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新政对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作者: 刘桢屹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将“兴学育才”提到了首要位置,四川当局对新政积极响应,四川民族资产阶级、士绅也积极推动。四川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表现突出,新式教育得到了繁荣发展,对四川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以清末新政为背景,阐述了四川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情况,并探讨了清末新政对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是四川近代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四川当局积极响应,克服重重困难,为实施近代教育改革积极准备。因此四川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表现突出,对四川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川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情况
改革学制,学习新式教育内容。1903年,清廷下令重新厘定学制,张百熙特邀张之洞仿照日本的学制,再参照“壬寅学制”,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该学制划分为三个阶段,涵盖七个等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儿童自七岁起入学,首先进入为期四年的蒙养院,随后接受五年的初等小学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其中设立中学一级,学制为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包括三个等级:大学预备科或高等学堂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以及通儒院五年,总计十一至十二年。自“癸卯学制”公布后,鉴于普遍认为学制过长,学部采纳了多方面意见,进而制定并发布了《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等一系列修正性章程。同时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变革。新式学堂建立后,除了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之外,还引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开设教育、心理、地理、外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体操等学科,同时注重实业教育,引进电学、矿物学等学科。
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的推广是四川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03年四川省正式启动了新式学堂的建设。随后,学堂数量逐年递增,1907年四川省共有学校7775所,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直隶省,学生数量高达24万多人,位列全国第一。至1910年达到顶峰,该年度四川省共设有学堂11387所,吸引了共计441730名学生就读。
四川省在内外合力的推动下,近代教育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近代教育发展十分迅速,截至1911年,四川的140多个州县,均设立了学堂。191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视察四川省学务报告时不禁称:“四川省自清提学使成立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清末新政对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推行,得到了四川省的积极响应,对四川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川省通过教育改革,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开办新式教育,在冲击传统教育的同时,也使四川的教育风气焕然一新,有力地推动了四川教育近代化。
西方科技文化对四川传统教育的冲击。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科技文化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清政府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际不得不主动学习西方,实施新政,而新政的教育改革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四川省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推动教育近代化,对四川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对四川传统教育内容的冲击。新政以来,四川传统教育内容开始变革。传统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讲究义理,以科举取士为目的。新政教育改革推行以后,注重教材的编写,引进大量西方教育内容,从当时颁布的书单来看,国学类书籍仅有9种,西学类书籍则多达72种。新政后的课程设置上,大量开设西方科学知识类课程,严重冲击了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传统教育,尤其在科举制被废除后,中国传统教育无法再为科举服务,也满足不了政府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主要以“师授学承”的注入式灌输为主,方法较为单一,而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教学方法也受到影响,引进西方新式教学方法,如班级授课、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渐多样化。因此,中国传统教育在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下趋向衰落。
第二,对四川传统教育制度的冲击。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四川教育改革更多的是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冲击,最主要的表现便是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自隋唐始,至清朝时已延续一千多年,是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公平。但随着时代发展,在清末其已经不能适应政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了,反而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清末新政开始后,要求废除科举的呼声越来越多。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全国被废除,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猛烈冲击的结果,传统教育文化在四川乃至中国越发衰败,这为四川推行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推动四川教育近代化。
总而言之,不破不立。传统教育在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下,日益衰落,为四川乃至中国开启教育近代化创造了条件,由此推动四川近代教育的改革,从而推动四川教育近代化,进而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
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四川省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取得了突出成果,使四川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方面推动四川教育近代化,对四川产生深远影响。
在推动四川教育制度近代化方面,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参照西方尤其是日本建立一系列章程,依法办学治校,推动四川教育制度法制化,这是教育制度近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的“学堂章程”系列,经清政府批准发布,涵盖了《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以及《蒙学堂章程》等。尽管这些章程未能付诸实践,却为学校管理法制化和办学法治化奠定了基石。1904年,张百熙与张之洞共同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学堂在不同层级对于入学年龄、学制年限以及招生对象的明确规定,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川教育制度近代化的另一表现为清末新政改革后教育管理的系统化。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管理体系的核心特征,科举考试的管理,揭示了一个事实:中国古典教育管理体系缺乏一个专门负责教育事务的机构。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学官,它们的职能都只是作为其他机构的补充部分而存在。国子监属于礼部,学官也是由政府官员兼任,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管理中,教育没有独立的管理部门,缺乏系统的管理机构,依附于其他行政机构而存在。1905年12月清政府下令成立学部,总管全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与六部并列,不再是任何行政机构的附属单位。教育的地位由此得到提高,推动了中国教育行政近代化。随后,各省相继建立了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与设立提学使司,用以统筹地方学务和整合新式教育的管理。四川省成立了川省学务处,专责监管该省的教育事务;同时,各府州县设立了劝学所,作为基层教育行政机关,以推进教育改革、普及新式学堂和教育。这标志着从中央到地方,一个层级分明的三级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它打破了教育职权不明确、职能范围局限的传统模式,标志着中国教育管理向近代化转变。
在推动四川教育内容近代化方面,新学制的推行标志着清末新政对传统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传统的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中心,教材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课程上也不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全面性。新政的教育改革,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教育内容,但更多的是引进西方的教学内容,学习西方的先进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方面,1901年,张百熙奏称:“译书局非徒翻译一切书籍,又须翻译一切课本。今学堂即须考究西政、西艺,自应翻译此类课本。”即主要以翻译西方教材为主,丰富了教材的多样性,有利于四川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全面化发展,这也是中国近代政府组织编辑教材的开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广泛地融入了西方科学、政治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开设教育、心理、地理、外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体操等新式课程。通过实用、专业课程的开设,我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实业与技术的重要性,不再只讲经学,空谈义理,这对四川教育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上,学习西方班级授课制,这一制度沿用至今,有力地推动了四川教育近代化。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强有力地推动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四川省的教育从制度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文化受到了冲击,从而推动了近代化教育的发展,传播了近代化的思想,顺应了四川省想要革除旧习、推动发展的潮流,使四川的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由点及面,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延伸到整个中国,可以认为,清末新政期间的教育改革充当了中国教育制度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的加速器,激发了众多近代化教育要素的涌现,并推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演变。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