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创作与鉴赏教学的可能及可为

作者: 王召强

新诗的创作与鉴赏本是相得益彰的两件事,但很多语文教师往往慑于“新诗创作不可教”的成见而望而却步,只教新诗鉴赏,而不教新诗创作。其实,新诗创作也是创意写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文体来看,诗歌创作原本就属于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非常有益于激发学生在文学创作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且因其篇幅短小,反而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上的组织和设计。

首先,认为新诗创作不可教的观点,无非是以为新诗创作全凭天赋,天才的诗人都不是教出来的。这种论调一则简化了影响新诗创作的因素,二则过分拔高了新诗创作教学的目标。影响新诗创作的因素除了诗人的天赋之外,还包括诗人的学养、见识、价值观等,诗人的天赋虽然不可教,但是学养还是可以积累的,见识还是可以培养的,价值观还是可以塑造的。而新诗创作教学的目标也不是培养天才诗人——天才诗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人,而是引导学生掌握新诗创作和鉴赏的基本手法,娴熟地运用这些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思。

其次,认为某种教学内容没法教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畏难心理在作祟。因为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设计出来的,一旦认定了教学目标,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教师就可以想方设法在限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设计,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开学之初,我在高一学生语文学情调查表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如何”“你对小说创作的兴趣如何”“你对古诗词鉴赏的掌握程度如何”。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的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不过他们对于古诗词鉴赏的掌握程度并不高,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因为古诗词鉴赏和新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我对学情有一个基本判断:学生对于新诗创作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大多没有新诗创作的经历,且不具备新诗鉴赏的基本能力。

本着新诗创作与鉴赏可以互相促进的基本原则,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新诗创作。学生在世间万物中,选取一个核心意象,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撰写一首抒发青春情思的现代诗。要求在言志之时,必须抓住意象的核心特征展开描写,将意象的核心特征与自己的青春情思一一对应起来,篇幅不少于14行。

活动二:阅读理解。精读林贤治的《诗与诗人》,完成阅读提示中的8个思考题;泛读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活动三:青春诗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一次青春诗歌朗诵会活动。班级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4人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朗诵下发的中外新诗二十首,短诗可自由组合朗诵三四首,长诗可选读一两首,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该活动会全程录像,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前三名。

活动四:化词为诗。在宋词中,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作品,在充分了解其创作背景、准确理解其词意的情况下,将之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既可传承古典诗意,亦可反其道而行之,翻出自己的新意,融入自己的情思。

活动五:讲评作品:以林贤治《诗与诗人》为主线,以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为辅助,讲评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四首新诗和自选中外新诗二十首。

林贤治的《诗与诗人》为其著作《中国新诗五十年》第一章“导论”部分,该书系统梳理了1949年之后五十年间新诗演变的历程,而导论部分正面回答了“诗是什么?它应当具备哪些要素?如何确定它的等级类别标准?”这三个对于新诗创作与鉴赏而言最为重要的问题。在林贤治看来,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直接性、抒情性和诗歌语言的含混性、音乐性和肉体性。“诗歌的直接性、抒情性,以及充满音乐感和肉体感的含混而丰富的语言,共同构成它的美学内容。”至于诗歌的等级类别标准,林贤治提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衡量标准,以便区别于“大诗人”“一般诗人”。在林贤治看来,“在诗歌共和国的上空飘扬着一面三色旗:自由、个性、人类。”这三面旗即是其衡量诗人优劣的三个标准。

这篇诗学理论文章长达11400多字,因其内容对于整个新诗创作与鉴赏活动单元至关重要,故而我在下发之时要求学生精读,并完成我所编写的8个“阅读提示”思考题,以便于检验学生精读的效果。这8个思考题分别是:

1.在本文中,作者提出“诗是什么?它应当具备哪些要素?如何确定它的等级类别标准?”等问题,他是如何回答以上问题的?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2.作者在文中援引《诗经·采薇》中的诗句,其主要用意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列举艾略特的例子,其主要用意是什么?

4.在本文中,作者认为诗歌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5.作者在文末列举屈原的《离骚》和惠特曼的《草叶集》的例子,其主要用意是什么?

