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挟风雷慰平生

作者: 吴蔚

笔挟风雷慰平生  0

昔日保定古城琅瑚街连通闹市城隍庙街、繁华古街北大街、旧货杂市紫河套,因此街中多建名门大宅,其中街东口路南的“樊宅”名声最大。樊宅在旧直隶省城保定琅瑚街路南,古色古香,大门铁皮包木,磨砖对缝,上有4个端正的楷书大字“樊氏宗祠”。此祠1908年建成,共三重建筑,与西侧的几套四合院合为一体,清苑乡绅、民国著名书法家樊榕曾居住在这里。

清苑樊氏

樊氏原籍山东,明初迁到浙江钱塘。明成化年间,浙江钱塘樊靖毅只身跋涉千里来到直隶清苑,被此地的风物人情所感染,遂在保定西大街设帐授徒,讲授“四书”,不及一年,学生颇有出众者。樊靖毅学识、人品为人称道,再加上古城内有诸多同乡举子,每日唱和,学业精进,于是在清苑娶妻生子,遂为清苑人。

乾隆中期,樊家邻居发生火灾,西大街的樊宅也付之一炬,樊家遂迁至城内北街二道口(今琅瑚街)。清朝时樊氏祖上曾候选布政司理问,以后书香世代有传人。十二世樊达汇(字岷泉)初读科举之学,与莲池书院王秋帆、孟庆荣、张铨过从甚密,研讨诗文。樊达汇深感国势日下,应以实业救国。据《清苑县志》记载,樊达汇“常为同人津津诵太史公货殖列传,以为得其术者,小之可以富家,大之可以富国。自东西岛人到中土辟埠互市,天下大势,贫富强弱,群机括于商。中国财命操纵于敌人之手,奄奄待尽。诸君苟不早变计,易其所常学,研治实业及古今货殖诸法,以与列国权有无斗智力巧拙,以自阜其财,恐不数十寒暑,家与国相随而尽,有求为乞丐、奴隶。”于是樊达汇边读书边兼治商贾,后弃学经商,力治家道,日愈光大。其为人平和端正,慷慨好施,尤敦族谊,并乐于公益慈善事业,曾创办商务总会宣讲所阅报处,捐修大慈阁,重建文昌宫,倡设城内北街公立小学堂等。樊达汇娶徐水举人赵连科女为妻,其子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樊榕。

求学书院

樊榕,字荫荪,号退安,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去世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保定清苑人。樊达汇的富家、富国之策使其家道中兴,樊榕也有较好的条件入塾读书,得清苑陈朝杰先生亲授,未及成年,“四书”“五经”已烂熟于胸,尤其可喜者,其15岁时已能书得一笔清秀的欧阳询小楷,为人称道。陈朝杰曾出下联“腹有诗书气自华”,樊榕对上联“频约僧棋秋渐健”,巧借古人。陈认为此子可造,遂将爱女许配,与子永寿(光绪甲午进士)共求举业。

樊榕早年受业于莲池书院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三山长,少年时代每随其父樊达汇到莲池书院,叹服山长、师生们的知识渊博,也为他们的爱国之心所感动,遂发求学救国之志。樊榕18岁时以禀贡生为县学生入莲池书院,刻苦学习制举诗文,书法则师事张裕钊先生,每天完成必备的功课后到老师的书斋观山长挥毫作书。张裕钊为樊榕讲解用笔用腕之法,指导其学书贵在捻笔。今日本书法界上条信山遵循此法,亦是源于张裕钊。樊榕细心揣摩先生书法的法度,知先生得力王羲之《兰亭集序》、魏碑《张猛龙碑》,遂于二帖浸淫一年有余,臻内圆外方、笔致华滋之妙。后张裕钊看到樊榕的习作,说:“结字虽不类我,然骨力、精神可传我衣钵。”自是樊榕书法名扬乡里。他在莲池书院与王树枏、胡景桂、贺涛、刘若增、安文澜、傅增湘一起承接桐城派余绪共研古学,一时保定人文蔚兴。

