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读书始

作者: 黎江毅

“一雷惊蛰始”,春雷隐隐,万物复苏,自然界迎来了新的生机。惊蛰作为中国传统节气,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开篇写道:“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一段的描写很精彩,惊蛰这个节气在小说中被设置得很巧妙。随着大地的苏醒,人们逐渐迎来了生机,亲情、友情、爱情在惊蛰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惊蛰时节独特的气候环境,为故事转折营造了氛围,末尾一句“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更是一语双关,将自然景象与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相互融合,预示着他即将挣脱困境,踏上新的征程。

余光中对惊蛰的冷雨有感触,他在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余光中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带领读者走进他独特的内心世界。《听听那冷雨》中的文字善于捕捉惊蛰时节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将雨描绘成一种全方位的感性存在,调动着读者的感官,给读者多维的审美体验,轻轻吟诵文字,就仿佛将惊蛰时节的冷雨淅淅沥沥地读了出来。

在麦家的《人生海海》中,惊蛰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麦家讲述了“惊蛰不动土,春分不上山” 的典故,书中的人物老巫头说:“因为惊蛰是蛇虫百豸苏醒的节气,地里土里都窠着各种幼虫胎卵,娇气得很,动了土就要了它们的命了。哪怕害虫也是性命,要让它们投胎活一世,不能叫它们投不了胎,死在胎盘里,这是做人的起码。”麦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潮起潮落都是人生历练,每个人都跑不掉,人性像海一样复杂多变,起落浮沉。惊蛰时节意味着生命的复苏、希望的萌生,人们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这一描绘使得惊蛰有了觉醒的寓意,成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作家苇岸说:“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惊蛰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与其象征意义紧密相连,这使得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和感受惊蛰这一中国传统节气的文化内涵。

惊蛰读书始,愿每一个人都能在书的海洋中畅游,让知识的力量激发内心的潜能,让智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如此,方不负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好时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