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发现中的古代龙形象
作者: 周蕾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龙作为一种充满深厚文化底蕴并带有独特象征意义的传统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古代龙形象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并成为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以考古发现中的古代龙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为出发点,深度分析龙形象在其发展历程中所蕴含的丰富象征意义、多文化的交融以及龙形象所隐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龙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龙的形象从最初的抽象混沌状态转变为清晰的拟态形象,其形态也从简单、幼稚的单一形态发展到复杂、充满活力的复合形态。龙形装饰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其诞生到完善经历多个历史阶段,并在各个时期展现出各种独特的造型风格。
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
在辽宁省阜新地区挖掘出的“查海文化”和“先红山文化”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两块陶器碎片,分别描述龙的“躯体”和“尾部”,这表明当时的龙形象已经具有“蛇形”的特征。山东邹县大刘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一件青铜人头像,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蛇头”图像。在辽宁丹东后洼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一件距今数千年的石雕龙蛇。该文物的蛇身呈现弯曲形态,头部张开并呈现高昂之态,整体造型生动逼真。河北磁县东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的带有兽面纹的青铜兽面盆,造型别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里,“鸟龙”纹彩陶盆的发现(如图1所示)奠定“古龙”起源。陕西宝鸡凤翔县韩城古城发掘的西周墓葬中所见的龙图像则显示出其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形态,并与中原地区的龙有很大差别。基于这些信息,可以推测,在遥远的古代,龙被广大的中华史前祖先视为吉祥之物,并且都有自己独到的装饰特色。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图腾观念逐渐淡化,龙演变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尽管如此,龙的形象在这一时期依然保持着其原始的形态。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龙的象征意义经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象征人畜合一的兽形形象到后来象征天地自然的神圣化形象,再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格化动物符号。远古先民把龙当作部落的图腾,并创作了大量以龙为主题的造型艺术作品。在陕西北首岭发掘出的仰韶文化彩陶中,不仅有人首蛇身壶盖,还有各种陶器皿上的龙形图案,这些都充分展示其在艺术装饰领域所具有的独到审美价值。另外,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被视为一种祥瑞之物,既可以作为神的化身出现在神话传说中,又可以成为神与人沟通联系的媒介。如东周时期陶器中的龙造型及纹饰,反映当时人们对“龙”这一动物图腾的崇拜与敬仰。根据历史文献的描述,人类的祖先伏羲拥有“龙的形态”“蛇的身体”和“鳞片的身体”。这表明,早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动物图腾的崇拜。
进入商周时期,龙的造型在继承夏墟时代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增添角和足的元素,同时他特征保持与半坡型和夏墟型龙形象的紧密联系。此时期的龙不仅在形态上有所发展,更在文化意义上承载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商后期到西周时期,龙成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图腾符号,被用来作为象征权力的符码,其形象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成为权力和威严的象征。此时期的龙形象包括夔龙、隐龙、蟠龙以及虫龙等多种类型,它们或威猛或神秘,或灵动或优雅,各具特色。其中,以龙身上带有兽面纹或兽首形纹样而著称,也有将其变形后出现的各种动物造型,如龙与凤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龙的形态变化分为几个主要类别:从商代初期到西周初期,爬行动物的形态变得受欢迎,其在铜器上蜿蜒盘旋,展现出一种原始而神秘的力量。鱼形或蛇形龙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铜器上,其特征是头部较短而宽,尾部较长并呈蛇尾状,仿佛在水中游弋,灵动自如。双体龙的设计以正面的龙头为中心,身体向两侧展开,这种设计在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得到广泛传播,它们仿佛是守护神一般,守护着人间的安宁与和谐。单头龙形象,以头部呈弧形或半圆形而构成的身体形态居多,常见的有“人”字形、鱼形及鸟形器身的造型。这个形象是一个卷曲的龙,其身体是卷曲状的,其中一种是龙头的正面居中,身体环绕着,形成一个圆形,通常装饰在盘的中心,这种形象出现在商代末期和周代初期,仿佛是宇宙的缩影,蕴含着无穷的奥秘。蛇形龙形象,主要出现于商周时期,多为头部呈蛇形状的动物造型,它们在铜器上蜿蜒,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神话故事。交龙形象描绘多龙缠绕,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它们在铜器上相互缠绕,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舞蹈,展现出一种和谐与力量的结合。这些都表明古人对龙的认识逐渐由单纯崇拜转变为以礼制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领域。商周时期的龙纹饰以夸张和多变著称,侧面对称布局赋予形象庄重威严。构图由线条组成,表达特定思想情感。地纹常作为背景,直线在云雷纹和回纹中有所体现,展现出一种秩序与和谐。
