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小学校本教材构建路径探究
作者: 杜淑英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在小学校本教材中的构建路径。首先阐述了构建此类校本教材应遵循的原则,进而详细分析了构建路径,包括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养,深入挖掘教材并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注重文化传承以培养文化自信等,旨在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同时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诵读 小学校本教材 构建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上仍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需求。因此,探索构建大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的小学校本教材,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小学校本教材的构建原则
1.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文本浩如烟海,因此,在选择教材篇目时,必须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精选那些最具民族性、人文性的经典文本。这些经典文本应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礼义、诚信等,同时,也要注重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构建教材时,可以借鉴古代蒙学经典和国学经典,经典文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语言简练、易于诵读,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对传统文化进行改编与创新,使其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2.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在构建教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在低年级阶段,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懂的蒙学经典,这些经典文本语言简练、韵律优美,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和记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可以逐渐引入一些难度稍大的国学经典,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在编排教材时,还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和过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坚持趣味性、实效性和指导性相结合原则
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构建教材时,必须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的插图、契合学生特点的注解等方式,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效性则是指教材内容要能够真正起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受益。因此,在构建教材时,必须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指导性则是指教材内容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在构建教材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详细的学习指导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是指教材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系统性则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在构建教材时,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和过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创新性则是指教材内容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构建教材时,借鉴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教材形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小学校本教材的构建路径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小学校本教材的路径中,强化理论学习并提升教师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环节不仅关乎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诗词、文言文、历史故事、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为了准确地将这些精华融入校本教材,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理论基础。这要求教师们不仅要熟悉经典文献,还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在教材中精准呈现。在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组织教师们参加传统文化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者鼓励教师们自主研读经典文献。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拓宽教师们的学习渠道。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因此,在构建校本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提升教师素养方面,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国画、茶艺等,通过实践体验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组织教师们进行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深入挖掘教材,整合传统文化资源
在构建小学校本教材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要求教材编纂者不仅要细致研究现有语文教材,提炼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如古诗词、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习俗等,还要广泛搜集和筛选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书法艺术、国画欣赏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巧妙设计,将这些资源有机融合到教材的各个单元和篇目中,既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又确保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系统性、连贯性地传递给小学生,使他们在诵读的同时,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已经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在古诗词方面,部编版教材精选了众多经典篇目,如《静夜思》《从军行》等诗词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编纂校本教材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如《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从军行》中对激烈征战场景的描写,体现出的誓死报国的崇高精神,通过精编一些相同主题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他们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除了古诗词,部编版教材还涵盖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传统节日方面,教材通过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编纂校本教材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些内容,如通过讲述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展示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以及引导学生参与节日庆祝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部编版教材还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如书法、国画等。在编纂校本教材时,教师可以增设专门的篇章,介绍传统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邀请专业艺术家进行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小学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策略。校本教材应当注重情境化的教学设计,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创设历史情境对话、融入传统节日习俗等多元化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他们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触、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传统节日与习俗”为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教师精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通过讲述节日的起源、传说故事、风俗习惯等内容,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世界。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节日,教师还在教材中插入大量的图片、图表和插图,以及节日相关的诗词、歌谣等文学作品,进一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教学情境的构建上,教师注重模拟古代生活场景,创设历史情境对话。例如,在讲述春节习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过年啦”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古代的家庭成员,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拜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春节的传统习俗。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而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将传统节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中秋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月饼制作活动,让他们亲手制作月饼,体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秋节与团圆、思乡等主题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构建虚拟的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并且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现代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文化知识具体化、生动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小学为例,教师可以选取《论语》中的经典篇章作为诵读材料,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材编写上,教师可以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与现实生活场景相结合,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可以编写一个以“仁爱”为主题的小故事,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语句融入其中,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经典语句的含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论语》中的经典篇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制作一个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音频资源,让学生跟读、模仿,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经典诵读进社区”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给更多的人。在教材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家校合作,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诵读活动,共同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同时,还可以利用家校沟通平台,向家长介绍诵读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他们在家庭中与孩子一起诵读经典,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5.注重文化传承,培养文化自信
校本教材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精选经典篇目、系部编排内容,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教材应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不仅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要传递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丰富的诵读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小学为例,教师可以精选《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启蒙读物,以及《增广贤文》《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篇章。这些经典篇目不仅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生智慧。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校本教材编写上,教师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简单易懂的启蒙读物到深奥复杂的儒家经典,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强调诵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反复诵读经典篇目,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构建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注重文化传承等路径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校本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够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校本教材的构建中来,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的新时代小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超《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研修实践探索——以江桥小学语文教研团队建设为例》,《现代教学》2024年第S1期。
[2] 卢秀娟《基于成长型思维的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实践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2024年第6期。
[3] 庄元利《小学语文课堂融合传统文化探讨——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小学生》2024年第5期。
[4] 李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作家天地》2023年第36期。
[5] 谢雅丽《优秀文化视域下凉山小学校语文校本教材的建设与研发》,《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杜淑英,1971年生,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大学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本文系邯郸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小学校本资源开发行动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4ZD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