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非遗的数字化传播

作者: 梁佳

玉林市非遗的数字化传播 0

玉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涵盖手工艺、艺术、文学、民俗等板块,辉煌灿烂的非遗详实地记录了当地人文、民族、自然、经济、社会的发展。玉林非遗体现的价值意蕴丰富、特点突出,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玉林市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实状况、困境和原因,提出了数字化传播路径,旨在为玉林市非遗数字化传播提供借鉴。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中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如今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传播和口耳相传,因此要抓住数字化机会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林市非遗的价值意蕴与特点

非遗体现互相亲近的情感价值。玉林各民族交错居住、通婚,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非遗成为情感交流的关键载体。就拿玉林茶泡来说,它充分彰显了地方各族人民情感亲近的事实。在婚俗里,茶泡扮演着重要角色,供结婚时招待贵宾,清代玉林富户嫁女会用其制成“新人茶”敬亲戚,“迎亲”“回门”时还会相互馈赠精致茶泡,这一来一往间,满含着情谊,让不同民族间的情感更为亲近,共同构筑起了大家的共有精神家园。再看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的非遗创作,还有伏波将军故事,前者承载着历史与民间的情感记忆,后者生动刻画英雄形象,反映出玉林人民面对恶霸、强权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都深深扎根于民族情感中。总之,非遗所蕴含的情感价值意义非凡,它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让人们在情感上紧密相连,成为民族情感交流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非遗体现兼容并蓄的文化价值。非遗在各民族的生活中彼此互动,生产中相互吸纳,文化上相互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在玉林的发展历程中,杨贵妃、绿珠女传说,八音玉林、跳玻璃民俗以及寒山诞祈福活动等,展现出多元文化共同体特色。尤其是村民祭祀祈福,其寒山祈福习俗历经千年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符号,“寒山应雨”胜迹更是从宋代起就被诸多文人记载,如明代玉林知州邝元乐的绝句《寒山应雨》、清代朱佩莲诗《过寒山》、史棠撰文《旱祷寒山应雨记》等,足见其影响深远,彰显了非遗承载的文化力量对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的强大推动作用。

非遗体现相互依存的经济价值。各民族的非遗传承过程渗透了经济发展关系,民族之间的经济互动依存深刻。玉林芒编技艺传承中,当地汉族改良创新编织技术,壮族把控原材料采集初加工,从周边乡村的原料采集地,到城镇中的集中加工工坊,再到远销国内外,他们围绕芒编贸易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芒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原材料供应、加工制作、销售运输等一整套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各民族共同推动芒编技艺的传承与芒编产业的持续繁荣。此外,喃嘟管群奏成为博白文旅展示亮点,龙珠湖借民间故事《龙岩由来》发展文旅产业。可见,非遗不仅自身得以传承,更融入经济发展,让各民族在经济互动依存中携手共进。

玉林市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意义

玉林市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可行性。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来看,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此外,物联网终端增长推动“万物互联”,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并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受众获得非遗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快速。

玉林市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必须性。首先,当下是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时代,人们接受、传播、消费、体验文化的方式因新技术而改变,非遗也应向数字化、移动化、体验化方向发展;其次,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偏高,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一些民间绝活濒临消亡;再次,受众对非遗的个性化需求增强,非常注重个性化、科技感、场景化的非遗消费体验。

玉林市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能动性。非遗数字化传播有利于树立玉林形象,创建玉林非遗品牌,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传承。玉林非遗藤编商家黄连将登上央视专题纪录片,瞬间引起商家朋友们的关注与传播。2023年玉林市艺术节活动中“十字街”市集及周边商铺带动商品交易、住宿餐饮、商超购物、交通、娱乐消费等销售收入5.37亿元。

玉林市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实状况

主要做法及成效。立制建章,让非遗保护走实。一是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玉林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制定《玉林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政策指导非遗传承发展。二是开展系统化研究,出版了《玉林文化大典》(系列丛书)、《玉林市文化遗产》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著。三是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通过图文、纪录片等形式对29个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数据采集,建立非遗数据库。截至目前共收集了10个门类、8300多个项目资料。

培育人才,让非遗传承强盛。一是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把具有地域特色与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非遗项目纳入校园,把非遗大师请进课堂,把非遗技艺纳入课程,拍摄非遗系列视频,从而为传承与创新非遗奠定基础。如玉州区万秀小学创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校本课程教材《非遗之乐动茶泡》,兴业县城南小学将剪纸和鹩剧纳入校本特色课程;二是成立非遗保护专家库,创新非遗项目并注重人才培养,发动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抓好后备人才“拜师”“结对子”等梯队建设,培养非遗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设计、生产制作、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人才,不断壮大非遗人才队伍。

