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来柳诒徵研究综述
作者: 唐源
柳诒徵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其在史学理论、教育事业、图书馆事业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先后在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关于柳诒徵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当今社会具有现实价值,文章梳理并总结了近十年关于柳诒徵研究的主要成果。
柳诒徵简介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丹徒人。曾先后在江南高等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他是中国近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奠基人,也是学衡派的中坚力量和史地学派的领袖人物。
柳诒徵著述颇多,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中国教育史》《中国商业史》等著作。其中以《中国文化史》影响最大,完成于1919—1921年间,史学史识兼长,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1927—1937年间,柳诒徵长期担任国学图书馆馆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再任馆长。他主持编纂《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精选宋元善本书影编成《盋山书影》,创办重要学术刊物《国学图书馆年刊》。日军侵入南京前,他设法转运保存了大量古籍善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于复旦大学,1956年病逝于上海。
柳诒徵研究现状
1986年,江苏省镇江市政协举行了柳诒徵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并编辑出版了《柳翼谋先生纪念文集》。20世纪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郑师渠教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学衡派的著作,其中论述了柳诒徵的思想和学术贡献;1990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卞孝萱教授发表相关文章,介绍了柳诒徵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风范。进入21世纪,关于柳诒徵的研究逐渐丰富,并出现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和研究专著。2014年,高伟军的《柳诒徵研究综述》围绕柳诒徵生平的研究、柳诒徵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的研究、柳诒徵与东南学术圈的研究以及柳诒徵与图书馆事业的研究等四个方面,对之前关于柳诒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指出了目前关于柳诒徵研究的不足之处。近年来,关于柳诒徵的研究成果还在不断丰富,文章将从柳诒徵的生平研究、柳诒徵的史学思想研究、柳诒徵图书馆目录学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柳诒徵的生平研究。渠颖的《张謇与柳诒徵》介绍了张謇与柳诒徵之间由初识到共事、再到思想共鸣的关系变化。而张謇与柳诒徵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共同的文化交往圈,更是相互赏识且志同道合,两人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交往推进了教育近代化。李中平的《“前学衡”时期的柳诒徵:1921—1925》,主要考察柳诒徵在1921年至1925年间的活动轨迹,对柳诒徵的生平事略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文章还对柳诒徵的文化观进行了分析,认为柳诒徵并非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并不反对新文化运动,只是反对运动中过度污蔑传统的学术风气,主张“既吸收西方文化,同时亦不忘本民族的立场”。牛力的《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诒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一文考察了柳诒徵在东南大学权力格局中的境遇,认为柳诒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沉浮,是校园权力格局转变的缩影,并体现着大学治理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柳诒徵史学思想的研究。郭奕彤的《柳诒徵的文化观研究》,介绍了柳诒徵文化观的思想来源以及文化观的内容及特点,还与胡适、侯外庐等人的文化观进行了比较,从现代角度对柳诒徵的文化观进行了反思。王振红的《纲纪天人 贯通古今——柳诒徵对中国传统史义的现代阐释》一文对《国史要义·史义篇》的具体内容和论证过程进行了梳理,指出柳诒徵对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具有三大贡献:一是史义说贯通天道与人道,准确概括了中国传统史学大义的核心内容,又深入阐释了它的理论根基;二是以中庸之道精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史学大义的辩证思维与现实模式;三是深入阐释了中国传统史学大义所蕴含的丰富的普适性,为中国传统史学大义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徐国利、徐焜尧的《柳诒徵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原则与方法》一文指出,柳诒徵论述的中国传统治史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治史之必本于德的原则;国史书写的道德评判准则;史识与史德、史法的关系和治史重在求取史识;注重史事普遍联系的史学记载和表述;正确看待考据在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张昭军的《柳诒徵“为史以礼”说的意蕴》一文指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实证性地说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优长在于礼,反驳了中国没有文明和文化的说法;而《国史要义》则系统性地提出中国史学的组织原则在于礼,力斥了中国没有史学理论的观点。