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课堂训练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项玲
摘 要: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较弱,加上厌学情绪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学科知识时有一定难度。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复习是否有效,课堂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高的学习成果,笔者以本校学生研究对象,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复习及课堂训练方式做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复习课 课堂训练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52
近年来,广西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的考试题型千变万化,年年考,年年新,已经不再是背完六本书就能阿拿高分的年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理解与运用知识、语言表达等能力。学科的创新与改革,着实令本学科教师有了压力。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一节有效的复习课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期盼,在复习课课堂中加强学生各项技能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复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角度
1.知识点把握不透彻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攻克道德与法治学科,就必须打牢基础,精准掌握道德与法治每课每框所包含的知识点,能够区分易错易混内容,理解并熟记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背熟核心观点。但是本学科内容繁杂,学生无法清晰地理解整本教材的中心思想,不能厘清各单元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不会系统地归纳单元的内容。学生识记难度加大,没有科学合理的记背方法,对本学科不重视且抵触,学困生则直接放弃。
2.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薄弱
初中道德与法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用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本学科的试题多以情境创设为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时政热点,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此外,本校学生多数为进城务工子弟,学生知识面窄,认知不足,能力较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弱,未能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答题角度单一。掌握本学科每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并学会灵活运用,技巧迁移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3.学习态度不端正,复习没有方向
在学生心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分值占比小,是所有中考科目中分值最少的科目,对总分的影响不大。虽然历史学科赋分与本学科一样,但学生认为历史学科较为简单。道德与法治学科记背内容较多且拗口,考试写满也拿不到高分,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更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一学科上。再加上政史合卷算分,学生觉得学好历史就不会影响政史学科的成绩,所以本学科往往是学生放弃的学科。目前大部分学生觉得复习课听不听也无所谓,课后自己找时间背书就行。本校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不会复习巩固知识,不懂归纳学习要点和答题规律,复习没有方向,就连选择题也不愿意花时间认真作答。非选择题是学生最嫌弃的部分,能力稍微强一点的学生喜欢套模板,学困生凭感觉作答或者乱写或者留白,完全脱离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
(二)教师角度
现在的课堂类型多种多样,如:新授课、讲评课、练习课、复习课等,无论哪一类课型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课型的研究和把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复习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助推作用,教师上课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该学科的学业水平,目前,本学科教师在复习课上存在以下问题:
1.复习模式单一且枯燥,多以满堂灌为主,忽略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不重视复习课,上复习课只是应付领导检查,搞花架子,走流程。还有部分教师基本不上复习课,认为上复习课就是浪费时间。
3.没有抓住复习课的重难点,只重视记背,一节课下来都是在背书、抽背中度过,不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忽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4.不关注学生的需求,一味追求教学进度,没有结合学情,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都按同样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上课。
5.课堂的复习效果不佳,对学生的熟记技能、归纳技能、分析技能、表达技能等各项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不达标,复习课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在复习课上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笔者提出了“三课七步复习法”的复习训练模式。“三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课前、课中、课后”,一节高效的复习课以课中为核心,还需要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七步法是指复习课上通过“时政议评,联系所学”“素养解读,明考方向”“知识整合,以点带面”“核心知识,重点记背”“易错易混,明辨是非”“题型专练,技巧归纳”“知识再现,巩固所学”这七个复习步骤。
(一)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复习课的内容提前做好导学案,并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或本单元复习的思路和复习的内容,如:单元逻辑关系图、时政素材、思维导图的填写、核心必背句子和重点必背大题的填写、易错易混分析或易错易混判断订正、精选中考真题、本节课复习的记背方法指导和答题方法指导、课后复习收获与反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提前完成三个部分的内容:思维导图的填写或制作、核心必背句子和重点必背大题的填写和记背、易错易混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能够让学生在复习课中思路更清晰,学习效率更高,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二)课中是复习课的精华所在,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取决于本节课的是否有效。课中主要分为七步:
