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因素对黄梅戏的影响
作者: 李振烨 赵一宁
黄梅戏在中国戏曲剧种里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文章深入探究黄梅戏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所起的作用,从黄梅戏起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着手,剖析地理因素如何在黄梅戏的音乐、唱腔、剧目以及传播等多个方面产生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黄梅戏以其婉转清新的唱腔、细腻质朴的表演而广受观众喜爱。它的起源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孕育黄梅戏的山川河流到当地的人文风貌,地理因素在黄梅戏的诞生、演变、传播等各个环节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深入探究这些地理因素,能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黄梅戏这一艺术瑰宝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如图1所示)。
黄梅戏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这个地方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呈现出多样的地理风貌,既有广袤无垠的平原,又有绵延不绝的丘陵。这里的水系极为发达,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如太白湖、龙感湖等湖泊,以及贯穿其间的众多大小河流,共同编织出一张密集的水网。这种如同水乡泽国般的自然环境为黄梅戏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在古代,黄梅地区的百姓主要依靠农耕和渔猎为生。农忙的时候,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他们的汗水。而到了闲暇时光,他们便在田间地头或者湖边河畔即兴歌唱。这些歌谣大多以当地的生产生活为主题。例如,在插秧的时候,人们会唱“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这一唱词生动地描绘出插秧时的场景:农民们弯着腰,手中紧握着青秧,将它们一株株插入满是泥水的田里,低头就能看到倒映着天空的水面,那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宁静的田园画面。还有捕鱼的时候,渔民们满心期待着收获,这种期待与喜悦也融入歌谣中。这些质朴的歌词,配合当地独特的音调,形成了最初的黄梅采茶调,这便是黄梅戏的雏形。
黄梅县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受季风气候的显著影响,降水变率较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灾尤为常见。每当洪水汹涌来袭,大片的农田被无情淹没,百姓们的家园毁于一旦。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外出卖艺的道路。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们带着家乡的黄梅采茶调走向周边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交流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表演形式、曲调风格、歌词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深度的创新与发展。比如,在表演形式上,最初只是简单的歌唱,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定情节和角色的小戏。在曲调风格上,吸收了当地音乐的特色,使其更加丰富多样。在歌词内容方面,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自然地理对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影响
地形地貌与旋律特点。黄梅戏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地域特色鲜明,这与黄梅地区的地形地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广袤平坦的平原地区,视野开阔得如同大海一般,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广阔的水域向远方延伸。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地的民歌旋律就像那平原上的河流,舒展而悠长。为了让声音在开阔的空间里传得更远,歌手在演唱时往往会拉长音调,旋律中的长音、拖腔比较多。以经典唱段《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一句为例,“树”字的发音被拉长,仿佛那棵树在歌声中变得更加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儿”字也有明显的拖腔,这个拖腔就像一只鸟儿在天空中盘旋飞翔,宛转悠扬的旋律仿佛将听众带入了那片宁静而广阔的田园水乡(如图2所示)。听众仿佛能看到七仙女和董永在那片美丽的田园中相伴劳作,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清澈的溪流,微风轻轻拂过,带来田野的芬芳。
而在靠近山区的地带,地形起伏很大,山峦一座连着一座,连绵不绝。人们在山间劳作或者交流时,由于山谷的阻隔,声音需要更加高亢、嘹亮才能被对方听到。这种环境下产生的音乐元素融入黄梅戏后,使得其唱腔在整体的宛转悠扬中,又增添了高亢激昂的特色。例如,在表现劳动人民开山辟路这种艰辛劳动场景的时候,或者是人物在困境中奋起反抗等激昂情绪的唱段中,就会运用这种高亢的音调,以增强表现力。
气候条件与演唱风格。黄梅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十分丰富,空气湿度常年保持在适宜的水平。这种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对当地人们的嗓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使得当地人的嗓音普遍较为清脆、明亮。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声带就像被温润的空气滋养着,发声变得轻松自如,音色也更加甜美。
在长期的歌唱实践中,这种嗓音特点逐渐融入黄梅戏的演唱风格中。黄梅戏演员在演唱时,注重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在表现轻柔、抒情的唱段时,以真声为基础,略带轻柔的假声,就像山间潺潺流淌的溪流,声音听起来更加细腻、婉转,沁人心脾。例如,在表现少女的娇羞、喜悦等情感时,演员清脆甜美的嗓音能够将角色的情感诠释得十分到位,这种情感通过演员的演唱传递给观众,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场景中。而在需要表现激昂、欢快的情绪时,则以明亮的真声为主,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例如,在庆祝丰收的场景中,演员们用明亮的真声唱出喜悦之情,那声音如同敲响的锣鼓,充满活力,让观众也能感受到丰收的欢乐氛围。
