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浚县非遗“泥咕咕”的活态传承
作者: 武婧 杨尚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大众生活,是活化的文化载体,非遗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让非遗独特的表达特性与文化内涵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生命力。
研究背景与意义
浚县地处河南北部鹤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临近仰韶文化中心地区。这里曾是黄河古道,拥有丰富的黄胶泥资源。浚县杨玘屯用此制作了一种泥塑玩具,总称为泥咕咕,因其身体上的孔洞可吹出“咕咕”的哨音而得名。杨玘屯每年春节会举办大型庙会和社火活动,泥咕咕作为一种具有祈福意义的玩具会在庙会期间售卖。
泥咕咕的造型呈团块状,大致可分为四类:飞禽类、动物类、传统人物类和民俗风情类。其制作流程包括捏制泥坯、烧制、着色、晾晒等。其中,着色是泥咕咕制作工艺中最精彩的部分,“三分捏,七分画”,泥咕咕通常以黑色为底色,白、红、黄、青色为点缀,周身装饰以花草纹、动物纹等。历代浚县手艺人把泥咕咕的制作技艺和配色方法通过儿歌口诀代代相传,其中蕴含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实现我国人民文化自觉与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维系国家统一、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动力。2006年,浚县泥塑(泥咕咕)被正式认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浚县泥咕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得到127篇文献,从2006年至2024年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有4篇文章主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泥咕咕造型古朴生动,配色艳丽活泼,反映了浚县地方审美特色与民俗文化内涵,对浚县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抓住新时代机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活态传承与发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将泥咕咕产品和其制作工艺进行数字化存储和再现,能够助力非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泥咕咕进行数字化传播,能够让其适应现今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推动其在新时代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承共同发展。
浚县泥咕咕数字化发展现状
泥咕咕的制作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20世纪80年代,浚县杨玘屯有480户居民从事泥咕咕的生产和销售,截至2022年,减少至约280家,大多数工艺简陋,捏制粗糙,呈散点式分布。随着工业化技术的发展,浚县开始出现公司型生产企业,手工泥塑逐渐被工业生产所取代,手工艺人数量严重下降。数据显示,浚县手艺人多为60岁以上老人,他们的后代继续从事该行业的较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短短20年间,网络购物、电脑办公、社交媒体娱乐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我们的生活正逐渐被数字化,数字世界已经慢慢成为现实的中心。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依托数字化进行,如高质量视频与音频捕捉技术、三维重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在记录与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完整储存,降低了部分非遗的失传风险。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和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非遗数字化的重心也开始从数字化记录和呈现转变为以传播为目的的数字化创作。非遗数字化的载体从资源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机构平台转向大众社交、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因此,实现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必须重视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从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传播两方面共同入手。
在2024年的研究中,朱宣宣利用AR技术对浚县泥咕咕进行了数字化展示的创新研究。通过结合Cinema 4D和Unity软件,他成功构建了泥咕咕的3D立体模型,并运用AR技术实现了模型的360度增强现实交互式数字化展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新视角。同年,胡正琳设计了一款基于用户体验的泥咕咕非遗手工艺类App——咕语。该App通过静态的文化内容介绍和动态的制作工艺体验,来增强用户使用时的互动性,提高用户体验感,以更好地达到宣传非遗文化的目的。
泥咕咕数字化发展困境
泥咕咕是浚县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但是,在科技水平迅速发展,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它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就产品本身而言,大多数泥咕咕风格单一,样式守旧,工艺粗糙,与现代文明社会脱轨。纯手工制作的泥咕咕生产效率低,收益不佳,手工艺人难以靠单纯售卖产品来维持生计,因此较少有年轻人愿意继续从事该行业。另一方面,就整个产业和市场而言,一些新兴的泥咕咕生产企业为迎合市场,把大众喜爱的现代卡通形象制作成泥咕咕批量生产售卖,其产品与普通大众市场上的玩具无异,缺少了泥咕咕自身的民间技艺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不利于产品在市场上的长期发展。
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社会中,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寻求更多机会,这一趋势对传统村落和手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浚县杨玘屯也面临着年轻劳动力流失和“空心化”问题,泥咕咕等传统手工技艺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同时,泥咕咕生产与销售地主要集中在杨玘屯。作为县级政府,浚县的财政能力相对较弱,对泥咕咕的扶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除杨玘屯外,其余地区较少售卖,缺少专业化的传播展示空间,没有给泥咕咕的传承和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当地年轻人对泥咕咕的了解和认同感不足。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传承和弘扬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乡村美誉度和软实力、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泥咕咕是杨玘屯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曾经单纯以庙会销售为主的商业模式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该村需要结合数字技术,为泥咕咕的生产和销售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数字化背景下活态化路径
数字化存储与传承。泥咕咕数字化是指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手段,全方位记录泥咕咕的背景起源、发展历史、创作类型、流程工艺等,捕捉自身文化的“生存”和“活态”内容,搭建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与资源汇聚、管理与服务融合、在场与在线联动、线上与线下互通”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新模式。同时,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等,对当地重要的泥咕咕手艺人及传承人进行仔细的梳理和记录,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技艺特色与生存现状,并对他们持续关注,定期更新数据,鼓励他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数字化传承的创造性实践。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更多的是把现实中的博物馆搬到数字世界,这种展示方式只是历史的再现,并不能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需要更加“活态”,对泥咕咕制作流程与工艺特色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分类研究,借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进行过程性、动态性、互动性展示,运用共同设计理念,让大众参与到泥咕咕的制作体验中。同时,整合数字化资源,提取泥咕咕艺术风格和特色,打造创新性数字IP形象,用寓教于乐、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引起大众兴趣,提高大众参与度,为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活态化打造文化空间。
跨界融合与创新多元发展。多元化开发创新型泥咕咕非遗文化共享路径,创新市场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参与跨界融合。人工智能(AI)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形式和技术。通过赋能科技,将人工智能与泥咕咕文化相结合,产教融合,打造泥咕咕线上课程;开展泥咕咕进社区,泥咕咕进校园活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政策,让泥咕咕与当地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相结合,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同时实现泥咕咕非遗文化多元化发展。
优化数字化传播途径。借助大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受众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传播。注重传播过程中的情感性和用户体验感,用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情景化的传播内容引起大众的共鸣。
浚县泥咕咕扎根于大众生活,是活化的文化载体。将非遗与数字技术结合,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浚县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与活态传承,让以泥咕咕为代表的非遗独特的表达特性与文化内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对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1.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河南乐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