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发布展现AI应用巨大潜力 Agent技术突破带来新的投资机遇

作者: 梁杏

上周国内Monica团队发布全球首款通用Agent产品Manus。Manus加速了AI Agent的商业化,展现出AI应用的巨大潜力,同时推理算力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

Manus爆火加速AI Agent产业趋势

AI Agent是一种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分析信息、制定决策并执行动作的智能实体,它通过算法和数据的结合,完成特定目标或任务。

3月6日,国内大模型团队Monica发布了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Manus,Manus是一个真正自主的AI Agent,能够解决各类复杂多变的任务。

Manus采用Multiple Agent架构,运行在独立虚拟机中,完成编写和执行代码、浏览网页、操作应用等操作,并交付完整成果。Manus在GAIA基准测试中取得了SOTA(State-of-the-Art)的成绩,显示性能超越Open AI的同层次大模型。

此前微软在Ignite2024技术大会宣布建立全球最大的企业级AI Agent生态系统,谷歌推出商用AI Agent 市场AI Agent Space并提供19款解决方案。海外科技公司在推出AI Agent产品后,已经实现可观的收入贡献。

不过AI Agent主要在B端落地,且聚焦在电商、营销、金融等垂直应用场景,C端应用则需要更加通用化的能力。而Manus就具备这样的广泛应用性,官方展示的40个案例涵盖个性化旅行规划、股票分析、教育课程开发等领域,因此也称得上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

3月11日,Manus团队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Manus的底层模型主要是Claude和通义千问,本次合作也验证了国产大模型的技术实力,同时也使得Manus更加适应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

Manus的发布,标志AI从之前以聊天为核心的“GPTs”向生产力工具进化。根据Roots Analysis预测数据,预计2024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为52.9亿美元,预计2035年达到2168亿美元,对应2024年—2035年复合年均增速为40.15%。

AI Agent时代,应用和算力或最为受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AI产业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层面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产业端进展不断,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科技巨头持续加码投入AI模型及应用;新兴公司如DeepSeek、Monica的AI模型及工具不断提升AI的可用程度,推动技术实用化进程。

目前国内商业类AI Agent产品处于早期阶段,但也正经历高速发展。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披露数据,2023年中国AI Agent市场规模为59.81亿元,预计2024年超过百亿元,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Manus作为通用型AI Agent,可以在教育、金融、旅游、游戏等多个领域实现辅助功能,为现有应用软件赋能。未来更多的场景有望被开发形成应用,从而带来细分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

另一方面,Manus单任务Token消耗远高于传统的聊天类大模型,Manus将复杂任务拆分为规划、执行、验证等子模块,每个代理基于独立的语言模型或强化学习模型,通过API协同工作,最终在虚拟机中调用工具完成任务。一次Manus单任务的成本约2美元,对于推理端算力需求提升明显,因此也经常出现崩溃和系统不稳定,在处理大量文本时可能会卡顿。

去年字节明确了2025年的资本开支会翻倍增长,AI相关资本开支可能会有更高的增速,且还有提高的预期。近期阿里也提到未来三年的资本开支会达到过去十年的总和。这都反映了国内云厂商加大算力投资,担忧错过这一轮AI大周期的情绪。

在2024年之前,市场对于国内AI的信心是不足的:一是因为算力芯片受到制裁相对比较紧缺;二是从模型自身的角度,市场认为和海外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DeepSeek、Manus发布,提振了市场对于国产AI的信心,同时国产算力芯片的性能也取得了突破。

参考2022年ChatGPT发布之后,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逐季提升,且不断超出市场预期。这样的路径未来在国内也有望复制,从而带动数据中心相关的算力芯片、存储、通信设备等一系列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作者系某公募指数投资总监。文中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