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未来可期

作者: 郭鹏 畅婉洁 罗燕

居家养老未来可期0
全国政协委员高洁(左二)在养老院调研。

我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8亿,居家养老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社区支持型居家养老。如何让这一民生工程真正落地?代表委员围绕养老服务供给、人才建设、制度衔接、法治保障等建言献策。

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 以“时间银行”激活养老互助新生态

“我可以为将来的我做些什么?”这是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在调研中反复听到的问题。调研中,超八成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但其中很多人对未来的养老服务供给表示担忧。

针对这一普遍关切,高洁提出搭建“时间银行”的建议。

简单来说,“时间银行”就是“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作为互助养老的一种新态势,近年来陆续在我国各大中心城市展开试点。

经过调研相关案例,高洁建议总结经验做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时间银行”。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时间银行”是一个倡导社会爱心流动的平台,可以鼓励全社会加入养老志愿服务,让老年人在互帮互助的同时获得尊重和高质量照顾,也更加彰显社会的温度。

在高洁看来,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没有院墙的养老院,而“时间银行”就是连接这些院墙的桥梁,不但可以为活力老人提供一个“再就业”平台,还能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可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高洁认为,“时间银行”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开辟了新途径。她建议根据区域特点及实际,构建“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对参与志愿者给予“时间积分+荣誉证书+服务回馈”的多重激励。同时,完善居家养老机构民办公助模式,在金融、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推动。

让居家老人有爱有“护” 加强专业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

“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力量,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兰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韩琳说。

作为甘肃省护理学科带头人,春节假期一结束韩琳就忙着继续查阅资料、修改完善建议,希望带来最接地气、最鲜活的声音。

韩琳调研发现,目前专业的养老护理员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除数量不足外,养老护理员结构层次欠合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差异较大,影响服务质量;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人文关怀等综合素质都有较大提升空间;职业认同感偏低,社会认可度欠缺,导致从业者缺乏职业自豪感;工资待遇和薪酬偏低,人员流失率高,队伍稳定性亟待提升,影响养老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等问题也日益显现。

韩琳建议,从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职业发展规划与激励政策、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四个方面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在完善养老护理员福利保障方面,应完善养老护理员保障体系,通过健全社会保险、优化福利补贴和强化政策支持,提升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稳定性。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基本保障,提供住房、交通等补贴,以及出台养老护理行业相关企业税收优惠,养老护理员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加速长护险与养老服务保障有效衔接 构建“长护险托底、专业养老服务保障支撑、家庭参与协同”的普惠养老模式

自2016年我国正式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这一普惠型民生保险已覆盖49个城市,为数百万失能居民提供护理保障,惠及近两亿人口。

如何加速长护险与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真正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副院长李龙倜建议,通过政策联动、专业赋能、技术支撑和精准宣传,构建“长护险托底、专业养老服务支撑、家庭参与协同”的普惠养老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护、老有所安。

李龙倜从事医疗行业20多年,在她看来,优化长护险筹资与支付机制并提前规划,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一环。

“在年轻时候就要规划养老,提前做好养老储备,加上长期护理险落地,应对养老带来的资金压力,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

居家养老未来可期1
李龙倜在给老年患者做健康指导。

李龙倜建议,拓宽筹资渠道、增强制度可持续性。她还提出,差异化支付政策应向有条件的专业养老照护机构倾斜,建议提高专业养老护理服务费用的报销比例,引导家庭优先选择机构养老服务。

为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

李龙倜说,这一意见增强了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支付保障。据此,在强化政策联动,推动长护险与养老资源服务整合方面,她建议建立“长护险+专业养老服务”联动机制。

具体做法是,探索将长护险基金用于支付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护理服务,如失能老人康复训练、居家照护、助浴等,通过政策文件明确服务范围和支付比例,确保资金精准覆盖养老服务需求。

“长护险可覆盖每日提供护理补贴,与居家上门护理服务直接挂钩。”李龙倜说。

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健全养老家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家政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日常家务不断被细分,养老家政服务逐渐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但长期以来,养老家政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管理,使得养老家政服务的法律问题凸显,亟待进一步予以规范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说,养老家政服务在法律关系上并未得到明确规范,这既不利于保障家政服务人员的权益,也妨碍了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她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当前家政服务人员的薪酬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工作时间、作息时间、职业道德素质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均缺少严格的行业规范和界定,家政服务机构鱼龙混杂,缺失行业监管,家政服务人员和家政服务消费者发生矛盾后也缺乏成熟的化解机制。

她建议,加快制定家政服务业管理法,完善养老家政服务法律法规及政策,规范养老家政服务全流程,明确各方职责、理顺各方关系以及权利义务,减少在服务过程中的法律纠纷,推动养老家政事业向制度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方燕发现,老年人自身的收入、职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对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存在关联性。有的老年人需要日常照护,有的老年人更关注老年教育,而且,老年人通常需要更加专业细致的家政服务,和其他家政服务相比具有一定差异性及特殊性。

方燕表示,当前养老家政服务所供给的服务项目和种类相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养老家政服务应综合考虑老年人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以改变养老家政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