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舒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度学习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有利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深度学习面临的挑战,并结合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从深度整合、深度体验、深度思考、深度评价四个层面,阐述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深度学习的策略,以期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让学习真正发生,让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50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核心素养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正是“全面发展的人”。深度学习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

历史学科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之中,应立足深度学习,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育人价值。本文以落实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深度学习为抓手,思考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深度学习概述

国外研究较早使用“深度学习”来表达对学生学习的新见解。1976年,瑞典教授马龙飞和罗杰·赛里欧首次阐述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这两个相对的概念。如今,深度学习已一跃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深度学习,即通过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深刻把握学习内容,指向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意义的教学。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当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了解逻辑规律,认识学科本质,掌握关键能力,培养高阶思维,生成核心素养,树立正确观念,更好地面向当下,创造未来。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深度学习的关键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持续学习,使学习真正发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应高度统一而不是相互割裂。教师不是旁观者,应发挥引领者、主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探析其本质,形成历史思维,促进全面发展。第二,学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在建立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将知识内化,学会举一反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和智慧,用以更加全面地看待人生的机遇和事物,更加从容地处理现实中发生的问题。第三,持续性的评价与生成。评价应贯穿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所有活动之中,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习热情,学会高效学习,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度学习面临的挑战

虽然深度学习已经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但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度学习常常难以发生,存在着以下困难和挑战。

1.时间紧内容多

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内容多。就高一的历史教学而言,新教材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要求一学年之内完成,每学期各完成一本,而一周仅有两个课时量。《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以通史为体例,基本涵盖了旧教材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史的所有内容,甚至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新教材一课的体量有的是旧教材数倍。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的内容,就至少相当于旧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3课的内容。面对如此庞大的内容和繁多的知识,又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高中历史课堂容易出现“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等现象,未能留出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深度学习,未能完全贯彻“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

2.学生素质差异

为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可能达到的“新的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班级由几十个独立的个体组成。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存在差异。对于生源比较薄弱的学校,学生整体的基础较弱,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低,往往连初中所学的史实都掌握得不够扎实,开展深度学习时存在一定挑战。执教这类生源的教师,在课堂之上往往以完成知识点的讲述为目标,不敢轻易深化拓展延伸,不敢大胆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也不敢放手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机会。

3.教师水平差异

教师对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深度教学的引导”。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否能达成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深度备课,深度设计,深度教学。而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教育观念、教学态度等,都会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发生。若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深度学习理论不甚了解,对于目前的课堂不求思变,不愿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设计、准备,深度学习自然难以开展。

上述情况和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都会对深度学习的效果带来影响。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1.深度整合,重构知识框架

新《课标》指出,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梳理,把握专题范围、重要史事和核心问题,并在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深度教学主张从“知识点”教学走向“知识结构”,零散的知识点无法表达教学学科思想。学科思想蕴含在结构化、关联性的知识体系之中。因此,要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搭建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厘清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教学每一个新的单元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让学生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核心概念圈画起来,带领学生搭建单元结构,厘清这个单元所在的时段、阶段的特征,搞清楚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中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联系。每一节课课前也可以应用两三分钟,将每一课和单元的关系、每一课子目与课时之间的关系、每一课的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帮助学生更好地搭建知识框架,对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阶段有一个全局的了解,更好地开展对每一课的深度学习。面对每一堂课庞大的知识量,也要进行整合梳理,才能进一步围绕核心问题思考,触发深度学习,而不应只是停留在对知识讲解的浅层学习。

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课中,从本课内容来看,教材的逻辑是按照地理和时间顺序,先概述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再介绍南亚和东亚的国家。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多且琐碎,如果按照教材顺序,一个一个地区、国家讲解下来,一节课只能完成相关知识的灌输。因此,笔者在教授这节课时打破了教材原有的顺序,依据新《课标》及单元主旨对知识进行整合。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上3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圈画关键信息,完成中古时期亚洲各个国家社会状况的表格,完成后分小组回答不同国家的社会概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相应的文明特点。通过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培养找寻关键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社会概况,在此基础之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中古时期各个国家的文明特征,从而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2.深度体验,创设历史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高中历史教学要能充分吸引学生,触及学生心灵,就要发挥历史学科的魅力。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体悟历史,需要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学生在情境中训练思维,体会情感,获得智慧,提升素养,并且将在一个情境中获得的能力和智慧运用到其他情境之中,实现深度学习。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中,笔者通过林则徐一生的沉浮,来窥视“天朝”的沉沦,洞悉两次鸦片战争。个人命运的故事,也就是社会、时代命运的故事。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将他的一生作为线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跟随林公的人生轨迹,去感受时代的变局,去深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通过展示虎门销烟的视频,让同学们在感受林则徐禁烟的决心和守护天下苍生的信念之余思考问题,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这场中英之间的战争能避免吗?接着展示林则徐的成长经历,通过了解林则徐的成长背景,探究其生长在怎样的社会环境,结合15—19世纪中外大事记,对比1840年以前中英两国差异,了解此时的清朝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并进一步思考鸦片战争究竟为何而战?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历史情境之中,感受家国情怀,探究事物本源。

3.深度思考,设置问题探究

“历史教学中需要开发具有挑战性地立足于史料实证的学习主题,展开具有思辨性、批判性的项目式学习,提出核心问题,善用追问,让学生在连续的问题探究中,养成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之中,围绕重难点,应设计具有挑战性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连续性的探究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课程要点,学会理性思考,培养历史思维,形成高阶思维。

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课中,围绕本课的重点问题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及难点问题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主要设计了三个探究,每个探究依托史料,设计系列问题链。

探究一: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问题1:结合地图和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图文资料,掌握读图及梳理关键信息的方法,建立基本的历史时序感和历史空间感,对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形成简单的认识,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探究做出铺垫。

问题2:结合材料和教材,总结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回归课本,问题1训练下所掌握的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在问题2中得以迁移运用,提升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理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问题3: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文化繁荣的原因。

设计意图:进一步结合时空等因素深入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学会归因分析,进一步理解阿拉伯帝国对于不同文明特点的吸收。

问题4:展示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中关于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中扮演的角色相关节选材料,请学生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进行历史解释训练,在对于前三个问题的分析思考之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解释,理解阿拉伯帝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在持续性思考之中,掌握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提升历史解释能力,了解阿拉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领域交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东西方文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理解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完成对本课重难点问题的掌握。通过问题探究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持续思考,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落地。

4.深度评价,贯彻教学始终

深度学习主张采取持续性评价,即依据深度学习目标,确定清晰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提供清晰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深度学习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深度学习之下的学习评价具备以下特性:第一,持续性,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活动,各个流程之中,而不是单独划分某一部分。第二,多元性,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拘泥一种。不仅限于纸笔化测验,还可通过将课堂所学运用于校外情境以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

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课中,笔者将对学生的评价贯穿始终,包括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进行展示后开展小组互评,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进行历史解释,教师根据维度和要点进行评价,当堂书写试题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评价,连接现实情境对迁移运用能力进行评价等。通过持续性,多样化的评价,检测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效果,不断给予学生反馈,促进学生发展。

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深度学习的发生。通过深度整合,重构知识框架;深度体验,创设历史情境;深度思考,设置问题探究;深度评价,贯彻教学始终,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高中历史课堂之中,让高中历史教学触及学生心灵,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高东辉、于洪波《美国“深度学习”研究40年:回顾与镜鉴》,《外国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2] 胡江涛《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7期。

[3]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

(张舒,1994年生,女,汉族,福建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