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作者: 车鹏江摘 要:初中学生恰好处于人生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德育尤为重要。只有做好德育工作,方可培养学生的品德,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考虑到初中德育的高要求,教师需推行生活化教学,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德育,寻找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将德育知识应用于生活,推行生活化教育思想,构建全新的教学路径。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德育 生活化教学 价值观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63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还需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明辨是非、待人以诚。也就是说,初中德育尤为重要,关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需紧跟新时代对初中德育的要求,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寻找生活与德育的关系,细化内容,优化教育方式,构建全新的德育教学生活化路径。在未来的初中德育方面,教师需优化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必要性
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尊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学到了很多学科知识,若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正是因为初中阶段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此阶段,教师需加强德育工作,站在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等角度,向他们传输正确的思想。同时,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可能出现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师必须耐心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向他们提供合理化建议。德育教学生活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推进。
第二,关爱学生。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如缺乏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将很难摆脱困境。而德育课堂生活化,可以在德育教学时融入生活化案例或者场景,用真实事件打动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生活化意识薄弱
为体现初中德育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把握生活化教育的内涵,围绕德育内容和目标,细化教育路径。但依据当前初中德育现状,教师的德育生活化意识薄弱。具体来说,很多学校、教师等在长期的工作中较为关注学生的成绩,强调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这一首要目标,忽略了德育工作。虽开展了一定的德育工作,但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和单一,直接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德育内容,没有将生活化内容渗透于德育方面,影响了德育效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2.德育与实际生活脱离
为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教师在德育过程中需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摆正学习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德育知识。显然,一些教师在负责初中德育时存在德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情况,若德育内容未与学生生活相关联,将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陶行知先生强调“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等理念,这些都要求德育需与生活相融合。但是,很多教师并未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在德育方面没有大量挖掘生活化元素,仅从书本出发向学生介绍德育内容,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3.德育生活化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为保障德育生活化教学效果,教师需围绕德育目标,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深刻理解德育内容。就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现状来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较为单一:一方面,德育与科学教学相割裂,除了在语文课堂上涉及德育内容,其他学科中教师往往各侧重学科知识教学,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知识,各学科与德育的融合不够。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未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很多教师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来创新德育方式,仅是按照最为简单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形同虚设,难以凸显其作用。
三、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
1.尊重学生地位,营造轻松环境
因初中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若教师强制向学生讲解德育理论,部分学生可能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愿意配合教师,很难保障德育效果。所以,为提高德育水平,教师需重新看待学生的角色与地位,为他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条件。事实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环境驱动下学生可集中注意力,配合教师来理解、思考和探索。从这一角度出发,为体现德育生活化教学优势,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德育内容选取、方式创新,都应该站在学生角度来开展,着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同时,教师也需要在环境中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德育过程的趣味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在“诚信”主题的德育方面,教师应提前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在此情境中扮演各类角色,从角色扮演中感受“诚信”的重要性。比如,A同学扮演猫先生,猫先生答应猫妈妈在冬天要给邻居的小猫搭建房子,并提供一定的食物,以保障这些小猫可以有温暖的房子、足够的食物。但是,猫先生一次外出时不小心扭伤了脚,无法下地行走。其他学生需扮演猫先生的朋友——狗妈妈、兔大叔、鸭老弟……,它们听说猫先生扭伤了脚,一起到猫先生家看望它。在它们到达猫先生家以后,猫先生很发愁给小猫搭建房子和提供食物的事情。狗妈妈说:要不不帮助小猫了?你现在都受伤了。而狗大叔说:不可以这样,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应该做到。大家商量了一会儿,鸭老弟提出:我们大家一起去帮助小猫搭建房子,至于食物嘛,就大家轮流送,一天一次,轮着来。大家听了以后,不约而同地说:这个主意好。在学生参与这一角色扮演游戏时,不仅能感受到学习情境、游戏形式的趣味性,还能从游戏中有所收获,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2.注重导入环节,融入生活内容
为体现生活化教学的作用,教师需注重导入环节。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常常忽略课堂导入,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未进行课堂导入直接进入正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后续很难保持专注力。总体来看,无论哪一学科、哪种教学内容,课前导入都尤为重要。在良好的课前导入下,学生能快速进入状态,更能保障教学效果。初中生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而通过几分钟的课前导入,可以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但需要注意,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时需根据德育内容来设计导入部分。从生活化教学角度,教师的导入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以抓住他们的眼球。事实上,初中德育的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生活相关,教师在平常需不断挖掘生活素材,将这些作为德育的导入部分,改变学生对德育的态度。一般来说,在导入部分应用生活实例来引入德育内容,此后学生应根据自我认知和生活经验,分析教师所展示的案例,总结其中的德育知识等,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师在导入生活实例后,为学生设置若干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进行思考,使他们发现案例与德育的关联性。