1.时政议评,联系所学。在复习课的第一环节设置时政点评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及时了解身边大事,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在点评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学生获取信息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归纳本单元或本课的关键词,由关键词展开复习。由于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为此制定如下表格帮助学生精准并快速定位新闻的关键信息及联系所学知识,引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例题:时政议评:贵州“村超”火爆全国各地。“村超”的赛场上既有球场的激烈对抗,也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球赛与民俗活动同步上演。激发了全县人民的创造激情,美轮美奂的舞蹈、精美的村超歌曲、数百篇村超诗文在此诞生,人民热情欢乐的笑脸上洋溢出自信、自豪的精神风貌,村超成为全县人民的盛大节日和文化大餐。这是足球的魅力,也是民族文化的力量。
思考:阅读上述时政新闻,请你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的知识内容。
2.素养解读,明确方向。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的学业水平考试主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备考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标为本,以素养为导向,凝练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归纳考点知识,明确命题方向,突破重难点,才能在复习的路上不迷失方向,培养学生准确把握考点的意识。
3.知识整合,以点带面。本校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整合课本知识,厘清单元关系的能力不强。多数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脑子是空白的,只会摘抄单元、课、框、目的标题,简单搭建知识框架,无法把整单元或整课甚至整框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复习过程,导致学生记忆不深、理解不深。此时便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的逻辑框架,厘清教材内容的关系,通过关键词展开梳理知识点,以点带面,全面、系统地掌握单元内容,帮助学生拾起丢失的记忆,牢记所学知识。
4.核心知识,重点记背。核心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点,核心句必背;一部分是重点大题的记背。这几年的中考内容多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学生基础扎实方能行稳致远。这部分内容主要以课堂反复检测为主,强化学生的记忆力,熟记基础知识。重点大题的记背需要教师归纳记背方法或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记背方法,提高学生的记背能力,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记得住,记得牢,记得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归纳关键词帮助学生记背,例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5.易错易混,明辨是非。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多且复杂,易错易混知识点是学生需要攻破的一关,特别是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整合相近知识点对比复习,也可以通过判断正误及时改正等方式提高学生区分易错易混知识点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扎实牢固。
6.题型专练,技巧归纳。非选题是道德与法治学科非常重要的一种题型,在中考中占据50%的比重。目前,我们在中考所遇到的题型主要有:材料分析题、辨析题、意义题、启示题、说明题、情境探究题、综合题等多类题型。这些题型的信息量大,答案的综合性强,以考查学生学科能力为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主观题,我们把解题模式总结为“审、思、写”模式。
审,第一步审设问,圈画设问关键词和分值,从关键词定位所学知识点或所学知识范围,明确考查题型,明确限定材料内容等。把问题简单化,转化为我们常规的问法,便于理解设问并作答。设问的关键词包括:主体、时间、行为、数量、限定知识、限定材料、设问类型、作答要求、分值等。第二步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圈画材料关键信息,联系教材知识点。材料的关键信息包括:材料类型、主体、时间、具体举措、相关数据等。
思,根据设问和材料的关键信息,思考答题的方向,建立起材料和知识的联系,初步构建答案框架。
写,根据上述的分析和设问的类型,在确立材料和知识对应的前提下,锁定答题范围,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组织答案,按分值答题。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的答题框架如下:
例题:(2023年西乡塘二模)材料二:近年来,广西持续开展“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期间,广西开展五大版块共41个大类活动。
问题:根据材料二,说说广西开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有何意义?
设问的答题框架:
该题的答题模式:开展该活动有利于……
材料的解题框架
7.知识再现,巩固所学。本环节主要总结两个内容,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帮助学生厘清复习内容,突破重难点,升华学生思维。
(三)课后,学生要做好复习巩固,学会自我反思,及时归类、整理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解题技巧。另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分层找学生面批,纠正细节,使学生答题更全面,表达更精确。
俗话说,“教学栽活一棵树,复习育好一片林”,高效的复习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水平,有效的训练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真正学在课堂,悟在课堂,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传良《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研究》,《安徽教育科研》2022年第30期。
[2] 池金兴《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策略》,《考试周刊》2019年第70期。
[3] 姜良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年第29期。
(项玲,1992年生,女,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