6.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伟大的诗人”具有哪些特点?“伟大的诗人”和“大诗人”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7.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任选其中2-3句即可。

8.运用本文的观点,谈谈你对以下诗人及其作品的看法:徐志摩、戴望舒、北岛、舒婷、顾城、海子。任选其中1-2人即可。

第1、4、6题指向的都是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第2、3、5题指向的是学生对文中论据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8题则是一道开放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诗学理论鉴赏现代诗歌作品,指向学以致用的能力。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来看,前面七道题目的回答都中规中矩,只有第8题,学生的回答高下立判。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舒婷和海子,因为学生对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海子的《日记》比较熟悉,对于其他诗人的作品则比较陌生,尤其是对于顾城和北岛,有一种无从置喙之感。

我之所以选择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作为辅助材料,主要是因为该文主张诗歌的创作和鉴赏离不开其所在民族的文学传统:“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对他和已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你不能把他单独地评价;你得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来对照,来比较。”这与卞之琳主张的新诗创作既要“化欧”又要“化古”有相通之处。活动四“化词为诗”的主要训练目标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新诗创作中学会“化古”,“化古”的主要目的不是蹈袭古人的诗意,而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觉察自己在五千年文化传统中的位置,重在传承古典诗意还是重在突破古典文化传统,理应有一种理智的思考。总之,新诗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可脱胎换骨于古典诗词,亦可“中体西用”,从外国文学中汲取养分,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才能熔铸出优秀的作品。

经典作品的选择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林贤治和艾略特的诗学理论,我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四首新诗的基础上,又精选了中外二十首现代诗。选择篇目如下:胡适《蝴蝶》(不大适合朗诵)、沈尹默《月夜》(不大适合朗诵)、卞之琳《断章》(不大适合朗诵)、宗白华《我们》(不大适合朗诵)、闻一多《也许》初稿和定稿(较适合朗诵)、海子《日记》(较适合朗诵)、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适合朗诵)、张枣《镜中》(较适合朗诵)、周梦蝶《九月》(较适合朗诵)、黄灿然《一生就是这样在泪水中》(适合朗诵)、约瑟夫·布罗茨基《黑马》(娄自良译,适合朗诵)、巴勃罗·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二十》(陈黎、张芬龄译,适合朗诵)、保罗·策兰《死亡赋格》(北岛译,适合朗诵)、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江枫译,较适合朗诵)、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巫宁坤译,较适合朗诵)、保罗·艾吕雅《自由》(罗大冈译,适合朗诵)、赖内·里尔克《严重的时刻》(黄灿然译,较适合朗诵)、威廉·叶芝《当你老了》(飞白译,较适合朗诵)、奥克塔维奥·帕斯《你的眼睛》(赵振江译,较适合朗诵)、耶胡达·阿米亥《奥斯维辛之后》(黄福海译,较适合朗诵)。

这二十首诗是一起下发给学生阅读的拓展材料,要求学生在活动三“青春诗会”中分组任选其中的作品加以朗诵。这些诗歌的篇幅长短不一,前四首的篇幅过于短小,不适合在正式场合朗诵;而较为适合朗诵的十首诗歌,在篇幅上比较适中,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朗诵其中的两三首诗;至于最为适合朗诵的六首诗,篇幅较长,非常适合小组成员密切配合,分节朗诵。

因为高中学生大多读得懂英文原版作品,在对比阅读不同译本的优劣之时,也可以提供英文原版,以便于开展更为真实的比较阅读,甚至可以引导学生重新翻译该作品。以叶芝的《当你老了》为例,此诗迄今为止已有十几个译本,虽然每个译本都非常忠实于原文,但是在传达诗意的“达”与“雅”上尚有优劣之别。以傅浩译本和飞白译本为例,傅浩译本因过于追求每行诗句字数的整齐,而损伤了其节奏上的美感,飞白译本则因其每行诗句长短略有变化,而显得文从字顺,节奏感更加张弛有致。如果对照叶芝的英文原作,我们就会发现,飞白译本即便是在韵脚的重构上,也略优于傅浩译本。因为原诗第一节的押韵格式为ABBA,傅浩译本第二、三句结尾分别为“书”和“眸”字,显然并不押韵;飞白译本则为“篇”和“眼”字,做到了押韵。这些都是新诗创作与鉴赏教学的绝佳素材。

诗歌教学的起点与展开

在活动三“青春诗会”环节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主持人在介绍海子的短诗《日记》之时,误将该诗中的抒情对象“姐姐”理解为诗人的姐姐,而在介绍海子的诗歌《祖国(或以梦为马)》之时,则简单地认为诗中的“祖国”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造成这种误读的根源在于学生对于海子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缺乏“知其人”方面的基本了解。