以“网络”主题的德育内容为例,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但网络在给人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能正确利用网络。为达到德育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初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以下案例:小红是一名初二学生,有段时间她觉得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后无异常,但她还是有不适之感,去了多家医院也没有发现病因;后来她妈妈将小红的病情发布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借助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许多专家立即分析,说小红的症状有可能为金属中毒所引起,推荐她进行一次更为细致的检查;在网络的帮助下小红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恢复了健康。另一案例为:王强是一名初一学生,某一周末他去网吧打游戏时结识了很多社会人员,他们怂恿王强和他们一起打游戏赚钱,王强没有抵抗住诱惑,一段时间后因抢劫被抓。当德育课堂上以上述两个案例作为导入部分时,教师需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都在利用网络,但结果却明显不同?在此问题下学生可联系案例细节,与他人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意识到“合理利用网络”的重要性。
3.从生活化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德育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从生活化内容着手,挖掘这些内容中的德育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下理解德育知识,让学生用德育知识来规范其言行举止。但是,教师在选择德育的生活化内容时,应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打造趣味德育课堂。
为了让学生正确看待友谊,能够维持与朋友的良好关系,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一次辩论活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通过组织辩论活动,可以让更多学生在辩论中阐明观点。考虑到德育目标,教师可组织“友谊的边界”这一辩论活动,该内容与学生生活有关。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都对友谊有清晰的认知,通过这一辩论活动,学生可阐述其对于友谊的认识,以及朋友之间的边界感。为顺利开展此次辩论活动,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以下问题:你理想中的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你最不喜欢和哪类人交朋友?你和朋友发生哪些问题后,无法再继续成为朋友?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可理清思路,在辩论时指明观点、阐述论据。随着辩论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逐步理解“朋友”“友谊”。当然,对于这部分德育内容,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但学生在讨论时如遇到错误观点,教师应适度引导。
4.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意义重大。根据相关部门对初中德育的要求,追求生活化教学十分重要。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高、难度大,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融入生活化内容,在基本的教学任务结束后,还需要安排一定的生活化作业,使学生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或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使他们尝试用德育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以“感恩家人”德育内容为例,当教师向学生讲解了基本的德育理论后,在课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使学生将课内外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论认识。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作业就是要为学生布置适合他们的、与德育内容相关的实践类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感受教师所讲解的理论。比如,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一天的生活,如父母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的活动,感受他们的艰辛,主动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学生在回到家以后,要积极与家人沟通,分享自己在学校的有趣经历,或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这种生活化作业,可以让学生不再认为作业是一种负担,而能主动完成,并在完成的过程中体会过程,产生一定的思考。将课后生活实践与课内德育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为清晰地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情感,以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进而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与父母沟通。即使家人之间发生矛盾,也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另外,针对“感恩家人”这一德育内容,教师也需要组织“讲好家风故事”的主题演讲活动,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对家庭的认识,来参与到演讲活动中。每个学生在演讲时,教师都需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故事情节等,评价学生的表现。活动结束后,教师、学生都需要参与到评价中,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每个学生可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5.加强家校合作,巩固德育成效
初中德育中,仅依赖教师的口头讲解或者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德育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促进家校合作,使每个家长都能积极配合教师,来引导学生的思想。也就是说,家长需积极与教师沟通,双方交流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念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师在班级群内布置了德育任务后,家长需认真完成,并将学生的表现反馈给教师。
从家校合作角度,教师需设立家长开放日,使家长进入学校,与孩子一起听教师讲德育课,学习德育知识,感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当家长进入校园后,教师需积极为家长和孩子打造一个趣味课堂,鼓励每个孩子踊跃发言。当然,教师也需要为家长和孩子设计一些趣味性游戏,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到游戏中,加强双方的合作,增进亲子关系。在课堂教学与游戏活动结束后,每个家长都需要发表自身对德育的看法。如个别家长认为现有的德育教学方式较为有效,可以向教师提出,继续保持此方式。或者一些家长对现有德育教学有其他想法,也可以与教师沟通。每个家长都应该走上讲台,分享其对于德育课的看法,或者表达其应该如何与教师配合,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不同家长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分享各自在德育方面的经验,使家长间取长补短,主动配合教师来完成对孩子的德育任务,让孩子在学校、家庭中都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
综上所述,德育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为在当前的条件下提高初中德育水平,教师需贯彻生活化教学观念,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并组织生活化讨论、探究等活动,使学生逐步提升认识水平,改变思想态度。
参考文献:
[1] 刘灵芝《初中德育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探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19期。
[2] 代雪山《以生活化课题设计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效果》,《教书育人》2022年第25期。
[3] 李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2年第34期。
[4] 田碧霞《回归生活,打造活力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浅谈》,《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21期。
(车鹏江,1987年生,男,汉族,陕西宝鸡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