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AI来了,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作者: 张小茱当AI可以轻松完成规则性任务时,我们是否还在用传统的标准化思维教育孩子?一场关于涂色本的争议,引发了关于未来育儿观念的深层思考。
涂色本引发两代人育儿分歧
一大早,慧慧老师就拿着一本涂色本找到了我:“小茱园长,可欣的奶奶今天又把这个涂色本带到了园里。她要求我们必须让可欣保质保量地画满3页。”
我记起来,上周五,可欣奶奶就把这个涂色本带到园里,要求保育老师安排可欣抽空儿画。由于立宝园倡导0~3岁婴幼儿的艺术启蒙应专注于感官探索,禁止规定性艺术指导,所以,园里一直坚持不接受家长此类的“加课”要求。发生这样的事情,需要主动和家长沟通解释一下。
“可欣的爸妈有什么想法吗?”我问道。“周六,我给可欣妈妈打过电话了。”慧慧老师的工作还是很用心的。“我得知,这个涂色本是可欣奶奶买回家的,可欣爸爸坚决不同意让孩子涂色,双方还因此闹了点儿矛盾,于是,老人便偷偷把涂色本带到园里来了。”
我问:“你知道可欣爸爸为什么坚持不让孩子涂色吗?”慧慧老师反应迅速:“可欣爸爸觉得,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规则明确的重复性工作越来越不重要了。过早接触这些涂色画画,不仅意义不大,还可能固化孩子的思维。”
我又问:“那可欣奶奶为什么这么坚持呢?”慧慧老师说:“奶奶朋友家的孙女和可欣差不多大,人家孩子不仅涂完了整整一大本,还因此认识了水果、动物、日用品等。她觉得我们园不教孩子学知识,不太好。小茱园长,您的办法多,能不能帮着劝劝可欣奶奶啊?”我不由得叹了口气。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分歧,不是简单讲讲道理就能解决的,必须另辟蹊径。
周六,我们准备了一场以游戏为主的家长沙龙活动,特别邀请了可欣奶奶、爸妈以及其他有类似分歧的几位家长参加。
沙龙分为“百变星君”和“情景再现”两个模块。在“百变星君”环节,我们下载了AI唱歌、AI剪辑、AI创作、AI画画等4款AI应用软件,供大家根据抽签选中的职业来配套使用。
可欣奶奶抽到的是“歌唱家”,她有点儿为难:“我五音不全,玩儿不了啊!”“有AI唱歌帮你,很简单的!”可欣爸爸耐心地教母亲打开软件对话框,根据AI的写歌要求,输入关键词和意境。
奶奶想了一会儿,输入“儿歌、欢乐、2岁孙女和奶奶在玩耍、祖孙情谊等相关信息”。点击“创作”后,屏幕立刻跳出一首名为“糖融祖孙情”的歌曲创作进度条,以及“预计等待5分钟”的提示。“这个名字好奇怪啊!”“这是AI创作的名字,如果您觉得不好的话,可以自己修改。”正聊着,软件显示作品已经完成了。
“这么快!”可欣奶奶很惊奇。“祖孙之情甜蜜如糖溶化,围裙系满了爱和牵挂。”开头一句歌词就很打动奶奶,她追问:“那现在怎么唱呢?”可欣爸爸点开“新建音色”按键,让奶奶根据提示边读边唱一些文字来截取音色,并加载进去,点击“播放”键,可欣奶奶的“献唱”就开始了。
“这真是我的声音啊!”可欣奶奶一脸震撼与惊喜。“可欣奶奶,您觉得在创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我输入的那些关键词。”我点点头,邀请其他家长参与,他们在惊叹中体验了AI绘画、剪辑和写作。接下来,我又安排了“情景再现”环节。请每家各选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完成涂色本里的苹果、香蕉和帽子3幅图案的涂色,要求是尽量画得和示范图一模一样。
人工智能时代的育儿智慧
我们用视频录制下了整个过程,然后现场回放。有的宝宝在涂鸦中,把油画棒放在嘴里,负责引导的家长立马制止:“这个不能吃!”然后便一直关注孩子会不会再次将画笔放在嘴里,并不断去提醒。仍处于用感官探索世界阶段的2岁孩子,并不理解家长担心油画棒成分是否有害,误以为涂色是错误的行为,脸上露出了不确定和自我怀疑的表情。有的宝宝在涂苹果的时候,选择了紫色的油画棒,家长立马纠正:“苹果应该是红色的。”虽然孩子并不情愿,但在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导下,最终换成了红色。还有的宝宝不小心涂出格子,家长便会手把手教他。
视频结束的时候,整个教室出奇安静。我试着对这次沙龙活动做引导性的总结。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提出“预设性干预”的概念和心理警示,成年人基于自身经验或社会规范,在孩子探索前预先设定行为规则、结果标准或操作路径,实质是用成年人的思维框架替代孩子的自主认知建构。这样的预设指令不仅会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会弱化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发现现实结果无法达到预设标准时,可能产生持续的挫败感和自我效能剥夺感,逐渐形成“我需要被指导才能行动”的依赖心理。有研究表明,自由涂鸦时幼儿前额叶皮层的激活度是填色练习的3.2倍。
涂色活动可作为偶尔的趣味游戏,但如果成为主要活动,可能付出“短期技能进步、长期创造力萎缩”的代价。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乱涂乱画的勇气”,远比“画得像”更重要。过早要求婴幼儿遵循固定框架涂色,本质是培养“标准化思维”,而未来社会需要的恰恰是跳出框架提出新问题、创造新价值的“非标准化人才”。未来很多工作会被AI取代,有预测表明,到2040年,72%的规则性工作将被AI取代。但是人类的创造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情感理解是AI难以替代的,所以,我们要永远保有提出新问题、定义新价值、创造新可能的原始冲动。这正是我们要传递给下一代的生命火种,让孩子们有能力打破AI局限,成为设计新画框的人。
这是一场已经悄悄开展的育儿革命,它正在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当AI能完美复刻《蒙娜丽莎》时,我们更需要孩子敢于画出3只眼睛的微笑;当算法能瞬间填满所有色块时,那些溢出边界的线条,才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遗产。正如可欣在节日贺卡上涂抹的横跨整张纸面的紫色—那不是错误,而是孩子对未来的大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