人文地理对黄梅戏剧目内容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民间习俗。黄梅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之地,稻作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百姓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围绕着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成为黄梅戏剧目创作的源泉。
在黄梅戏中,有许多剧目反映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体现了丰收祭祀的相关文化。在立春时节,当地有举行迎春仪式的习俗,人们会扮作春官,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黄梅戏的一些剧目中,会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这个场景。演员们穿着特制的服饰,扮成春官的模样,在舞台上进行各种祭祀仪式的表演,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上天保佑。台下的观众仿佛能看到当时热闹的迎春场景,人们脸上洋溢着对新年的期待,这种表演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每年的秋收后,人们会举行酬神演出,感谢神灵庇佑丰收。剧目内容往往围绕祈求来年继续获得好收成展开。演员们在舞台上通过歌舞、唱段等形式,向神灵表达感激之情,同时也祈求来年依旧风调雨顺,庄稼茁壮成长。
商业活动与文化交流。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商业活动频繁。境内有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还有多条陆路交通要道贯穿其中,这使得黄梅县成为不同地区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黄梅县成为不同文化的交汇之地。在长期的商业往来中,来自各地的商人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故事传说。来自江西的商人带来了赣文化中的一些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英雄侠义的气概或者商贾传奇的色彩。来自安徽的商人带来了徽文化中的人文风情、家族故事等。这些内容被黄梅戏吸收并改编成剧目。例如,将一些反映商业经营中诚信为本、机智应对商场风云的故事,经过黄梅戏艺人的精心加工创作,搬上了舞台。观众在观看这些剧目的时候,既能感受到商业活动中的智慧与诚信,又能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同时,频繁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黄梅戏与其他剧种的相互借鉴。黄梅戏吸收了徽剧的表演程式,使自身的表演更加规范、细腻。徽剧的一些表演动作,如台步、手势等,被黄梅戏艺人学习并融入自己的表演中。黄梅戏还借鉴了汉剧的音乐元素,丰富了自身的唱腔体系。汉剧的一些独特的音乐曲调被黄梅戏吸收后,使得黄梅戏的唱腔更加丰富多样。通过这种交流融合,黄梅戏的剧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形式也更加成熟,逐渐从最初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具有完整艺术体系的戏曲剧种(如图3所示)。
地理因素对黄梅戏传播的影响
水陆交通与传播范围。便利的水陆交通是黄梅戏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黄梅县境内有长江、华阳河等重要水系,众多的湖泊和河港构成了密集的水运网络。在古代,水运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方式,戏班可以通过水路乘船前往各地演出。沿着长江这一黄金水道,黄梅戏逐渐传播到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长江沿线的各个码头就像一个个传播黄梅戏的重要节点。戏班在码头附近的城镇进行演出,吸引了大量往来的商人和当地居民,使得黄梅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除了水路之外,黄梅县的陆路交通也较为发达。连接周边城市的官道和民间小道,为黄梅戏艺人的流动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沿着陆路,深入乡村、城镇进行演出。在一些交通要道附近的城镇,如黄梅通往九江的官道旁的城镇,黄梅戏演出频繁。这些城镇的集市、庙会等场所,成为黄梅戏表演的舞台。在集市上,人们熙熙攘攘,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当黄梅戏班开始表演时,周边乡村的百姓们就像被吸引的蜜蜂一样,纷纷前来观看。戏班在这些地方的演出,不仅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观众群体,推动了黄梅戏在当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黄梅戏的传播范围不断向内陆地区延伸。
区域经济差异与受众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如安庆,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娱乐需求高。黄梅戏贴近市民生活,在茶楼、戏院演出。富商邀请戏班到家演出,提供了广阔市场和稳定的观众群,进一步吸引艺人,推动传播发展。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黄梅戏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受人们喜爱,但受交通和经济条件限制,演出规模和频率低。不过,通过口口相传和业余戏班活动,黄梅戏在偏远地区逐渐扎根。
地理因素在黄梅戏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自然地理环境孕育黄梅采茶调,自然灾害促使传播融合;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音乐唱腔;人文地理因素丰富剧目内容;水陆交通扩大传播范围,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受众选择。虽然时代发展会使地理因素的影响方式改变,但它始终是黄梅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未来,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利用地理因素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推动黄梅戏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