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共育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作者: 海蓝博士只有增进夫妻关系,化解代际冲突,才能实现家庭共育,赋能儿童成长。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作为一名深耕心理学领域多年的研究者,我常常被问到:“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家庭?”在我看来,答案或许就藏在“家庭共育”这4个字里。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如果夫妻关系得分低于8分(满分10分),教育孩子的过程必然充满矛盾。从 80 亿人中穿越茫茫人海的双向奔赴,这样的缘分值得我们好好珍惜。经营夫妻关系的诀窍,我总结为12个字: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这是人和人之间传达爱最核心的基础,跨越国界,全世界通用。你看,就连动物都懂得用拥抱传递爱—雏鸟破壳的瞬间,鸟妈妈会立即将它护在羽翼之下,用体温为它构筑第一个温暖的家。这种本能的搂抱,是生命最初的安全感来源,也是亲子关系的起点。家庭共育,就是全家人为孩子建造一个温暖有爱的“鸟窝”,让他能够在里面自由生长。
事先沟通、达成共识能避免很多矛盾。备孕时,夫妻就要充分沟通—彼此对伴侣的期待是什么?在不同阶段,各自的任务清单又是什么?这些看似琐碎的讨论和约定,是构建家庭秩序的基石。
每个人对伴侣的期待不一样。我怀孕期间,丈夫仅陪我做过一次产检,但我觉得一个人做产检更方便,所以不觉得这是问题。我也接触过太多反面案例,比如一位妻子抱怨丈夫从不参与育儿,在深入交流后发现,她从未明确表达过自己的需求。怀孕时独自产检、孩子生病时独自照顾……她将委屈深埋心底,最终演变成对婚姻的失望,给自己贴上“丧偶式育儿”的标签。
另外,夫妻双方还要讲诚信,说到做到,言行一致;遇到事情有担当,承担起家庭责任。
有些爸爸因为工作性质等客观原因,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写信、隔空拥抱、快递亲手做的小礼物等多种方式向孩子传达爱。另外,如果爸爸爱妈妈,让妈妈的情绪稳定,孩子也不会缺爱。
家庭共育不仅限于夫妻,更需要代际协作。有些夫妻担心与老人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我认为,老人和我们的教育观念不同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用非要寻求一致。因为孩子将来必然要从家庭走向社会,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要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分辨力。
还有些夫妻担心老人带孩子,会把孩子惯坏了。老人没有义务帮我们带孩子,他们肯帮忙,应心存感恩。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是想方设法阻止老人宠孩子,而是努力让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超过老人对孩子的影响。
只要老人对孩子的爱没有伤害自己,也没有伤害别人,那都叫宠爱,不叫溺爱。能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的孩子多么幸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好吃的藏起来专门留给孩子吃,这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温暖孩子的一生。
那么,如何与老人和谐相处呢?我在《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一书中,分享了3条原则:
(1)谁有情绪谁搞定
在和长辈同住的过程中,要尝试学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生气时,先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在哪个地方被激怒,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用健康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
(2)不要强硬争对错
与长辈相处时,不要强硬地争论对错。如果证明自己是对的,却用伤害婆媳感情作为代价,即使“对”也是“错”。
(3)谁的父母谁负责沟通
血缘关系中有着天然的驱动力,如果出现不同观点,可以先和丈夫达成一致,再由丈夫出面进行“外交”。夫妻双方都应有这样的共识,为了家庭和谐,谁的父母谁负责去沟通。如果夫妻双方达不成共识,那就延期,收敛自己的脾气好了。
家庭共育的核心,是拥有“停下来”的智慧。当矛盾激化时,先按下暂停键,观察身体的不适(如胃疼、头疼、四肢疼)。之后,做自我关怀(如深呼吸、听音乐),让身体放松下来,再回顾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情绪稳定后,处理矛盾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我接触过成千上万的家长,发现对他们、对孩子伤害最大的是情绪不稳定。当努力的方向错了,不如停下来及时止损。
一个人活上100年,也不过3万多天,所以我觉得人生的每时每刻都非常珍贵。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家庭成为宁静和谐、自由快乐的“鸟窝”。
本刊观点
家庭共育是一场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行人的修行,它需要夫妻共担共育,学习与长辈智慧相处,更需要对自我的深度接纳。只有家庭成员共同成长,家庭共育才能成为可能,才会有更多人不再恐生恐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