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学校整个教学现场的巡视,实现对课堂教学基本情况的有效监控,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全面稳定。通常来说,巡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到岗情况、师生课堂表现、课堂纪律等,有时也会对明显不合格的课堂进行纠正和指导。所以,这里的“巡”更多是指巡视,具有明显的管理特征,同时还有突出的现场特征。

那么,巡课应该由谁来巡?既然巡课是对教学现场的常态性巡视和监控,目的是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态,那么,巡课最合适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具体来说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因为本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本身就身处教学现场,具有随时随地对学校课堂进行监控的便利条件。倘若是校外人员进行巡课,就会因距离教学现场过远而很难做到“直插现场”,从而很容易导致巡课活动沦为虚假、无效,甚至造成不良影响。大家都知道你要来巡课了,自然就没有空堂、缺课现象了,那你还能巡视到什么?巡视一个预设好的状态或情境,往轻了说是走过场,往严重了说就是形式主义。至于怎么巡课,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里不做探讨。

即便县教研机构严格组织巡课活动,真正做到了“四不两直”,问题依旧存在。教研室是我国特有的教学业务指导机构,最重要的职责体现在研究、指导和服务三个方面,同时具有部分业务管理职能。但在实践中,部分地区的教研机构存在偏重管理职能的倾向,削弱和淡化了其他职责,巡课(常规意义上的巡视型巡课)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县级的巡课活动一般由县级教研员和抽调的骨干教师来完成,这些优秀的学科人才进校后如果只是走走形式“巡课”,显然没有做到优质师资的优化利用。为什么不让这些优秀的学科人才上一节示范课,为基层学校的老师们提供可学习借鉴的优质课呢?这既可以把新的课堂理念、策略、举措等传递给一线教师,也可以确保教研员们不彻底脱离课堂,从而保留一点“教师味”。事实上,教研机构的部分管理职能完全可以由学校来完成,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课堂课标、形成课型课例、提升课堂实效等方面。教研机构当然可以“巡课”,但不是“巡视”课堂,而是“巡示”课堂——巡回示范的意思,重在向学校传播理念、传授经验、指导技能,借助教研机构的名师资源去示范优质课堂、推动课堂变革,帮助一线教师接受新理论、形成新能力。

从“巡视”到“巡示”,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背后发生的却是教研员职责的转型、教研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乃至整个教研生态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教研机构确立业务权威,树立专业形象的必由之路。

不要逮着一只羊薅毛

巡课活动还会带来一个衍生问题,那就是所抽调骨干教师的教学时间被严重侵占,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有些地方的巡课活动趋于长期化和常态化,巡课人员的组织就成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县级教研员作为专职人员参与巡课本就是职责所在,并不存在时间冲突与矛盾,但是,那些被抽调参与巡课的骨干教师就很被动,他们都是学校的一线教师,有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被抽调以后必然要面临教学工作与巡课任务之间的冲突。更为严重的是,县级教研员在抽调骨干教师时往往存在习惯性选择的问题,每次抽调的都是用起来顺手的那三五个人,加上平时的教研、命题及其他任务活动也都是这些人参与,教研员身边的核心骨干教师就成了“大忙人”——不断冲突,不断调课,不断加班加点补课。这些教师的课堂,几乎每个月都很难按照课程表完成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这种现象在小学学段尤其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小学阶段的教研活动偏多,骨干教师被抽调的频率较高;另一方面是小学阶段学科较少,可供教师调课的时间与机会偏少。在无法合理调课的情况下,缺课、补课都会慢慢成为正常现象。我接触到的教师中,那些属于县级教研员“御用”的骨干教师们,无不被频繁的外出活动所困,一边是上级教研员的邀请、命令、指派,一边是学生和家长的担忧、不满甚至投诉,两边都需要去维护却又都会有所辜负。这个群体的压力越来越大,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何合理统筹教学任务与兼职任务,已经成为某些骨干教师生活与成长的两难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需县级教研员在使用骨干教师时善于统筹,遵循使用与培养并行的基本原则,让更多骨干教师参与到不同的任务中,并利用不同的工作任务培养不同的骨干教师。如此,完全能够减少像巡课之类的额外工作对骨干教师教学的干扰。有些县级教研员不具备这种统筹意识,在选派、抽调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是哪个教师用着“顺手”,哪个教师参与活动能够减少出错率,哪个教师工作起来更让自己放心,从而出现“逮着一只羊薅毛”的现象,把“好用”的骨干教师用到极致,也用到了枯竭。所以,县级教研机构在做大规模、长期性工作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其对基层学校的影响,特别要统筹好选调人员,万不可“将一只羊的毛给薅光”。

在与校长们交流时,很多校长说,理智的家长在选择教师时,都会尽可能避开最热门、名气最大的学科教师,而更愿意选择那些“平凡的好老师”,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害怕选了“一只容易被薅光毛的羊”,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