其实,《日记》中的“姐姐”是海子爱恋过的“四姐妹”之一,“四姐妹”则是他爱恋过的四个女人,“姐姐”是一位西藏的女诗人,因其年长于海子,所以被海子昵称为“姐姐”。《祖国(或以梦为马)》中的“祖国”更多的是指诗人的母语(现代汉语写作),或用母语所构建的诗歌王国,“以梦为马”主要指诗人在构建诗歌王国中借助的思维方式,即雄奇瑰丽的想象力。

学生对于诗歌作品的误读、曲解或者过度诠释,主要是诗歌语义的含混性所致,而这些并不准确的解读往往构成了诗歌教学的起点,基于这种起点构建的诗歌教学,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在活动五“讲评作品”环节先以学生对《日记》的误解为导引,讲评了海子的《四姐妹》一诗,借此凸显海子诗歌的抒情性,再以学生对《祖国(或以梦为马)》的误读为导引,讲评了海子的诗学追求与诗歌理想。学生也从训练中理解了阅读诗歌作品之时“知其人,论其世”的重要性。

不过,我们对于海子诗歌的研读并未止步于此,因为在我看来,在当代诗人的作品当中,如果我们只能选择一部诗集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精读书目的话,那肯定非《海子诗全编》莫属。虽然海子的长诗“《太阳》七部书”并没有完成,其创作“大诗”的诗学理想也值得商榷,但是海子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300多首抒情短诗,几乎每首都是精品,都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何况海子的诗歌选本很多,还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推荐不同难度的选本。

活动四“化词为诗”环节在高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总体设计中实际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我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要开展的就是以第三单元为主的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必修上册语文教材一共遴选了十五首古诗词,分别分布在第一单元(1首)、第二单元(2首)、第三单元(8首)、古诗词诵读(4首),其中词占了6首。虽然这十五首古诗词在每个单元所发挥的功能不一,主题也不尽相同,不过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还是相通的,且与新诗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有相通之处。通过“化词为诗”环节,教师既可以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审美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古为今用的写作能力。

我之所以把“化词为诗”环节限定在词体之内,而没有选择更大范围的“化诗为诗”,即化古诗为新诗,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一则词别是一家,在古典诗词中体例最为精致,有较为确定的内容和形式;二则是为了引出本学期后续推进的教学活动——整本书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很容易流于鸡零狗碎的知识讲解,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实在太广泛了,很难使用一个逻辑清晰、序列自洽的思路来梳理,效果不如以阅读一本简明扼要的古典诗词理论著作为主线,讲解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方法。

之所以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因为它在篇幅上短小精悍,正文只有六十四则,非常适宜于中学生阅读,在内容上则几乎都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俞平伯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一个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理论范畴体系,全书的体系性颇强,体现出了现代词学的基本特征,比起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和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更具理论气度。

王国维的“境界说”虽然以词论为主,但是它所建构的理论范畴,无论是描述物我关系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还是谈论创作方式的“造境”与“写境”,抑或评价艺术效果的“隔”与“不隔”,均适用于古典诗歌中的其他诗体,且多次引用其他诗体为例,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我个人在写作现代诗的过程中,曾经创作过一组以“化古为今”为宗旨的现代诗《花笺组诗》二十首,我所选取的意象均来自古典诗词,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在“化词为诗”环节,刚好可以作为下水作文来使用。这里只选取其中四首“化词为诗”中的一首,权作抛砖引玉。

1.花笺·其二·梅花

石湖老人在拿到姜白石

新制的两首咏梅词后

把玩不已

暗香与疏影

上承林和靖的小园诗意

斯不足为奇

浇铸了词人的凄凉身世

且差强人意

难能可贵之处在于

每一剪寒梅的繁盛与凋零

都关乎个体命运的沉浮

与家国的兴衰

都寄寓了遗民的黍离忧思

斯为温柔忠厚

斯为顿挫沉郁

即便是翠尊红萼的窠臼

也流淌着靖康妃嫔的血泪痛史

她们只能暗自回忆东京梦华

一如客里相逢的我们

相识相知相慕相别离

而那满足于偏安一隅的江国

此时此刻

冷冷清清寂寂

2020.9.24

不难看出,这首新诗化用了姜夔的《暗香》《疏影》,不过化用不等于沿用,更不等于翻译,必须在原有意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或知人论世理解、评价原词,与原作共情;或反其意而行之,完全翻出新意;或脱胎换骨,注入全新的情感内涵,绝不能流于蹈袭古人的窠臼之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