其间,樊榕虽表面上不应科举试,但实际上每日“四书”不离手。1900年10月,德、法、英、意四国联军攻占保定,对府城及各县烧杀抢掠,樊榕和父亲樊达汇组织商民,公派代表与联军据理力争。后清政府鉴于保定义和团活动的剧烈,停了5年科举。樊榕的科举之梦彻底被打破,遂绝意科举,研究实学,安下心来帮助父亲恢复商业,闲时写字、作文、吟诗。

兴教办学

莲池书院已经停办,改成校士馆,书院的教育已不合时宜,樊榕受其师吴汝纶影响,开始重视西方教育方式。樊达汇、樊榕父子利用自己雄厚的财力反哺家乡文教,事例很多。他们全力支持古城保定新兴教育,樊榕以候补山西知县的身份(实补未就)先后协助王泽澄、孙鸣皋、沈同禄等在保定北大街捐资建立高等中小学堂,专收贫困人家的子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樊榕被举任为直隶省城女学堂附属全节堂及蒙养院总理。此校教育范围较广,包括数学、国文体育、地理、历史、理科、音乐等,还聘请外籍教师,此在清末民初保定城内的学校中卓然独立,后开设了师范班、染花、刺绣、烹调各科,以开发实业。

宣讲阅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樊榕捐资设大慈阁宣讲阅报所,以开发民智,这在直隶省城为首创。1906年,邑绅樊达汇(保定商务总会协理)、樊榕、吴昶、谢琪、朱廷桢等在大慈阁设阅报处和宣讲处,宗旨是普及知识和时事,补学堂教育之不足。阅报处和宣讲处全日开放,阅报处(社)在《教育杂志》第三期公布简章:“本社专备报纸,任人观览,不涉他事,故以阅报命名。筹款捐者姓名,由本社登报,地基或捐或赁均可。本社所备报纸,专以输入文明、开发智识为主。本社阅报时限,每日早八点钟起,至晚五点钟。无论何人,均听入内。并备茶水,派人常年侍候,不取分文。室内安设桌凳,阅者任便就坐。”此为开启民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此保定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也是北方新文化的中心。

修复古建

对于保定名胜,樊氏父子向来重视,清末民初几次捐资维修大慈阁,重建文昌宫、保定三十六忠义祠,维修莲池图书馆、古莲花池等。大慈阁原名大悲阁,因建在保定古城区最高点,在保定上谷八景中称“市阁凌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慈阁因年久失修,上层西北隅柱石朽陷,柱檐倾斜,四周檐欹,残毁不堪,有摇摇欲坠之形,樊榕筹集钱物维修,请王靖忱督工,历时三年始成,使大慈阁焕然一新。竣工后,樊榕题写了一副对联,叙事纪实:

建此阁自元代何年,名冠畿南上谷八景。

保古迹亦我辈之贲,时为光绪戊申重修。

上联的“建此阁自元代何年”在学术上肯定了大慈阁是建自元代。该联存有60多字的题跋,亟待复原。

三十六忠义祠是为纪念明末战乱中殉难的36位官、民而建。清末,资助重修此祠的邑人樊榕曾为祠堂撰联云:

这都是燕市豪雄,问上下数千年,似此姓名不传人有几。

何处寻遗迹胜丘,拢左右一抔土,纵令春秋凭吊我增悲。

莲池图书馆(直隶图书馆)修成以后,樊榕题联曰:

千年松柏犹留守。万卷图书复旧观。

民国后,樊榕践行实业救国策略,投资保定乾义面粉公司、清苑电灯公司,继续在保定组织同业公会和无公会组织的商家成立保定商会,自任会长,为保定的工商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民国乱世,尤其是“壬子兵变”期间,樊氏资财损失惨重,樊榕因身体多病而退养在家,每日必书小楷数百字,指导樊氏子弟读书习字。

樊榕的楷书取法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后以唐楷入魏碑,于《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用功最多,用笔轻盈,结字趋横向。其行草书初学王羲之《兰亭集序》、苏东坡《寒食帖》,用笔奇峭,中年以后参黄庭坚、何绍基,笔势连畅,铿然有声,晚年所作楷书、行草书精气内含,绝无颓败之气。

