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是如何“扫地”的
作者: 马庆民在形容文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时,我们常会用到一个成语:斯文扫地。但其实“斯文”与“扫地”,最初并没有什么关联。
“斯文”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中, 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在从卫国到陈国时,路过一个叫作“匡”的地方。鲁国有一个叫阳虎的人经常来侵犯“匡”,因此“匡人”都很憎恨他。巧合的是,孔子和阳虎长得很像,所以“匡人”把孔子当成了阳虎,到处捉拿孔子,最后导致孔子和弟子们都跑散了。五天后,孔子找到了颜回,对他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说:“夫子还没死,我敢死吗?”
于是,孔子感慨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斯”是“此”的通假字,意为这个、这种,“斯文”即这种文化。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假如想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假如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后来,“斯文”逐渐用来指代文化人和有修养的人。如韩愈曾写:“生人之治,本乎斯文。”苏轼在《石鼓歌》中写:“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斯文在这些诗中就已经被用作形容词,比喻温和有礼貌,不粗俗;也比喻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样子。
“扫地”则出自《孔子家语·致思》:“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意思是指用扫帚等工具清扫地面。这其实和我们今天说的打扫地面是同一个意思。随着时间推移,“扫地”的意思越来越宽泛,被引申为全部、尽数、除尽的意思。如杨雄在《羽猎赋》中写道:“军警师骇,刮野扫地。”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意思是指大屠杀已尽,野外好像被刮了一遍,完全毁弃,一无余留。后来又引申为丢光,或名誉、威信等全部丧失。《旧唐书·李百药传》中记载:“及大业嗣文,世道交丧,一时人物,扫地将尽。”
那么“斯文”到底是如何“扫地”的呢?这还要从唐朝祝钦明的“八风舞”说起。《新唐书·祝钦明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唐中宗时期,皇帝召集群臣宴饮,国子监祭酒祝钦明说自己会跳“八风舞”,皇帝于是让他表演助兴。由于祝钦明身体肥胖,跳舞时丑态百出,他时而转目摇头,时而浑身乱扭,惹得皇帝捧腹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看着直摇头,感叹说:“是举五经扫地矣。”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泛指文化。卢藏用的意思是说,祝钦明此举,把平时那种温文尔雅的风貌抛弃无遗,不仅丢人现眼,还把文化人应该保持的风度丢光了。
真正把“斯文扫地”连起来使用的,是清朝的文康。他在《儿女英雄传》中写道:“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意思是那位年轻父亲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别人家不受尊重的请了个平安。
由此之后,“斯文”和“扫地”就常常连用。如清朝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中写道:“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杨沫在《青春之歌》第二部四十三章中也写:“完全应当罢课抗议!真是斯文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