传承创新,让非遗名片闪亮。玉林市采用“非遗+N”模式发掘非遗文化IP,将非遗与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相结合,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容县推进“非遗+美食”模式,大力推广自治区级非遗“沙田柚皮酿”,线上销售十分火爆;博白县推进“非遗+乡村振兴”,加快推进编织工艺品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大众化”传承、产业化保护,推动藤编这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远销海外,力争实现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北流市以“非遗+旅游”打造文旅新业态。

多方推广,让非遗氛围浓厚。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播,只有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才能吸引更多受众关注非遗文化。建立玉林文化遗产网站,开设“美在玉林·非遗魅力”栏目;推出以“绿珠女传奇”“八桂先驱朱锡昂”为代表的“玉林有戏”,以玉林铜錾刻、玉林羽毛画为代表的“玉林有礼”,以玉林牛腩粉、玉林牛巴为代表的“玉林美味”(如图1所示),以北流沉香、玉林正骨水为代表的“玉林养生”等非遗短视频;利用“寒山诞”“壮族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传统节日,举办非遗主题宣传展演活动。

困境及原因分析。数字化传播模式研究滞后,指导性不足。目前,国家、自治区及市一级虽已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未形成良好工作局面,缺乏传承保护统筹机制。玉林市多数县(市、区)研究数字化传播的力量弱,又无统筹指导,致使“非遗”传承工作进展缓慢。

数字化传播媒介单一,有效性不高。数字媒介为非遗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理念、技术和手段,但玉林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运用这些传播媒介,大大降低了非遗传播效果。例如,玉林八音、采茶舞等多数只是通过视频的方式传播,鲜有转化为其他数字化方式展开宣传。

数字化传播受众存在差异,针对性不强。非遗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跨地域、跨民族、跨年龄阶层的特点。此外,受众群体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渴望个性化的信息享受,当前玉林非遗传播的针对性有所不足。

玉林市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

做好非遗资源采集是前提。规范非遗数字化采集。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非遗起源、内容、传承形式以及特定标识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制定录入、储存、检索、访问、共享规则对各类非遗进行规范化建模,充分确保数据真实性。

加大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对羽毛画、铜錾刻等类型的非遗采用数字化复原、4D影像记录等手段增强现实再现。争取引进3D打印铜錾刻、虚拟寒山诞现场等技术构建非遗文化空间。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完成虚拟曲艺展示,充分传承八音、鹩剧等非遗特色。

主动链接中华文化数据库。目前,各地区、各民族的非遗数据还存在一定的弱关联情况,非遗的跨平台、跨系统利用率低。因此我们要将玉林的采集数据链接入中华文化数据库,结合全国各地的非遗数据图谱,整合成系统化的素材数据库,提高自身非遗资源的完整性。

非遗与数字化结合是基础。利用数字媒体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特点,通过构建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在内的三维模型数据库再现非遗场景,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比如,虚拟展示玉林漆器制作技艺、青砖青瓦烧制技艺(容县青砖青瓦烧制技艺)。

创新展示形态内容。运用影视载体,将钱鞭舞蹈、音乐、鹩剧技艺等非遗与传统服饰、道具、场景的设置结合起来,提升影视等作品的表达力。比如,各大电视台着眼工艺细节,创作和推出了“奇妙游”系列综艺、4K全景声粤剧《白蛇传情》、茶百戏,酱菜制作、香云纱等制作技艺,这凸显了数字化传播的创新形式。

运用先进数字技术是关键支撑。基于网络网站。互联网具有交互优势,能够实时传播非遗内容和信息,因此要增强对非遗网站的管理,比如定期维护,及时更新内容供受众在线浏览、下载。创建如“玉林市传统村落网”等类型的网站。

基于智能设备。搭建非遗网络数字平台,开发非遗APP、客户端等手机应用程序,融入更多互动体验。比如,效仿故宫博物院开发能够浏览馆内收藏文物的小程序,开发如VR云游高山村古民居壁画这一类型的应用程序。

基于数字化传播平台媒介。在博物馆增加3D、全息投影、VR互动设备,借助互联网设备推动信息传输和共享,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例如,在王力博物馆设置与大师王力进行对话体验的智能设备。

多个主体密切配合助力是保证。宏观调控促进非遗保护平衡发展。政府及社会层面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给予更多保护和关注。提供政策性保障和资金支持,开拓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的空间,对于经济和技术条件较差的地区提供非遗产业化发展支持。

非遗传承人提升数字素养。数字素养包括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信息通信技术和媒介素养。非遗人对非遗符号、元素、特征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编辑转化,有利于打通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内容、非遗传播渠道之间的连接通道,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带来的变化和要求。

重视借力民间力量。实施非遗全媒体传播计划,鼓励互联网和新媒体、网络人创作出多元风格、具有传统元素的非遗作品,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非遗魅力。例如,联合本地自媒体人与戏曲艺术家、八音、采茶戏传承人对传统曲目进行数字化建档,充分激活传统音乐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玉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