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作者: 罗燕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学校的科学课应该怎么开?科研院所如何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尽一份力?
在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背景下,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要做“减法”,但科学教育要做好“加法”。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就此进行了调研与实践,积极建言献策。
中小学:营造场景,激发孩子好奇心
班级有“问号”角,年级有“问号”墙,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问号”元素随处可见。
“孩子们随时可以在这里发布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你问我答,一起来求证。”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说。她希望通过此类场景营造,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科学教育不只是科学课的事。”高金凤鼓励各学科教师关注学生科学素养提升。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影子》一课时,不仅注重字词与朗读训练,还引导孩子们测量影子的长度,探究光源与影子的关系,甚至观察彩色影子。科学元素的融入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姜堰区实验小学还成立了航模、编程等多样化科学社团。“参加航模社团后,我了解了飞机的构件、飞行原理、发展史,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飞行员。”航模社团学生于芮沣说。
近年来,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2024年2月,教育部在全国首批确定125个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994所实验校,以东西部协同组形式开展实验探索。
高金凤调研发现,尽管多数学校配备了科学教师,但很多科学教师是兼任或转岗而来,科学素养不足制约了教学成果。她建议进一步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性和适配性。
“虽然存在不足,但各校正加大投入,实验室和实验器材配备越来越齐全,我们充满信心。”高金凤说。
博物馆:进一步挖掘利用科学教育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不仅提交了提案,还带来了他特别策划的视频《向光而行》,展示水滴放大镜、聚光小鱼、看见光线等光学小实验。
此前,倪闽景在网上发布了百余个科学小实验视频,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做一百道题,不如做几个实验。”他常呼吁孩子们亲身体验科学乐趣。
上海科技馆通过常设更新展览和互动实验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参与其中。
倪闽景强调,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空间,要进一步挖掘利用其资源。他指出,许多博物馆藏品长期“沉睡”,未能发挥教育价值,建议通过馆校合作模式,将小型临展送入校园,把博物馆的藏品送到孩子们身边。

倪闽景告诉记者,上海科技馆推出的“一平米博物馆”把化石标本、打字机等送到学校展览,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展览过程中,我们还会培养孩子做讲解员、做3D模型、做标本,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此外,他希望推动场馆数字孪生和藏品元宇宙项目,用信息化手段把数字博物馆送到孩子们身边。
高校、科研院所:更开放,让青少年走近科学家
开科普讲座、去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讲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经常收到这些邀约,只要时间合适,他都会应允。
“作为国家的科研机构,我们有责任做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家的科学认识。”刘中民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多所学校的科普基地,日常也会组织科普活动,向儿童青少年开放,让他们在研究所了解科学知识。比如,能源有多少种?汽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用风来发电?……
20多年来,每年5月份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院所都会“开门迎客”,开放实验室,组织科普活动,让科研人员与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我们学校每年寒暑假都会举办夏令营,让中小学生到学校来参观,甚至跟教授、大学生一起做实验,让他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发电机的原理是什么,如何造好一艘船,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说。
高校、科研院所的开放日、夏令营名额都是秒光。“社会需求很大,我们也希望高校、科研院所更加开放,承担起科学教育的责任。”杨振斌说。
“在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中,科研人员不仅可以讲知识,还可以讲自己在求学科研中的亲身经历,启发孩子们探索追求真理。”刘中民说,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科学家精神也能传承和发扬。
刘中民指出,当前科研人员科普工作多依赖个人情怀,缺乏激励机制。他建议,高校、科研院所能将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正式纳入工作内容,安排专门人员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并形成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深耕学术的同时助力科普事业,为科学教育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