民国十二年(1923年)樊榕移居北京,彻底过起了隐居生活,以诗书自娱,与刘春霖、吴闿生、张伯英、郭立志等过从甚密,协助整理郭立志先祖清苑郭棻、郭青垲等人的著述,出版了《雍睦堂丛书》,其中特辑《桐城吴先生(汝纶)年谱》《曾文正公联语选录》,并一一作跋,以其婿郭立志之子郭崇元之名附在每册之后,书中手写体楷书、行草书全部为樊榕手迹。《曾文正公联语选录》包括三部分:曾国藩联;樊榕生平所辑名人联,以吴汝纶所作最多;樊榕自作联,名为《退安联萃》。如此体例,正如序言中所说,旨在揭示其和吴汝纶、曾国藩的师承关系。

樊榕一生研究书学但很少著述,在《雍睦堂法书》跋中反映了他的书法思想:“盖书有三要:质、知、力也。质,天所赋知者见多,而力者功深,不见多则无所裁,不功深则不能变化,而无天赋之差,虽终身习之,终不能到臻乎其极……”

今保定人多知樊榕为书家,推想是由于樊榕与康有为在书法风格上有相通之处,康有为先生因与樊的友谊而为保定“通惠桥”等题了许多匾额,以及市内古建筑物上多有樊榕手迹。

樊榕的学书精神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人,他有4个女儿,在他的指导下,有2个女儿成为杰出的书法家。长女樊光第,字又安,性至孝,工八分书,最为出色。在民国《清苑县志》卷五《金石篇》里,贾恩绂所写《樊榕又安墓志铭》,记录了她的书法成就。次女樊光贤,工山水、书法。民国时她为其父辑成《退庵老人墨迹》,共收入楷书、隶书、行草书作品100余件。

樊氏宗祠

昔日的樊氏宅院街门不大,进门一长巷,巷东侧是前后三进院,各院均单开房门通巷。前二院正房三间,前后宽廊,两侧各带一耳房小院,东西配房6间以连廊相环。后院只南廊房5间。前院东侧筑假山,山后开门通祠堂院。祠堂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单开高耸的石砌拱券门,顶立6个小狮,门内二院三楹,前院一楹为储藏祭器之室,二楹是家塾厅室,院中西南立有“清苑樊氏祠堂碑记”,三楹是祠堂,高建在五级台阶上,院两侧通廊斜上相连,廊壁满嵌碑刻。街对面樊家资产之一的“天瑞成”是一组中西合璧式风格独特的建筑,主院三进,临街拱券门,檐头高建女儿墙。第一院狭小,除满堂玻璃窗的北房外,其他三面环以宽廊几乎将院封闭。二院前半院东西配房6间与前院北房通连成“U”形,檐上均建起女儿墙。后半院除北房三间外,东房三间为穿堂,连通东侧巷道,巷道北部是木厂煤场区。樊氏为四代同堂,在樊氏宗祠内设家塾,其中有樊榕联句以警晚辈:

尊所闻,行所知,愿子孙循圣贤趋步;

养其根,俟其实,以家塾作学校权舆。

樊榕18岁时以廪贡生入莲池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年)顺天乡试取第107名举人,曾候补山西知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举任为直隶省城女学堂附属全节堂及蒙养院总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公推为保定商务总会第一任会长,宣统元年(1911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被举为直隶女学堂堂长。樊榕素重文物保护和民智开发,曾捐资在大慈阁前设宣讲阅报所,修缮大慈阁,捐建三十六忠义祠,维修直隶图书馆和古莲花池等,有《退庵老人墨迹》《静寄轩诗钟》《清苑樊荫荪先生遗墨》等存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金良骥等修、刘云亭等纂《清苑县志》,封面“清苑县志”4字即由樊榕先生手书题写。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21日,樊榕先生去世于北京寓所,归葬于清苑崔家闸祖茔。

(作者单位: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