李琛琛的《柳诒徵与梁启超“史德”论比较》一文从治史的目的、治史的条件、治史的态度三个方面来比较梁启超与柳诒徵两位史学大家在史德说方面的异同。李绍坤的《学衡派背景下的柳诒徵思想研究》主要论述了学衡派的产生、发展、离散的过程,以及与“国粹派”“东方文化派”“新文化派”和白壁德思想的中西比较,同时还阐明了柳诒徵在文化、史学、儒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并深入反思了柳诒徵思想的社会影响和当代价值。孙旭红的《柳诒徵的〈春秋〉学研究》,介绍了柳诒徵的《春秋》学渊源,并分析柳诒徵的《春秋》经、史观,认为《春秋》三传是史学研究法,同时论述了柳诒徵《春秋》学对其史学思想的影响。郑秋月的《柳诒徵论儒》,论述了柳诒徵的儒学思想,柳诒徵认为:“近世病根在于不奉孔子之教”“孔子之教是教人为人”;柳诒徵还以君臣、父子、夫妇之伦为例阐释“五伦”的实质,认为“五伦”即互助。郝志景的《“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柳诒徵“史学致用”论发微》一文指出,柳诒徵主张“经世致用”,明确反对“为学问而学问”。文章认为“经世致用”与“为学问而学问”之争,层面有二:第一层面易有共识,第二层面则殊难调和。
李孝迁的《印象与真相:柳诒徵史学新论——从新发现<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说起》一文阐明了《史学研究法》的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认为《史学研究法》是目前所知柳诒徵最早专论史学的文章,也是认识其最初史学思想的极佳文本。徐国利的《柳诒徵的儒家人本主义历史演变观述论》一文认为柳诒徵的历史观实质上是儒家人本主义演变观,并以道德为本位。高月宝的《旧学维新——柳诒徵史学的变与不变》一文认为柳诒徵史学呈现出“变”与“不变”相交织的特点:其治史领域随时代需求而“变”,由商业史、教育史、世界史转为文化史、史学思想;其强烈的现实关照、民本思想、人文精神贯穿治史历程中,即民族本位文化史观,此为“不变”。崔士凯的《试论柳诒徵的传统史学观》,从传统史学的内容、传统史学的书写形式、传统治学方法、传统史学价值等方面对柳诒徵的传统史学观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柳诒徵在维护和弘扬传统史学的同时,并不排斥西方史学,而是持开放的态度。任慧峰的《柳诒徵的以礼释史及其现代意义——以〈国史要义〉为中心》,对柳诒徵“史出于礼”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认为柳诒徵揭示了礼中蕴含的现代法律思想、平等精神与有助于延续国统的作用,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创造性转化。王锐的《历史何以彰显道德?——柳诒徵的学术理念与史学实践再认识》一文从道德的重要性、古史中的道德理想等方面分析了柳诒徵的学术理念,柳诒徵认为“历史是可以勾连道德的,关键在于彰显儒家思想的实践性格,使历史能成为记录历代先民实践的载体,使人能够通过读史而与古人产生共鸣,进而改变社会乱象。”闻轩轩、戴建国的《被忽视的首倡者:柳诒徵及其唐宋变革论》一文认为柳诒徵才是近代史学体系规制下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其在1902年编撰完成的《历代史略》对“唐宋变革”问题有着明确揭示,且时间上早于内藤湖南。
柳诒徵图书馆目录学方面的研究。赵元斌、李杨的《柳诒徵的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一文论述了柳诒徵“全民教育”的思想观念,以及图书馆民众教育模式,包括开创住馆读书制度、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创办馆内学术刊物等多个方面。赵元斌、李诗苗的《柳诒徵的读者服务实践》一文阐明了柳诒徵进行读者服务实践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藏书建设,影印古籍和编写目录;实行特种借书;为读者解答疑难困惑;举办展览等,还组织传钞业务,允许住馆读书。李浩的《柳诒徵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价值和影响》,论述了柳诒徵在改革创新、馆藏建设、开放共享、学术研究、爱国爱书、育人用人六个方面的图书馆学思想,认为以满足读者需求的改革精神、以资源为王理念的馆藏建设、以德才兼备为前提的馆长素养、以交流探讨和立言传世为目标的学术研究四个方面对当代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影响。付月的《柳诒徵版本目录学实践研究》一文对柳诒徵的版本目录学实践进行了梳理,分别从柳诒徵主持创办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主持编纂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以及《盋山书影》等著作中,对其版本目录学思想以及理论实践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肯定。
柳诒徵研究的总结
近十年关于柳诒徵的相关研究,有进步的一面。首先,对于柳诒徵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研究者都认为柳诒徵为近代中国的史学大家,对于柳诒徵的传统史学观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其次,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对于柳诒徵的相关研究涉及其生平、史学思想、图书馆事业以及目录学等多个方面。另外,对于柳诒徵著作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书,也有文章开始关注柳诒徵的伦理观。但关于柳诒徵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如对于柳诒徵生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衡时期”,对于其他时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此外,柳诒徵在方志学方面也有比较丰富的成就,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柳诒徵在商业史、东亚史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较少。总之,对于柳诒徵先生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