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文化遗存

作者: 贾利芳 卞丛茹

乡村旅游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文化遗存 0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的根,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徽州传统村落的灵魂。文章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对徽州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建筑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进行分析,探索乡村旅游开发对徽州传统村落文化的影响,并创新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模式,以促进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徽州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连接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桥梁。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兴发展要素、新兴发展动能,是推动传统村落转型升级,挖掘传统村落发展创新潜力、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延续传统村落生命活力的重要手段。绩溪市龙川村作为徽州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与徽州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文化传承及乡村振兴发展的载体,借助乡村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田园体验、民俗文化活动等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徽州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独具地域特色的选址与格局,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和谐的人地观念,其拥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发、扎根与繁育的沃土。徽州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皖南地区,文化遗存丰富,是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徽州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和徽商文化孕育了徽州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徽州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既体现为各种物质文化遗存,又包含徽州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所依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川村文化遗存现状与问题

龙川村坐落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的一个小盆地里,地形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村落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龙川溪绕村东流,汇入登源河,形成村落水口。龙川村南北两头尖窄、中间圆阔的“船形村”格局,犹如龙舟出海,堪称风水宝地。龙川村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胡姓家族聚居于此,自明代中叶以来,人文荟萃涌现出,“奕世两尚书,一门三进士”传为佳话。村内现保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和徽商胡炳衡故居。

传统街巷建筑遗存。龙川水街及沿街两边的文物古迹,地方特色浓郁,人文价值极高。沿街分布有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胡炳衡故居、进士巷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49处。龙川水街之所以数百年保存完好,是因为该村自明代以来就建立了相应的水街保护措施。

胡氏宗祠。龙川胡氏宗祠的设计独具匠心,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建筑,构成了“隽永”自然与人文的最佳统一。其平面布局合理而又独特,它将宗祠的各部分与龙川河结合在一起,展示出传统徽派建筑驾驭空间的非凡技能;立面既具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征,又有自身的技艺展现,让人百看不厌,是徽派祠堂建筑中的优秀代表;梁架结构比例合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装饰艺术炉火纯青,建筑上的雕刻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涵丰富,技艺精湛,堪称传统徽派雕刻艺术中的极品。胡氏宗祠是龙川村重要的人文景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奕世尚书坊。奕世尚书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历经数百年风雨,牌楼曾多次修缮,至今仍保持原有风貌,为徽派石雕的典型代表。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牌楼采用仿木结构,主体由四根立柱、四根定盘枋和七根额枋组成,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奕世尚书坊的修建极为考究,不仅融合了徽州地区特有的装饰风格,还运用多种精巧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智慧。“奕世”语出《国语·周语上》:“奕世载德,不忝前人。”意思是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传德传功名,光宗耀祖,不辱前人。该坊是为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奕世尚书坊的建立,不仅是龙川胡氏对自身辉煌过往的永久纪念,也反映了传统徽州士族希望以此为榜样,勉励后人的美好希冀。