西周至战国中期,青铜器上龙形图案丰富,如礼器、兵器和生活用具。高浮雕技巧突出龙形态,层次分明,纹样多样以增强效果。图案设计通常基于中心线的四等分或二等分,并围绕这一中心线形成对称的独立图案。在这一时期,龙的形象是由原始图腾崇拜逐渐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孕育出一种神秘、庄重且持久的风格,被认为是商代奴隶主“君权神授”思想的象征。龙的形象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更在文化上成为一种永恒的符号,承载着古人对宇宙、自然和权力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
春秋时期,青铜器由单一的祭祀用途转变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生产工具。春秋早期,以龙为主题的图案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并广泛流行。春秋中期,这种风格发生变化,龙的图腾意义逐渐减弱,而作为日常装饰的龙形象,其原有的凶猛形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吉祥寓意的强化和丰富。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中出现大量的龙形纹样,其中以商代早期的最为典型。龙的形象呈现出完整的四肢和爪子,这使得其形象更为真实,为未来的龙造型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龙崇拜的心理倾向与审美情趣。
在战国时期,随着神仙信仰的广泛传播,龙的神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龙不仅被视为水神,还超越以往的形象,成为能够穿梭于生死之间、引领人们升入天堂的吉祥生物。在帛画作品中,龙常被描绘为帮助墓主升天的工具,学术界熟知的案例包括出土于湖南长沙的战国楚墓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如下页图2所示)。到秦汉时代,龙装饰画的艺术风格已展现出深沉而雄壮、气势如虹的特点。以河南省出土的画像砖《东王公乘龙图》为研究对象,该图生动地刻画东王公驾驭龙腾云驾雾的壮观场面,龙首高扬,蛇形身躯蜿蜒曲折,充满活力。
隋唐时期的龙形象介于蛇兽之间,四肢强健,特征形态饱满,既现实又充满精神力量。龙形态多变,体型丰满,交配时后腿缠绕,形成三个爪子。龙象征帝王贵族,代表至高权力和尊贵地位,成为皇权的标志,象征辉煌和财富。龙形象作为文化符号,具有社会凝聚力和感召力,反映民族审美和情感。扬州出土的唐代云龙镜融合龙与云纹,龙头高翘、须飘逸、身健硕、姿态动感、四肢伸展、爪尖锐,四周祥云环绕。
宋代到明清时期
宋代,龙的形象由最初简单单纯的装饰纹样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图案样式,并与佛教造像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其纹饰艺术经历显著的演变,由简单走向复杂,呈现出一种多变且丰富的艺术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外形逐步稳定下来,为古代的龙形象提供了写实艺术的基调。龙纹与凤鸟纹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纹样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龙的身体逐渐变得更加修长,自由地展示其纤细的美丽,同时在其灵活的动作中也流露出一种清新的审美品位。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旧址中,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完好的九龙壁,其上的龙浮雕形态各异,更蕴含着神韵,完美地展现了明代龙形象装饰艺术风格。
明朝时期,龙的形象种类繁多。明代帝王对各种龙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根据龙的形象可以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龙形象名称。在古代的神话故事里,有角的龙通常被称为虫龙或幼龙,没有角的龙则被称为编龙或小龙,有翼的龙被称为应龙,一只脚的龙被称为夔龙,一头双身的龙被称为肥遗龙,一身两首的龙被称为蜻龙,祥云环绕的龙被称为云龙,喜欢盘成团的龙则被称为团龙。头部向上和尾部向下的龙被称为升龙,而尾部向上和头部向下的龙则被称为降龙。清代,龙形象艺术承袭历代艺术传统,并在丝织品及陶瓷器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皇帝龙袍”服饰文化现象(如图3所示)。其展示出一种结构有序、高雅、持久并带有高贵审美的装饰风格。其造型丰富多样,有单体龙和群居龙之分。从纹样构成来看,清代龙形象可分为满式与汉式两大类别,其中满式龙形象尤具代表性。满式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满地纹、串枝纹、散点纹、几何纹以及适形构图等技艺上。在纹饰方面,以动物纹样为主导,同时融入人物与植物纹样。
龙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象,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元文化,这使得龙的形态展现出强烈的吸引力。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龙形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于各种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作者单位: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