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唠叨的妈妈和不听话的儿子
作者: 徐莉芳儿子很厌烦妈妈唠叨,但妈妈觉得是因为儿子太不听话,自己不得不唠叨。两人的关系因此陷入僵局,该怎么办呢?
不听话的小根源
在一次家庭教育沙龙上,一位妈妈向我求助:“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话?”她的儿子小天今年12岁,非常“不听话”。
在学校,他隔三岔五因没写作业、上课不守纪律或与同学起冲突被老师批评;在家,他不是惹哭5岁的弟弟,就是和父母顶嘴、发脾气,搞得家里鸡飞狗跳。更让她无助的是,小天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无法一起管教孩子。我建议她带着小天来上几节团辅课。
我第一次见到小天时,他满脸不乐意,一言不发地跑到空调下吹冷风。原来他是被妈妈连哄带骂才来的。小天妈妈看到他吹空调,立刻上前拉走他,说:“吹空调会感冒,快过来!”但不管她怎么劝说,小天就是不动。
到了上课时间,小天妈妈不得不离开教室。临走前,她对我说:“您看,他就是这么不听话。老师,麻烦您好好跟他说说。”乍一看,小天确实很不听话,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天的真实状态,我没有干预他吹空调。小天妈妈离开后,小天惬意地吹着冷风。起初,他对上课很抵触,渐渐发现课堂有趣后,开始主动参与。一旦觉得没意思,他又回到空调下坐着。
通过这次接触,我发现小天喜欢宽松自由的环境,讨厌被人约束。如果他感觉被管教,就会以各种方式对抗。
在课堂上,我接纳了他的行为,不断发现他的优点,很快和他建立起了信任,他愿意和我说心里话。
原来,小天觉得妈妈从小对他管教太多,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只要他一点儿小事没做好,妈妈就唠叨个没完。小天感到厌烦,又无法让妈妈停止唠叨,只好选择摆烂对抗。
对此,小天妈妈认为,孩子“不听话”才导致她不得不反复说教。在我看来,母子之间沟通不畅才是问题根源。
为此,我引导小天及时回应并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小天妈妈学会及时察觉孩子的厌烦情绪,减少说教。
一段时间后,小天和妈妈之间的沟通顺畅了许多,亲子关系也缓和了。然而,遇到学习问题,两人还是会争吵不休。小天妈妈认为,孩子是故意挑起争端以此逃避学习。
过度安排的问题
团辅课里,我问小天是否真如妈妈所说故意挑起争端。
“没错,我就是故意的,谁让她天天安排我学这学那。”小天气愤地说。
听到这句话,我明白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小天是否故意,而在于小天妈妈安排学习内容的合理性,以及小天对学习的态度。
原来从一年级开始,小天上课就坐不住,小动作多,经常被老师批评。小天妈妈担心他学习跟不上,便给他安排了各种课外作业。小天不愿意写,妈妈就逼着他写。慢慢地,他发现通过发脾气、吵架甚至摆烂可以逃避学习。
对此,我先引导小天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我负责。随后,我帮助他一起分析和规划学习任务,提升他的学习效率。
同时,我也建议小天妈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我与她一起分析小天的情况,让她意识到自己安排的不合理之处。
家长的过度安排,往往会降低孩子的学习意愿,甚至会形成“是妈妈要我学习的”“学习是妈妈的事情”这样的错误认知。
小天的进步很快。他和妈妈因学习起冲突的情况明显减少了,对于生活上的事情也主动了很多。
有一次,小天吃粉丝时不小心撒了一些在地上。换作以前,他会在妈妈“这么大了还不小心”之类的唠叨声中,马马虎虎地打扫一下。小天妈妈看到没弄干净,又会忍不住继续唠叨。新一轮的争吵就此开启……
结果是,房间没有打扫干净,两人也闹得不开心。然而这一次,还没等妈妈开口唠叨,小天就主动去打扫了,而且收拾得干干净净。
小天妈妈兴奋地跟我分享孩子的变化:“小天不仅在生活上变得主动,学习也自觉了。”
读懂孩子的内心
随着咨询的进行,虽然小天自觉了很多,但小天妈妈有时还是会忍不住唠叨几句。她很自责,觉得自己拖了孩子的后腿。经过沟通,我发现小天妈妈很容易主观地猜测小天的想法,从未真正去了解他的内心,更谈不上对症下药了。例如小天曾和妈妈约定,如果他没有按时洗澡,他的衣服就得自己洗。然而,在执行约定时,双方出现了矛盾。小天妈妈认为“自己洗”是用手洗,作为他不按时完成任务的惩罚;小天认为,“自己洗”的意思是妈妈不管他的衣服,他得自己去用洗衣机洗。
小天妈妈完全没有读懂小天的想法,而是主观地认为他说话不算数,甚至为了“教育”小天学会遵守约定,坚持要求他用手洗衣服。小天觉得自己已经遵守约定,妈妈却还在无端指责,没事找事。两人发生了争吵。
在教育中,只有先读懂孩子的想法,才能找准核心问题对症下药。当出现分歧时,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先停下来,去了解孩子对事情的理解和观点。就拿小天不愿手洗衣服来说,小天妈妈完全可以先问问孩子:“你理解的‘自己洗’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样的沟通,她就会发现问题出在双方对约定内容理解的偏差上。这样一来,她不仅能更好地接纳小天的行为,还能意识到当务之急是和孩子重新做一个清晰、明确的约定。
小天妈妈的进步也很快。有一次,她看到小天手洗内裤时把阳台弄得满地是水,还导致弟弟摔了一跤。起初,她很生气,准备狠狠教育小天一顿。不过,她很快冷静下来,主动去询问小天。小天解释说,他洗完衣服时,突然想起还有作业没写。他本想先写完作业再来打扫,结果一忙就忘记了。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争吵的导火索被成功拆除。小天妈妈先是表扬了他主动写作业的自觉性,然后告诉他湿地打滑的危险,让他明白做事要有先后顺序。小天也耐心地听完妈妈的话,主动把阳台打扫干净,还去安慰了弟弟。
事后,小天妈妈说,自从她主动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了。她说:“以前每天纠结孩子‘不听话’的自己,真是太傻了。”
当我们真正读懂孩子后,就能平和地接纳他们的现状,引导他们主动成长,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