徽商胡炳衡故居。明清时期绩溪的徽商盛极一时,以至于当时有俗语“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徽商胡炳衡故居坐北朝南,硬山屋顶,砖木结构,前厅后室,四围封砌马头墙建筑法式。室内有撑拱等木构件雕饰。徽商胡炳衡故居是典型的徽派住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绩溪龙川村传承千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胡氏宗祠文化包含建筑文化、宗祠祭祀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建筑文化体现为徽派建筑的主体结构和内部装饰,尤其是胡氏宗祠内的徽雕,被誉为“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此外,善会、龙舞、手龙舞、安苗节等各种民俗活动以及澄心堂制纸、徽墨制作、徽绣、徽雕等传统手工艺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绩溪龙川村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现象明显。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被肢解、异化,逐渐朝着雷同化、同质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片面强调旅游开发建设而忽略地域文化,形成“千村一面”的现象。徽州传统村落特色多由名人故居、石牌坊、祠堂等要素体现,绩溪龙川村与其他徽州古村落具有同构性,无法凸显自身的地域特色。这种同质化的现象不仅会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还会影响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龙川村整体保护与发展较为协调,但在文化氛围展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村内虽然建有胡氏宗祠、丁氏祠堂等文化场所,但缺少与之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致使人们无法更深层次地体会村落的宗祠精神与文化内涵,这不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文物保护力度不足。龙川村分布着很多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如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胡炳衡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比较完好,但一些不知名历史建筑的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古建筑的本体年久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老化现象,内部的居民生活环境也欠佳,需要进一步加强修缮和保护,但在改造过程中,盲目模仿其他建筑,无法真正体现徽派建筑古朴的特点,缺乏历史和文化底蕴。另外,文化体制不完善,只注重对环境进行改造,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例如,对于龙川村宗族祠堂、乡贤馆、造纸坊等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场所,缺乏有效的展示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存在缺位现象,致使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旅游体验感欠佳。龙川村历史文化资源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在乡村旅游背景下,龙川村在传统村落风貌的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村落建筑保存不完整,仅有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胡炳衡故居等代表性建筑,其余明清建筑大多保存不完整。而龙川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传统村落建筑遗存、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同时,景区商业不成体系且出现同质化、跟风模仿现象,缺少地域文化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此外,景区管理制度不完善,旅游线路单一、旅游体验感欠佳、门票价格不合理、交通不够便利、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也制约了龙川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村落融合,保护山水格局。绩溪龙川村依山傍水,以“船形村”著称,其格局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模式,东有龙须峰,西临凤头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有登源河蜿蜒而来,堪称风水宝地。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胡氏族人,保佑龙川村文风兴盛,人才辈出。

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延续龙川村的山水格局,将传统村落风貌与山川、田园、河流结合,突出龙川村整体格局,呈现皖南古村落营建智慧。

地域融合,保护传统建筑。传统村落保护遵循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考虑自然环境和传统村落的融合,并对一些历史建筑进行适度恢复与修复,同时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再现传统村落历史风貌。

重点文物与历史建筑保护。采用数字化手段,对龙川村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图样分级评定。对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构筑物,以及对村落风貌特征形成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物进行普查、认定。历史建筑保护应当对原有的空间特征、建筑形态、传统材料、传统工艺等进行保护,对外观特征进行维护和修缮,遵循能保则保的原则,尤其要对细部构件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装饰物进行保护。原则上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传统建筑风貌及其历史价值。

历史街巷与环境要素保护。分级保护历史街巷,对龙川水街、进士巷、古官道、龙川驿道、祠堂巷、大宗堂巷、上村巷等历史街巷进行重点保护;对沿街商业店铺进行统一管理,保护传统村落街巷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保护历史街巷的结构、走向和宽度,以及与两侧街巷建筑的空间比例关系,做到应保尽保。保护牌坊、古桥、古井、庭院、池塘等构成村庄空间认知、承载村庄人文内涵的历史环境要素,使其成为展示、观赏、游憩地。

文化融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好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文旅融合,以文促旅,注重自身的文化基调,凭借自身独特气质和传统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不能为迎合游客而改变地域文化。龙川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传承与保护文化方面,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挖掘与培育,加强对传统文化依存场所、空间载体的保护与利用,保护宗祠、乡贤馆、造纸坊、徽墨堂等现存较完好的文化空间本体。要加强文化空间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宣传,采用研学旅游等形式对龙须草传统制纸工艺、木雕艺术等进行体验学习。同时,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民俗表演等,展示地方宗族文化、徽商文化,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性,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

治理融合,完善管理制度。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管,扩大旅游市场监管覆盖面。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规范化管理,合理设置门票价格、停车场数量等。完善旅游投诉应对办法,定期对旅游产品和项目进行评估、淘汰和更新,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保障当地村民利益,发动村民参与到龙川村的保护与发展中,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传统村落保护良性循环。同时深入挖掘龙川村文化的特殊性和深厚底蕴,利用龙川村周围的景点、农业观光特色等推广全域旅游。

数字融合,创新开发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媒体平台,结合地域文化对绩溪龙川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创意产品开发、展现,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快建设综合性、开放性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方位展现传统村落文化特色,推进村落非遗工坊、非遗基地建设,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发更多特色产品,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绩溪龙川村作为徽派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加强文物保护与修缮、创新旅游产品与开发模式、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绩溪龙川村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展望未来,龙川村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