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土民俗文化空间的构建与传承

作者: 姜清华

山东乡土民俗文化空间的构建与传承 0

山东龙口市徐福街道桑岛村作为山东沿海地区的典型村落,其乡土民俗文化空间在岁月沉淀中形成并发展。桑岛村四面环海,渔业为主要产业,其民俗文化深受海洋渔业文化影响。居住空间、信仰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是桑岛村民俗文化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地缘与血缘关系交织、经济生产方式影响以及文化传承主体的能动性共同构建了桑岛村民俗文化空间。为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桑岛村采取文化教育与培训、民俗文化活动复兴与创新、文化空间保护与修复等策略。然而,现代建筑材料和风格引入、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使桑岛村民俗文化空间面临挑战。但互联网技术和乡村旅游的兴起也为桑岛村带来了发展机遇。

山东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乡土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承载着当地民众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与价值观念,而乡土民俗文化空间则是这些文化元素得以存续和展现的重要载体。龙口市徐福街道桑岛村,作为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个典型村落,其独特的乡土民俗文化空间在岁月的沉淀中形成并发展,深入探究其构建与传承模式,对于理解山东乡土民俗文化的特质以及保护和发展同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桑岛村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桑岛村位于龙口市徐福街道北部海域,四面环海,是一座典型的海岛渔村。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桑岛村的乡土民俗文化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和发展。岛上气候宜人,海洋资源丰富,渔业成为村民世代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桑岛村的民俗文化形态,从居住建筑到饮食服饰,从传统节庆到民间信仰,无不打上了海洋渔业文化的烙印。

民俗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

居住空间。桑岛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由于岛上盛产火山岩,因此许多老屋的墙壁采用火山岩石砌成,坚固耐用且独具特色。房屋布局多为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形式,正房供居住,东西两厢用作储物或其他生活功能。这种居住空间的构建不仅满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还反映出当地的家庭结构、伦理观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策略。例如,院子的大小、房屋的朝向和门窗的设置,都考虑到了采光、通风以及抵御海风等因素,同时也蕴含着传统风水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信仰空间。在桑岛村,分布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庙宇,如海神娘娘庙等,这些庙宇构成了村民的信仰空间核心。海神娘娘信仰在当地渔业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渔民出海前常来此祈求平安与丰收,归来后则会带着感恩之心还愿祭祀。庙宇的建筑风格、供奉仪式以及相关传说故事,成为凝聚村民精神力量的纽带,传承着对海洋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海洋文化背景下民间信仰的独特内涵和社会功能。

公共活动空间。村内的老街古巷是村民日常公共活动的重要空间。狭窄而蜿蜒的街道连接着家家户户,这里不仅是村民通行的道路,也是信息交流、社交娱乐的场所。街边的大树下、小广场上,时常聚集着聊天、下棋、晒太阳的村民,尤其在传统节庆期间,如春节、渔灯节等,老街便成为举办民俗活动的主要场地,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祭祀游行等活动在这里热闹上演,强化了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传承着集体的文化记忆,使桑岛村的乡土民俗文化在人际互动中得以延续和传播。

民俗文化空间的构建机制

地缘与血缘关系的交织。桑岛村相对孤立的海岛环境使得地缘关系紧密,村民世代聚居,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血缘关系在村落发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许多家族在岛上繁衍数代,家族聚居区域相对集中,家族祠堂、族谱等成为维系血缘纽带的重要象征。这种地缘与血缘关系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桑岛村民俗文化空间的社会基础,使得民俗文化在家族传承与村落集体传承中得以稳定发展。例如传统的家族祭祀仪式、长辈对晚辈的口传身授等,都在家族和村落的双重框架内有序进行,保证了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清晰连贯。

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渔业作为桑岛村的支柱产业,深刻塑造了民俗文化空间的构建逻辑。从渔船的建造与装饰到渔业生产中的协作分工,从海鲜烹饪技艺到渔业丰收庆典,无不围绕着渔业生产展开。为了适应渔业生产的季节性和风险性,村民们形成了互助合作的传统,这种合作关系延伸到村落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起一种基于共同经济利益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共同体。相应的民俗文化空间也围绕着渔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与之相关的精神需求逐步形成和完善,成为渔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机载体。

文化传承主体的能动性。在桑岛村民俗文化空间的构建过程中,村民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能动作用。村里的长辈、渔民艺人、民俗爱好者等,他们凭借着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自觉意识,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动。通过讲述传说故事、传承传统技艺、组织民俗活动等方式,将桑岛村的历史文化、生产经验、生活智慧传递给年轻一代,使民俗文化在代际传承中不断丰富内涵、延续活力,也使得民俗文化空间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保持着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生命力。

传承策略与当代变迁

传承策略。文化教育与培训。在桑岛村小学及社区开展乡土民俗文化课程和讲座,邀请村里的文化能人、民俗专家向孩子们和村民传授桑岛村的历史、传说、传统技艺(如渔网编织、海草房修缮技艺等),培养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豪感,从基础教育层面夯实文化传承的根基,让年轻一代了解并热爱家乡的民俗文化,使传承意识深入人心。

民俗文化活动的复兴与创新。继续大力举办传统的渔灯节、海神娘娘庙会等民俗活动,同时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增加民俗文化展览、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内容,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提高桑岛村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活动中实现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村民在参与过程中强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责任感。

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对村内的古民居、庙宇、老街等民俗文化空间进行保护性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其原始风貌和历史痕迹。同时,合理规划村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使民俗文化空间既能满足当代村民的生活需求,又能为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物质载体,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发展的良性互动。

当代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桑岛村的民俗文化空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一些变迁。一方面,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的引入,使得部分新建民居与传统海草房在外观和结构上有所差异,传统居住空间的统一性受到一定冲击;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加深,村民的娱乐方式、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人群和传承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波动,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然而,在这些变迁中,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桑岛村民俗文化的宣传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乡村旅游的兴起促使桑岛村将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推动了民俗文化空间的适应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承。

桑岛村作为山东乡土民俗文化的一个生动样本,其民俗文化空间的构建与传承历程展现了地域文化在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独特发展路径。尽管在当代社会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合理的传承策略与积极的应对措施,桑岛村能够在保护本土民俗文化精髓的同时,实现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为山东乃至全国的乡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让古老的乡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闪耀光芒,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归宿和民族精神的坚实根基。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玉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